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想把大清门改为中华门,牌匾拆下后,看到背面却放弃了

发布时间:2023-06-26 20:37:58 发布人:hao168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终于走向了灭亡。此时此刻,人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见识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一边感慨中华民国的民主和自由,另一边又深深的对传统封建大为唾弃。前清留下来的一些难题,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终于走向了灭亡。此时此刻,人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见识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一边感慨中华民国的民主和自由,另一边又深深的对传统封建大为唾弃。

前清留下来的一些难题,也需要中华民国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北京中轴线附近的一处大门的名字。这座大门的背后,有一个非常雄伟的建筑,它的门牌匾上写着大清门三个大字,雍容华贵且气势磅礴。

孙中山担任民国总统后,针对大清门的名字是否需要更改,进行了一次讨论。但是,当所有人决定把大清门的牌匾摘下来,改成中华门时。牌匾背面的内容却令众人惊讶,甚至直接放弃改了。

改大清门名字的原因

光是从“大清门”这三个字上,我们就能看出它的含义,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字体现了庞大、博大的气势;“清”作为一个朝代的年号也意义非凡,有它存在就证明这是一个王朝鼎立的时期。

其实,想要拆除大清门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就代表着,上一个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连带着大清王朝的封建产物和残余,也应该被一并销毁。

大清门这样明晃晃的牌匾挂在那里,无非就是在挑衅中华民国的威严。明明现在已经新的政权,却弄一个大清的牌匾不摘不换,人们有理由怀疑心存不轨。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事件发生,大清门这个牌匾不得不换。

不仅要换,还要换成一个能够符合目前时代背景的名字,其次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讨好当时的掌权者。因为清朝的覆灭带来了很多变化,新的时代就得有新的规矩,现在王权至上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

如果能通过倡议改名的事情得到一些关注,或者是有人借此提拔自己,就是美事一桩了。当一部分人提出要改名字的时候,孙中山还在思索着政策的改革,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改名相比修改政策而言,就可有可无了。

但是他不能不做答复,否则民众的呼声越来越高,就会让人们误以为,根基尚不稳固的中华民国要走前清的路子。所以,他皱着眉头沉吟片刻,对手下的秘书说道:“看看其他人的想法吧”。

他在工作之余,也会思考改大清门名字的事情,通过秘书的话语流露出的意思,这件事其他人也不敢有什么想法。重要人物都还没开口,怎么定论前清的东西,他们这时候乱说话就不合适了。

所以,当他们开会商量这件事的时候,众多官员只是在一旁附和。枪打出头鸟,就是没有人敢开一个先河,眼看着这件事情讨论了好多天,也没有得出一个最终的结果。

孙中山知道,这件事情一定要由自己来做最后的裁决。所以,他就结合当前的变化,决定将“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以此来体现出中华力量、团结和奋进。

官员们一听“大清门”被改为了“中华门”,连连拍手叫好。不仅民众那边有了交代,也算是解决了一个,在他们心中比较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拆除大清门匾额的过程中,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中华门的木牌匾

不过就是把原有的大清门匾拆下来,换成一个中华门的匾额,这有什么难的呢?关键就在于钱,大清门的门匾是由非常珍贵的材料制成的,花费非常昂贵。如果换成新门匾的话,想使用同等材料需要巨大的耗资。

中华民国刚刚建立,虽然穷了点,但是咬咬牙还是能换的起。可是老祖宗告诉我们,钱要花在刀刃儿上,如果花费大价钱去买材料,就为了换一个匾额的话,这一看就是不划算的买卖。所以这个匾额究竟换不换、怎么换,又成了大问题。

这下大家的目光,又齐刷刷的看向了孙中山,把他当成了主心骨。他当然也知道这其中的利弊,既然这条路行不通了,那就另辟蹊径好了。这块匾额的背面应该可以利用一下。

所以,他就让工人们将这块匾额翻过来,在背面雕刻上“中华门”这几个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是,当工人们去拆匾额的时候,却发现了藏在大清门匾额后面的秘密。

这块匾额的背后,写着“大明门”三大字,这件事真是太令人哭笑不得了,看来这次这个牌匾只能放弃改了。原来清朝也存了同样的心思,为了不铺张浪费,将明朝的产物利用了起来。

他已经不想再为这件事浪费时间了,他很忙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所以就表明态度,让人直接找一块木牌匾刻上“中华门”,然后挂上去就行了。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百利而无一害。

大家一听他都这么说了,就只能照做了。但这块木匾额实在是太突出了,在众多“豪华”的匾额面前,就显得朴素平淡了。后来发觉实在不太好看,就将所有前清留下的匾额,都换成了木制匾额。

结语

中华民国想利用大清的牌匾反面雕刻,但清朝却先一步,将明朝的牌匾背面雕刻,这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是生活不是兵法,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节约,不浪费一毫一厘的习惯。

这个好习惯也值得我们继续发扬下去,同时也可以多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尽量合理利用一切资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