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边疆有多重要?看甲午战争后清朝金融溃败就懂,遗毒至今

发布时间:2023-06-30 06:38:52 发布人:hao168

金融是一切战争的推手,利益是所有纷争的因由。无论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利益纠葛的产物。原始社会,水源能成为战争的因由封建时代,领土能成为战争的因由。现代社会,金融利益则代替了一切。这金融利益,在无数的战争

金融是一切战争的推手,利益是所有纷争的因由。无论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利益纠葛的产物。

原始社会,水源能成为战争的因由

封建时代,领土能成为战争的因由。

现代社会,金融利益则代替了一切。

这金融利益,在无数的战争中,都成了背后的推手。

拿破仑战争时代崛起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就用一场胜利,成就了跟欧陆强权并列的金融帝国。

以至于在当时的欧洲,被称呼为仅次于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之外的“第六帝国”。

(财富家族的族徽)

资本的威力由此可见。

今日也是一样,美国华尔街资本大佬组成的利益集团,根深蒂固到左右世界超级美国的国策,堪称强权之上的隐藏王者。

一直以来存在的战争乌云之上,都是金融利益集团左右的。

他们影响国家的国策,通过战争赚取比贸易更多的利润,也让无数国家深受其害。

(华尔街)

这其中,就有曾经的清朝,一个一言难尽的时代。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也意味着清朝的彻底沉沦。

随之而来的中日《马关条约》,让日本人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最大赢家。

可事实真就如此吗?

确实,日本凭借这笔钱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弄军事扩张,为下一次的侵略战争埋下了伏笔。

但真正最赚钱的,还真不是日本,而是站在幕后影响操控这一切的欧美列强,还有列强背后的国际金融资本。

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又通过金融战争的方式,谋取了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利益。。

(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之后的清朝,看上去庞大无比,其实家底并不富裕。

这不宽裕,体现在赔款问题上。

为了筹措《马关条约》赔付给日本的两亿两白银,没钱可用的清政府,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借贷的方式,找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钱。

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状况,也开启了清朝撸小贷,以贷养贷的先河。

那么这借钱的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咧?

按约定,清政府需要在3年内还清对日本的两亿两欠款,这笔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清政府两年多的财政收入?(1894年清朝财政收入8103万两白银)

一口气拿两年多的财政收入出来,清政府就算搬空国库也做不到。

于是,只能跟四国银行团签署借款条约。(以下利息都是复利计算)

1895年7月,清政府跟俄国和法国银行团签署了《四厘借款合同》,借款4亿法郎(约等于9896.8万两白银),年息4%,不算高,至于分期时限则是36年,最后打了个9.41折。

1896年3月,清政府又跟英国和德国签署了“英德借款”条约,借款1600万英镑(约等于9762.2万两白银),年息5%,分期年限是36年,最后打了个9.4折。

接连两笔借款后,清政府钱还是不够。

就又在1898年2月,也就是甲午战争赔款最后一年,找英国和德国签署了“续英德借款”条约,又借了1600万英镑(约等于1.127亿两白银),这次借款利息是4.5%,分期时间是45年,因为年限更长,英国和德国对于借款打了个8.3折。

(三次借款)

那么这三笔借款,按总金额算,我们实际要付出的利息是多少咧?

答案是4.471亿两白银,比甲午战争赔款的两倍还多。

这不算高利贷,但代价委实有点高。

除了这代价之外,接连三轮借款,还有每次借款中的附加条款,特别是最后一轮英、德借款背后的协议,才是最致命的。

这致命的附加条件主要有三条。

首先:清政府不得增加年度偿还额,或者一次性提前偿还,也不得变更还款方式。

这意思就如同还房贷不能提前还,不能一次性付清,必须每个月还一样,有钱也不让你少付利息。

其次: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先进办理之法办理。

这意思就是,钱没有还完,清朝海关税务司,这个清朝最赚钱的职位必须是英国人担任。

最后:借款担保的范围,除以关税外,还有货厘和盐厘。

这意思是,借款抵押物除了之前说好的关税之外,为了保险,连商品税和盐税都成了担保物,这让清政府的税务自理权进一步降低。

这三条规定一出,任职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立马顺势而为,从总理衙门哪里要来了,各厘局(税务局)的管辖权,扩大了总税务司的权力,也让英国人更进一步插手清朝税务体系。

(清朝的负债噩梦)

从这个角度看,清朝甲午之败,收获了双输,列强收获双赢。

给日本2亿两白银的赔款,还有割让领土是第一输。

给列强4.471亿两白银,是第二输。

列强,在借款中赚了巨额利息是第一赢。

日本所获得的战争赔款,有不少用于偿还之前的西方债务,并用来购置军火,是第二赢。

一场中国受罪,日本出头的战争,成了列强攫取利益的舞台。

舞台落幕后,列强在赔款过程中的算计,更是让清朝彻底失去了金融高边疆白银。

白银帝国是中国的标签,也是立国之本!

但战争之后,这立国之本动摇了!

在列强跟日本合谋下,日本要求甲午战争的2.3亿两白银赔款,必须以英镑交付。

这意味着中国,不得不通过售出白银兑换英镑,来支付这庞大的战争赔款。

这等于一举打破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英镑跟白银的固定汇率。

按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关税协定规定,英镑跟白银的汇率一直保持在“3两白银兑换1英镑”的固定汇率。

可是这场战争的落幕,还有必须用英镑兑换白银的举措,让固定汇率成了过去。

固定汇率被打破了,意味着什么,答案是白银的不断贬值啊!

(赫德)

按1896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说法就是。

白银对英镑的兑价一直不断地贬低,以致目前,必须6~7两才能购得英镑1镑。

这相当于中国本位货币白银,在短时间内贬值了一倍多。

(白银帝国)

这贬值可跟今日美元贬值不同!

美元贬值,等于收割全世界,因为美元是政府信用货币,发行量根据美联储要求来,能人为控制节奏,也不会造成贵金属流矢。

但白银贬值,还必须要兑换,就意味着白银在大量外流,白银可是资源性贵金属,是货真价实的存量银,也是非信用货币,白银的急速贬值,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白银兑换英镑,从3两白银兑1英镑,变7两白银兑1英镑,翻倍还多的兑换损失,肥了国际资本,也让清朝苦不堪言。

(外贸逆转)

白银是什么?

长久以来的银本位,让白银成了稀缺资源,成了活跃经济的必需品。

白银流失,等于财富流失。

财富流失,等于国家穷困。

国家穷困了,你还发展得起来吗?

甲午战争前后发生的这一切,足见西方沿用至今的手腕,其实一直没变。

战争从来都是起点,反而是战争之后的贸易、金融、货币手段,才是掠夺的关键。

西方列强用清政府不懂的金融手段,收获了胜利果实,这属于认知层面上的降维打击。

白银不断贬值,让清朝进口外国商品费用节节攀升,出口商品却越来越不值钱,又弄了一次双重打击,双重盈利。

据1898年到1913年财政统计。

清朝进口总额为6亿多海关两,出口总额为2.51亿海关两,15年间贸易流出白银3.49亿两,可出口的商品,总量变化却不大。

这一持续,就是十多年,也慢慢吸干了中国的白银存量啊!

以这个角度再看甲午战争。

这不是一场中日对决,而是一场西方列强让日本出头,围猎清朝的军事、金融、货币“立体战”。

中国输给的也不是日本,而是列强,这一切在之前是都算计好了。

因为在战争结束后,西方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中国,必须用白银兑换成英镑,来支付战争赔款。

(鸦片战争)

这行动背后的逻辑链条也有三环,环环都是为了赚钱。

首先:西方很清楚清朝没有中央银行和现代金融体系,也没有信用货币,只有白银这样的硬通货。只要白银外流了,中国国内的流通货币就会减少,商业活力就会消退。

这点参考宋朝,因为缺银少铜经济发展受限就能看懂,他们可以利用这汇率剪刀差大赚一笔,还遏制了清朝的经济发展。

最后:清朝白银大量外流后,白银在清朝内部购买力就会提高,他们就能用外流出去的白银,回来购买更多的中国货和资源。

再次:大量外流的白银,难免会引发国际市场的波动,也让白银兑换英镑进一步贬值,这就让清朝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白银,才能换来之前同样的西方商品,最后弄的国内通胀紧缩,造成恶性循环。

(金融防线)

这三环后,清朝只得接受一个沉痛的结局,金融高边疆彻底失守。

如果说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打开了清朝的货物贸易市场,那么甲午战争的后果就是,打开了清朝的金融市场。

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虽然积贫积弱,但凭借庞大的体量,还有所谓同光中兴的努力,依旧维系了一个“自给自足”没有外债的社会结构,政府财务状况尚且健康,可甲午战争之后,一连串的借款,还有金融高边疆陷落,让清朝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财务状况日趋恶化,也失去了改选更张的可能。

这一切,从清朝白银存量变化就能看出。

按权威预估,1825年中国的货币存银量在6到11亿两之间(很被低谷),应该是超过11亿两这个数的。

鸦片战争爆发的起因,是因为西方列强的鸦片贸易,让清朝在1825年到1840年这15年间,白银流出了4000万两。

(林则徐)

就是这4000万两,让道光皇帝心绪难宁,让林则徐感叹:

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可这4000万两,跟后来的几亿两赔款,还有无数的利息损失比,真不算多啊!

一份《马关条约》,清朝赔了2.3亿两白银,借款利息高达4.471亿两。

一份《辛丑条约》,清朝赔款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

这两个简单加一加,就超过了16亿两白银之巨,比清朝存量白银还多了。

辛亏这些赔款,因为时间长和中间的变故没有被彻底执行。

辛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球主要国家的本位货币因为战争影响,纷纷陷入困境,不在被信任,让他们用起了硬通货白银进口战略物资。这困境,让出口战略资源的中国,迎来了一波白银回流潮(东北三宝就是当时的创汇主力)。

要不然,中国这个长久银本位的国度,会连一两白银都没了。

随后民国政府建立,并在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让中国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

但真金白银的损失,却是实打实发生的,中国在民国时代,随着白银外流,也彻底成了大而不强的末流国家!

这大而不强,从GDP就能看出来,即便积贫积弱的清朝,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依旧是世界GDP大国(排名世界第二),可随着白银的外流,财富的大量损失,民国时代反而变的比清末还不如。

这点从财政收入上也可以看出来。

清朝末年,执行的税率并不算高,大概在5%左右,就算如此,总体财政收入却比民国政府还高,在清朝灭亡前的1911年,受益于财税效率的提高和税收类别的增加,财政收入达到窗记录的3.02亿两银子。

反观民国政府,在一轮轮改革之后,税率跟世界接轨了,税目比清朝更多,可财政收入很多时候还比不上清朝最后一年,影响至今未消。

这状况对比,足见金融战争的恐怖。

他可以让世界第一,变成世界末流。

他可以让经济繁荣,变成经济萧条。

古今观之,叹息无比,更振奋非常。

因为今日的中国,金融高边疆从未陷落不说,已然开始了反击美元霸权的时代。

未来的世界,必定大不一样……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