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发布时间:2023-06-29 10:12:38 发布人:hao168

说到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得不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开始。日本的蓄谋已久与清朝的仓皇迎战两者相对比,结果自是不言而喻,最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中国战败

说到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得不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开始。日本的蓄谋已久与清朝的仓皇迎战两者相对比,结果自是不言而喻,最后中日之间的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签订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甲午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是的,《马关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有人将甲午战争失败的锅甩给了李鸿章,认为是李鸿章指挥不力、在外交上过于软弱,能力不足造成这种后果。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们没有理由将这个罪名全盘放在李鸿章一人头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将中国历史判定为不及格的一次试卷。”首先,清廷缺乏远见。中法战争后,西方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十年。清朝政府被这表面现象所迷惑,神经松弛,对西方列强的无暇顾及感到庆幸。贪恋一时的欢乐,不懂得珍惜时间强大自我,以“天朝上国”自娱,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的选择性忽略了这些国家的虎视眈眈。日本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甚至说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可是蓄谋已久的,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而中国方面,清廷连主战、主和都意见分歧大、不能达成统一的方向,相互掣肘。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再者,清朝装备明显处于劣势。北洋各舰设计时,火炮威力不足。相比之下,日军方面装备了新式测距仪还有新式的速射炮。即使是有邓世昌等爱国、愿为国家捐躯的无畏的人,也是无力回天,步入近代社会,战争就不只是只靠一腔热血就能胜利的。

更严重的是,清廷内部党派斗争严重。清朝后期,以光绪皇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相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此后北洋水师连连败退,直至全军覆没。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清廷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同时翁同龢因为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多数舰艇老化。在当时,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的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而李鸿章也幻想通过列强的互相制约来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期能够和对手的舰队抗衡,也忘了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小伎俩不过是挠痒痒。

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否定李鸿章,不得不说其爱国之心苍天可鉴。《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在李鸿章晚年时,出行欧美各国,途径日本横滨不愿登岸。换乘轮船时,由于日本船横在两船中间,他竟在两船之间架了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画面实在难以想象。

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还是清廷自身的腐败无能,把这个锅甩给李鸿章未免有失公允。在当时的利益权衡情况下,即使不是这个李鸿章,也会有其他“李鸿章”作出错误的决定,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对清朝的惩罚。笔者也无意于为李鸿章开脱罪名,李鸿章确实有责任,他把避免战争的希望寄托于外交斡旋。企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抑制日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是他一生为清廷而奔波,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李鸿章不只是他本身,他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