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建城思想开始萌芽

发布时间:2023-06-30 08:54:33 发布人:hao168

纵观整个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不仅是建城活动的创始者,也无愧为最伟大的建城者。但亚历山大大帝并非马其顿国王中第一个建城者。腓力二世时期,马其顿王国不仅实现了内部的统一,而且开始向色雷斯、伊利里亚以及

纵观整个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不仅是建城活动的创始者,也无愧为最伟大的建城者。但亚历山大大帝并非马其顿国王中第一个建城者。腓力二世时期,马其顿王国不仅实现了内部的统一,而且开始向色雷斯、伊利里亚以及派奥尼亚等周边地区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马其顿人开始了建城的尝试。然而,将此建城模式推广至整个希腊化世界,却依然是亚历山大东征之功。东征所开辟的空前辽阔的世界是腓力二世无法预见的,所面临的统治难题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这种新的建城模式是如何萌芽?

一、亚历山大的建城活动

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一个卓越的建城者,绝不仅仅是受东征以来的形势所迫,而与东征之前的马其顿王国,乃至整个希腊人世界的政治、社会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以往学界谈及建城、殖民灵感的由来,有的追述古代东方流放殖民的传统,有的强调亚里士多德“交换欧亚人口”思想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但更多的都会谈到伊索克拉底的《致腓力第一书》中向腓力的建言:您能否愿意征服波斯大王的整个帝国,或者至少从其夺取一部分,按当下的话来说,使从西里西亚到西诺普的亚洲从中分离出来;然后,在这片区域建立城市,让那些生活无着、四处流浪的人定居于此,他们会抵抗他们遇到的任何敌人?如果我们不把他们集合起来,为他们安排生计的话,等到他们成为比蛮族还要严重的祸害,就为时已晚了。

从这段话中,伊索克拉底明确表露出他希望腓力在小亚建立殖民城市,解决希腊严重的社会危机。那么,亚历山大的建城灵感究竟是否直接来自伊索克拉底呢?

一些学者认为伊索克拉底的建言对腓力是有影响的。例如,科恩认为:“腓力如果征服了(小亚细亚)……也一定会在小亚细亚建城。”“腓力长远的远征计划包括远征小亚细亚,但是,他突然遇刺身亡打断了这一计划。”其实仔细探究便会发现,亚历山大大帝的建城活动与伊索克拉底的建言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首先,在伊索克拉底建言之前,希腊—马其顿人的建城殖民活动已经萌芽,腓力二世本人即已开始了建城的实践。从德罗伊森开始,不少学者都关注到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斯一世征服亚得里亚海沿岸之后在战略位置建立殖民地的先例,认为这对腓力二世的建城、殖民活动影响深刻。狄奥尼修斯一世是较早推行统治者崇拜的古希腊僭主。腓力二世很有可能受其影响,也着手建立以自己命名的城市。

其次,无论腓力二世还是亚历山大大帝都没有听从伊索克拉底的建议,在“从西里西亚到西诺普”以西的小亚细亚建立任何城市或殖民地。腓力二世未及东征就遇刺身亡,他是否真的有意在小亚细亚建城无从得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显然途经小亚细亚,但是他并未停下征服的脚步在此建立任何城市,而且此后的建城活动与安置了希腊贫民,解决希腊的社会、经济危机更是无从谈起。事实上,伊索克拉底仅仅考虑到向小亚西部移民,而亚历山大建立的绝大多数城市或殖民地都位于底格里斯河乃至伊朗高原以东。这些城市或殖民地的建立显然是出于帝国统治的需要。

二、建城活动兴起

近年来,学界更加倾向于从马其顿人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方面的利益出发来解释希腊化时期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建城活动开启的背景进行重新梳理很有必要。

马其顿人之所以最终降服中南部的希腊城邦,成为科林斯同盟的统帅,是腓力二世之功。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应该摧毁旧城、辟建新城,使人民易地而居。总而言之,那个地区不能有一事一物不翻修,俾使当地掌握官阶、地位、职称、财富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是从你得来的。亚历山大的父亲,即马其顿的腓力,就是个中翘楚,他就是依照这样的模式从一个小国王变成整个希腊的君主的。写到他的人说,他把人们从这个地区迁到那个地区有如牧人驱赶他们的羊群。

在腓力二世统治之前,马其顿不仅不是一方强国,还受尽三面强邻的欺凌。东面的色雷斯是马其顿最忌惮的强敌。西面和北面没有高大的山脉作为屏障,附近的伊利里亚人和派奥尼亚人也“肆无忌惮地往来”:伊利里亚人可能控制了上马其顿(如俄瑞斯提斯和林科斯等)的一些贵族;派奥尼亚人也常趁虚而入,大举南下,例如在公元前360/359年,马其顿被伊利里亚击败之时便是如此。

腓力二世上位之后,最先着手处理的就是马其顿长期积弱的顽疾。他兼并了散布于山间的部落,将其迁至现在卡斯托里亚、弗洛里纳、阿里代亚、基尔基斯以及更东面的色来、德拉玛、卡瓦拉等平原地区,建立有防御工事的据点,并将边界从斯特里蒙河推进到涅斯托斯河一线。

可见,马其顿人的早期建城、殖民,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在平原上建立了有防御工事的希腊城邦,便于与马其顿王国中央保持联系;第二,瓦解马其顿边地的世袭贵族。这事实上也为马其顿王国在边疆重建有效的防御据点创造了可能。尤其是东部与色雷斯的边界,马其顿王国先后建立的几座城市的情况更足以解释腓力二世巩固边防的举措。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腓力二世在色雷斯附近建立的城市主要有以下两座。

1.腓力比

腓力比约建于公元前356年,相关记载主要来自狄奥多罗斯和阿庇安,其中狄奥多罗斯两次提及:后来塔索斯人建立了一座城市,称之为克列尼德斯,后来国王将其以其本人命名,称为腓力比,并且使其成为了一座人口众多的城市。

此后他前往克列尼德斯,吸纳大量当地人加入城市,以扩展其规模,并将其改名为腓力比,以其本人命名。然后,他又前往该城附近的金矿,这座金矿原本产量较低、微不足道,经过腓力的改良之后,产量大增,为他带来了超过一千塔兰特的收益。

阿庇安的记载更明确地指出了该城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腓力比旧称达图斯,在此之前称克列尼德斯……腓力在此建城是因为他认为该地是一处抵御色雷斯人的要塞,于是以本人命名,称腓力比。它位于一处高耸的山丘之上,规模恰为山顶的大小。……此处有另一座山名为狄奥尼索斯山,其中有一处名为阿西拉的金矿。

由此可见,腓力二世通过建城有效地抵御色雷斯人的侵袭,还控制了潘革翁山的金矿。军事与经济上的需求都可能是腓力二世建城的重要动机。此外,许多学者认为腓力比的建立是与希腊人传统的建城命名方式相揖别的标志。哈蒙德和格里菲斯在《马其顿史》中如是说:“腓力比一名有些‘特殊’意味;因为希腊人世界此前从未有建城者以本人命名的先例。”“有可能自公元前八世纪以来,腓力是公认的第一个以建城者本人命名殖民地的人,此前这一向是传说或神话中的建城者(即英雄或神)的特权。作为建城者,在腓力死后他可以享有英雄一般的崇拜。”这或可说明腓力二世此时已经有意识通过建城推行其个人的政治宣传。

2.腓力波利斯

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42年攫取了色雷斯大部地区,为了将这片土地牢牢握于手中,他在此建立了几处据点,其中一座城市名为腓力波利斯。从这座城市的另一名称波内罗波利斯即“囚徒之城”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市民主要出身囚徒。有关其建城信息的记载主要来自提奥旁波斯、斯特拉波。提奥旁波斯称腓力抽调了2000名囚徒、间谍,迁往腓力波利斯。

斯特拉波称腓力在一处名为卡利比的地方安置了囚徒。埃利斯称这些记载可能有夸大的成分。然而,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的一些流放殖民政策可以说明,腓力二世通过在边境安置囚徒的办法,不仅可以达到戍守边疆的目的,还可以解决内部的社会问题,不失为一种两全之策。

3.色雷斯的亚历山卓波利斯

这一时期,除了腓力二世本人建立的这两座城市之外,身为王子的亚历山大也建立了一座以其本人命名的城市——色雷斯的亚历山卓波利斯。这是亚历山大所建的第一座城市,约建于公元前340年左右。相关记载来自普鲁塔克与斯提潘努斯。

普鲁塔克《亚历山大传》称:正当腓力出征拜占廷之时,年方十六岁的亚历山大留在马其顿监国、掌握国之玺印。在此期间,他降服了叛乱的迈多人。在占领其城市之后,驱走蛮族,安置了混合的人口,将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卓波利斯。

斯提潘努斯的《民族志》“亚历山大里亚”条:“第三座位于色雷斯,邻近马其顿,为亚历山大大帝十七岁时所建。”斯提潘努斯虽将此城收于亚历山大里亚词条下,与普鲁塔克不尽相同。然而,根据城市所处位置以及亚历山大建城时的年龄,可以确定两处史料所指为同一座城市。塔恩并不认同该城的真实性,他认为,亚历山大在其父亲在世时建立一座以自己命名的城市,此举无异于宣告独立,在古代世界显然是反叛的行为。

总结

无论腓力二世还是亚历山大本人,在东征开始之前都很有可能有过在战略要地建立以其本人命名的城市的实践。总体看来,东征之前的建城活动都是马其顿在其周边区域开疆拓土的反映。这些城市建立之后,色雷斯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均未对马其顿人构成实质的威胁,甚至成为亚历山大东征重要的征兵来源,这些城市的建立显然发挥了作用。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