深圳,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有“多远”新京智库

发布时间:2023-06-26 16:21:30 发布人:hao168

▲2023年6月8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集装箱码头,自动化龙门吊在来回装运货柜,一派繁忙的作业景象。图/IC photo近日,深圳市政协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根据深圳市政协官网介绍,6

▲2023年6月8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集装箱码头,自动化龙门吊在来回装运货柜,一派繁忙的作业景象。图/IC photo

近日,深圳市政协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根据深圳市政协官网介绍,6月9日,受林洁主席委托,深圳市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梁增昌同志主持召开高质量发展联合督查座谈访谈会,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中的一体化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重点任务进行座谈交流。

这则消息还透露,深圳海洋大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要点已获批,正在进一步深化设计,预计2023年7月底开工建设。

建大学是深圳高度关注的大事之一。而建深圳海洋大学是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其中一步。

5月1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 年)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方案》(下称《规划》)。据深圳新闻网消息,深圳成为全国首个编制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案的城市。

与现有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比,深圳还有多少差距?要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除了建设一所海洋大学和一所深海科考中心, 深圳还需要怎样发力?与深圳相比,国内其他同样以此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又有何优势?

深圳办教育的速度

深圳办教育的速度,国内几乎无城能及。

当然,在四座一线城市之中,深圳也是高等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城市。

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普通高等学校仅有14所(与2020年一样)。而北京、上海和广州的2022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城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有92所、64所和83所。

因此, 2021年,深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高校发展目标:加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筹建工作,探索都市型高校建设新模式。

不仅有做大的目标,而且还有做强的目标。深圳市定下到2025年,要有“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

十年前,深圳有普通高校10所,截至目前增加了四所。相比建大学的速度,深圳建普通中学更快,幼儿园在这十年间更是达到了平均一年62所的速度。一如其经济发展,深圳也创造了教育界的“深圳速度”。

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2862所,同比2013年增加了865所。换句话说,这十年间,深圳每年平均建设了86.5所学校。

其中,2022年底,深圳市有幼儿园1935所、小学353所和普通中学521所,同比2013年分别增加622所、18所和207所。

这背后与深圳强大的经济实力分不开。

深圳市2022年GDP达32387.68亿元。这是自2012年以来, 深圳GDP连续11年超越广州。即便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深圳2022年GDP增长速度也有3.3%,高于全国GDP平均增长速度(3%)。

深圳的教育支出增长同样明显。2013年,深圳市教育支出仅280.99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94%。在四座一线城市中,略高于广州,低于北京和上海。而2022年深圳教育支出则增长至951.1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2.94%,较2013年增加1个百分点。

广州2013年教育支出是253.95亿元,2022年则增加至626.9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65%增加至2.17%。也就是说,无论是教育支出的绝对量还是GDP占比,深圳的表现都要优于省会广州。

以深圳的经济实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想必深圳能够在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也能为建设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毕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海洋学科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进军”海洋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陆续提出进军海洋发展的蓝图。

5月15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规划》提出,到2025年,深圳“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深圳则要“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

这个目标不低,但深圳也确有其优势。比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毗邻香港,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和海岸线。它是中国大陆距离南海最近的城市之一,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带核心区域,便于与国内外重要港口和海上航线相连。

羊城晚报报道称,深圳市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60.5公里的海岸线。不仅如此,深圳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涉海企业做大做强、海洋产业集群发展。

▲八座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域面积和海岸线情况。数据来源:官方或公开数据。图/新京智库 制图

而且深圳也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即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不过,我国沿海城市众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远不止深圳。

比如青岛。2020年5月,青岛举行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会上,青岛提出了要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青岛的优势也尤为明显,不仅海工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现代渔业等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据一席之地,还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同时,青岛更是聚集了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

此外还有上海。上海在2020年11月审议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而上海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领先全国。

即便是海域面积和海岸线并不算突出的广州,同样不甘示弱。

2021年4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2年8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2035年,广州要“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活跃、海洋城市文化特色彰显、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南沙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迄今为止,不仅有深圳、青岛、上海和广州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同时还有天津、大连、宁波和舟山等城市也都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厦门和南通则提出建设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如何对标国际城市

在国际上,已被认定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日本东京、美国西雅图、荷兰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及新加坡等。

以东京为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之一,东京在海洋经济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拥有众多海洋研究机构和大学,并在海洋技术、渔业和航运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比如,不仅有东京海洋大学,还有东京海洋研究所——一个被称为“成为海洋科学家的必经之路”的地方。

新加坡同样是全球著名的海洋城市,长期蝉联世界海事之都榜首。比如在海洋治理硬实力方面,新加坡依靠政府统筹、区位优势与市场驱动,将“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炼油中心、国际海洋金融中心”三“心”合一,夯实了其开展国际海洋治理的经济实力。

在海洋事务方面,新加坡长期聚焦于海洋生态修复,主导发起“流通资本海洋基金(CCOF)”,该基金已成为解决南亚、东南亚地区海洋塑料危机的重要力量。

在新加坡的主导下,联合国在最近刚通过了一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定。

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6月19日,联合国会员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一项协定,旨在加强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这些区域总计覆盖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海洋。

该项协定于当日举行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政府间会议(BBNJ)上宣布。主导这项长达20年艰苦谈判工作的正是新加坡。

可以说,诸如东京、新加坡等这些已然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城市,在海洋经济、科学研究和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了全球海洋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组织。

对深圳而言,与国际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国内同类型城市相比也有一些亟须补齐的短板。

在已经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计划的城市中,青岛、上海和厦门等有举办过如上合组织峰会、APEC海洋部长会、蓝色经济论坛等高级别国际涉海会议的经验,而深圳尚未举办过国际主要涉海组织高级峰会。

天津也依托天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洋强校合作共建“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致力于打造“亚太能源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和“APEC可持续城市研讨会”两大国际论坛。

因而,有观点认为,对比这些海洋城市,深圳还需要在原创性定期、定址的国际交流平台方面发力。深圳参与国际海洋治理起步晚、经验少、方式有限、参与度低,在国际与国内均未取得重要话语权,全面提升深圳国际海洋治理水平的行动关键而紧迫。

也因此,深圳想要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需要在发展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港口和航运体系、推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培养专业人才和人才交流等诸多方面继续下工夫。

文/新京智库高级研究员 肖隆平

编辑/柯锐

校对 /赵琳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