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两家绝交,曾国藩死后,小女儿回忆左宗棠:每次都泪流满面

发布时间:2023-06-29 16:38:59 发布人:hao168

曾国藩和左宗棠晚年关系十分差,二人几近绝交,野史和民间众说纷纭,都是凭空臆测的多,有证据史书作为佐证的少。有人觉得是左忘恩负义,有人觉得是曾故意让左为之;还有甚者传出左还给曾递过密信,说自己愿随曾起义

曾国藩和左宗棠晚年关系十分差,二人几近绝交,野史和民间众说纷纭,都是凭空臆测的多,有证据史书作为佐证的少。

有人觉得是左忘恩负义,有人觉得是曾故意让左为之;还有甚者传出左还给曾递过密信,说自己愿随曾起义让曾去当皇帝,曾不从,所以左和他决裂。

二人生前确实不算和谐,但是就从死后的挽联和吊唁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关系也没有差到不可开交,成为世敌的地步。要想揭开历史的真相,就要慢慢的翻开史书,去一探二人故事的究竟。

当年,左宗棠还只是作为一个小小的师爷,第一次见到曾国藩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动。

这位心高气傲的左大人,见到比他位分高得多的曾国藩时,只得出了一个“曾氏才干平平的结论”。就算后面曾国藩率领湘军有方,连战连捷;创造出不败的传奇神话之时;

左宗棠心中仍旧把曾国藩列入一个用兵呆滞,不会打仗的乡野匹夫之流。

曾国藩的家书里面经常提到左宗棠,也说过左自衿才干,自大的问题,可是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关系差。

左宗棠是为数不多去违抗曾国藩命令的人,在生活和朝廷中丝毫不退让,经常与曾国藩持着相反意见争论。主意、志趣时而合,时而不相合。

曾国藩因为学识深厚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讨论外交经常因为仁德来主张和局,但是左宗棠对敌人经常锋芒毕露,丝毫不去退让,士人因此而更加附和他。

但左宗棠喜欢骄傲自夸,所以在他门下,有德性成为大器的弟子没有曾国藩门下的多。

他们的关系转折由左宗棠上奏折参曾国藩开始,两人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此事事关重大,极可能是二人一辈子无法解开的一个结。在湘军里面有高级将领愤愤不平:

他们两个是由曾国藩提携上来,但都在朝廷上面去参了他的折子,背叛完昔日的恩人之后还狠狠在圣上面前背刺了一波。

应该说曾国藩的涵养还是比较好的,这件事情他也有耳闻,但是在总体上也没有跟左宗棠一般见识,面对他们的弹劾毫不在意。

甚至当左宗棠率兵出征新疆时,其他各省的军饷供给都非常有限,所以发不出来,但是作为两江总督上的曾国藩按时发放,尽可能的满足左宗棠的要求,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甚至在左宗棠的军中还有一条非常奇怪且出名的规矩:早晚不停的辱骂曾国藩。

内容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在各个史料中都是记载了他的辱骂行径,足以证明当时对曾国藩到了何等不顺眼的程度。

当时左宗棠的部队大多是由湘军抽调,所以军中许多人都曾是曾国藩的部下,可是左宗棠依旧照骂不误,到底是他真的心胸狭窄还是另有所图?

不仅是言语上,在实际行动上面左宗棠也可谓是处处与曾国藩为难。

曾国藩平复太平天国运动,在南京立下不世之功时,就上疏向上面举报,洪秀全的儿子并没有像曾国藩情报上面那样举火自焚,而是逃到了湖州,可能与太平军的残党会合。

要知道军机大事,稍有一点差池都得斩首,古代因为传信的谬误失了性命的人比比皆是;

更何况是这种谋反之事,就凭这封奏折,左宗棠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就大大的抹杀掉了曾公的平定叛乱之功。

不仅如此,还有欺君罔上之嫌疑。

此举实在令人寒心,按照人情来讲,无论是谁去冤枉曾国藩,左宗棠都不应该这样。早在左落魄之时,曾就让他来当自己师爷,给了艰难时期的左宗棠,一条可以谋求生计的道路。

后来由于左宗棠本人的嚣张跋扈,侮辱朝廷命官,犯了杀头的罪。曾国藩全力以赴,把这件事情给拦了下来。

在这之后也是曾国藩一直竭力向许多人保举推荐左宗棠。才让左宗棠在三年之内,从一介布衣到浙江巡抚,完成身份和阶级的跨越,步入朝廷大员之列。

官场上,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有再造之恩一点都不为过,每一步都晋升都有着曾国藩在背后苦心孤诣的提携。

可是就像在军营作为一样,对待这位对自己仁至义尽的老乡,没有一点感恩,而且从心底就不认可这位二品大员,多次加以侮辱。

左宗棠早年的科举之路非常顺利,中了举人一路平步青云。但是就在进士及第,这个古代读书人最想求的功名面前,屡次折腰,总是不能考中。

当时的左宗棠很意气风发,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能够平步青云。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剧情却发生了反转,他本可以在会试中第,谁料因为湖南已经满额而被撤了下来,只是取为“誊录”,去当个缮写的文书。

左宗棠如此骄傲自负一个人,怎么会甘心?

所以,他决定时隔3年后再考!哪知道1838年的会试,他又落榜了,左宗棠因此对科举失望透了,苦恼过后,他给他结发多年的妻子说:“榜发,又落孙山。”

短短几周的时间内,写出了不屑与众儿争道旁苦李的句子,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才能并不弱,而且还能看出他对其他人的蔑视之意。

多次的落榜和失望累加起来,让左宗棠就此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他还说过一句话:“那些八股文写的好的人都没有什么文采“。

要知道在明朝继承下来的八股文,清朝的八股文可是一个空前绝后让人尊敬的存在。曾国藩作为当时的考试天才,自然也是极其优秀的八股进士。巨大的落差感,自然让左宗棠感到不适。

在外颠沛流离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当师爷也只是名头好听,对于左宗棠这种性格鲜明,雷厉风行的人,就算自己出去建功立业,马革裹尸,也不会喜爱这种寄人篱下,事事要靠别人拍板的生活的。

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就多次以“诸葛亮”自居,还经常自称自己为”今亮“,称卧龙诸葛为”古亮”,言外之意更有今亮胜过古亮的意思。

在如今的官场上,如鱼得水的显然不是他左宗棠,而是他的老乡曾国藩,这个就像中国式的“邻居家的孩子”,有时候可怕的不是自己过的差,而是一个和自己相仿的人过的比自己好,自然而然的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猜想。

我们不知道左宗棠是否与曾国藩相处的时候,会不会补上一个喜爱妒忌的周郎的角色。但是这种巨大的落差对每一个天才来讲都是难以接受的,左宗棠明显就是那种既有才能,脾气又暴,性格鲜明怪才。

左宗棠的功绩同样非常卓越,只可惜他的对比对象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亚圣”曾国藩,后人对曾公称为半步入圣,左公虽然是天才,但是相较之下,肯定会逊色一筹的。

天下才子,皆毁于傲,左宗棠的自负就让他背负了许多的骂名,在民间留下了这么个忘恩负义,气量狭小的恶名。

不过诸多学者还是对他评价,更看重他在外面豪迈,大开大合的做派。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反观曾国藩,被左宗棠骂了几十年,面对各种真假参半的诋毁,他只是让家人不要理会,也不要去追究左宗棠的责任。还要求家人以及身边的好友不要反击,甚至鼓励他们和左宗棠建交,在曾国藩的达观和宽厚的影响下,却仍旧没有打动这位执拗的巡抚。

直到他们平生最后一次的交集,便是在左出征之时。

左宗棠晚年出兵陕西、新疆一带,平定西北回乱时,因为西北物产稀少、土地贫瘠,军饷按照当时规定由曾国藩所在的两江地区供应。

出兵之前左宗棠心里非常忐忑,但后来的事实却完全相反,曾国藩对他的军饷供应竭尽全力,往往左宗棠还没开口军饷就已送到。

论曰:

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

后人评论说:

评论者说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以仁义安抚方法来实行,确实这样。左宗棠刚出来治军,胡林翼就写信告诉湖南人说:

曾国藩发现左宗棠居住的帐幕窄小,为他另外修造二间屋送给他,左宗棠廉洁节俭就是这样。

起初左宗棠跟曾国藩商议事情并不融洽,但等到得知曾国藩死的消息,就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趣也是很远大的。

曾国藩在去世以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刚赴往西北,悲痛万分,有挽联如下:

在挽联的最后出人意料的题上了“晚生左宗棠”,到此,这二位晚清的天才之间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虽然二人互相不对付了大半辈子,中间有过愉快的合作也有过隔阂,曾国藩一直对左宗棠不计较,就像给慈祥的长辈一样。等到入土之时,左宗棠也终于向这位仅仅大自己一岁的同乡低了头。

就像是承认了曾国藩的仁厚,以及自己的自负任性。左公虽然一生之中冲动莽撞多,在曾公逝去之日,老泪纵横,在信中吐露肺腑表示对故人逝去的爱尚之情。也算坦坦荡荡在心中告别了这位老朋友。

这也是为什么写了挽联,曾国藩的小女同样愿意去找左宗棠。旁人可能看不清,身为曾国藩最亲的人,与左宗棠之间的作对是善是恶,以及是非对错她还是知道的。这也是侧面体现出曾国藩仁厚,宽广以纳万物。

死之后让左宗棠心服口服。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在年轻的时候这样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短短几字就把曾国藩外圣内王的气质所描述出来,让人佩服。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百姓巷哭,绘像祀之。事闻,震悼,辍朝三日。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光绪11年7月,这场天骄之间的戏码随着左宗棠吐出人世间的最后一口气而结束,威震新疆,万人敬仰,至死手握重兵的左宗棠在福州病逝。

据说在当天,福州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把城墙都冲垮了了一块,这福州本地无人给左宗棠送终;最终是曾家曾纪芬一家对左宗棠十分感念,给这位老人送终。

后面曾家在朝廷一直有人为官,不至于大富大贵,也算是有一些权柄。足够这个大家庭在朝廷有些许靠山,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覆灭。后人之中最多也有做到巡抚,怀念起左宗棠也是声泪俱下。文襄公(左宗棠)对曾家恩情最重。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