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年前,从安徽肥西茂密的山林和秀美的水乡古镇走出了数支地方团练武装,经过短短二个月的训练组建成军,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他们开向安庆,奔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
160多年前,从安徽肥西茂密的山林和秀美的水乡古镇走出了数支地方团练武装,经过短短二个月的训练组建成军,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他们开向安庆,奔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
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肥西籍淮军将领参将衔以上人员有81名,提督衔以上者35名。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张树屏、刘铭传、刘盛休、刘盛藻、周盛传、周盛波、唐定奎、唐殿魁、叶志超、董凤高、董履高、潘鼎新、程孔德、刘秉璋、解先亮、王芝生、周世臣、王孝祺、丁寿昌、吴秉权都是合肥西乡和南乡人。这些淮军将领们在经过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各种战役之后,获得了朝廷嘉奖及大批钱财,纷纷陆续回故乡筑圩建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大大小小数百处的圩堡分布在肥西的紫蓬山、周公山、大潜山“三山”周边,以其独特的清晚建筑风格林立于世。
淮军将领圩堡,是江淮地区淮军将领庄园式圩堡建筑,占地面积在30-200亩之间,圩堡集居住和防卫功能于一身,微缩了古代城池护城河和城墙的防御特点,采用外壕内宅的建筑布局,由壕沟、围墙、居住区、防御区和农耕区五部分组成,圩内建筑将徽派建筑的灵秀与北方建筑的粗犷融为一体,整体建筑错落有致,设计合理,做工考究,雕刻精美,构建出了江淮地区独特的圩堡建筑风格,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建筑水平。淮军将领圩堡是淮军文化、乡俗文化、宗族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融合的集中反映,因具有古城池的防御与居住特点,故有"东方城堡″之美誉。
一、刘老圩
刘铭传旧居位于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是刘铭传在二次剿捻后回乡于1868年修建的,旧居占地101亩,依山傍水,东距大潜山4公里,为江淮独特的圩堡建筑,圩内原有房屋300多间。圩堡集防御与居住功能一起,有内外两道壕沟,里外两堵围墙,外壕环绕四周与大堰相连,内壕建于东部与高墙相接;里外两堵围墙化分出了活动防御区与居住生活区;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之水,在圩东北角和东南角有吊桥与外相通。圩内建筑为江淮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建筑之粗广又有江南之细腻,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中轴对称分布,为二路二进一楼,头进与二进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路为转心楼;另有九间厅、南书房、盘厅、钢叉楼、西洋楼、走马楼、子药房、更楼、假山、花园等建筑。在圩内西北有一处大堰,堰内有大小二岛,大岛当年为书房,小岛为弹药房。
1984年1月肥西县人民政府公布刘老圩为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刘铭传旧居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刘铭传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刘老圩人。因脸上有麻子,故时人称他“刘六麻子”。祖居大潜山下四方郢,世代以农为业。1853 年,太平天国势力所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合肥乡间团练纷起,刘铭传亦在四方郢南之旱庄筑圩寨办团练。1859年,跟随六安举人李安华,配合清军作战,“收复”六安。第二年又解寿州之围,以军功保千总。1862年9月,刘铭传率团参加淮军,统率之军称铭字营,随李鸿章赴上海。在江浙与太平军作战,铭军成为淮军主力,三年间由千总升至总兵。太平天国失败后,刘铭传又率军北上攻捻,年二十九遂拜提督。捻军失败后,受封一等男。1870年,“奉诏督师关中”,赴陕西。后以病请假回籍。1884年,中法战争爆法,刘铭传奉诏复起,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法保台,血战经年。1885年台湾建省,旋授为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内,加强海防.整顿吏治.清理田赋.修筑铁路.开办煤矿.发展商业.创办新式学堂.对台湾的开发建设贡献极巨。1891年,以病乞休归里。1896年1月12日病逝,终年六十岁。追谥壮肃。著有《刘壮肃公奏议》、《盘亭小录》、《大潜山房诗稿》等。
二、唐五房圩
唐五房圩位于肥西县柿树岗乡新街社区境内,是淮军抗日保台第一名将唐定奎的故居,圩堡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由唐殿魁,唐定奎兄弟二人共同建造,后因兄殿魁早亡,弟定奎权主业,习称唐五房圩,圩子成方形,占地200百余亩,整个圩堡由壕沟、围墙、居住区、防御区和农耕区五部分组成,有内外两道壕沟,围墙、大局墩、小局墩,南北门楼、四层岗楼、仓房、砻场、厨房、佛堂、五房圩主体建筑三进三路一转心楼和四房圩主体建筑,圩内建筑集北方建筑之粗犷和南方建筑之秀美为一体,具有典型的江淮建筑风格。圩内有房屋200余间,光绪年间火灾烧毁,唐定奎儿子唐治隆(字少侯)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建。1949年建国之后,先后为国家粮站以及袁店中学所用。
唐五房圩转心楼占地552平方米,为四合院式的2层楼,精美雅致,宣统年间建造,上下共32间,东门有一石刻匾额,曰:“紫气东来”。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转心楼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殿魁(1831-1867)字荩城,谱名家桢,排行老四,绰号“唐四肚子”。肥西县柿树岗乡袁店人,咸丰年间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以千总身份加入淮军“铭字营”,官至记名简放提督,授浙江衢州镇总兵、广西右江镇总兵,勇号与勋赏:振勇巴图鲁、建威将军、荣禄大夫、太子少保、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壮、建专祠。
唐定奎(1833-1887),字俊候,谱名家祥,排行老五,绰号“唐五肚子”,肥西县柿树岗乡袁店人。咸丰年间与四哥唐殿魁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加入淮军“铭字营”,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勇号与勋赏:勉勇、呼登巴图鲁、花翎、黄马褂、建威将军、谥果介。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军侵合,定奎奉李鸿章、沈葆桢调遣,率铭军13营自徐州赴台湾抗日,迫使日军议和退走,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建立功勋。1887年,病卒于江阴防地。《清史稿》立传。
三、张老圩
张老圩是清代将领张树声故居, 位于肥西县紫蓬山风景区周公山下,圩堡由其父张荫谷先生始建于咸丰初年,同治七年(1868)张树声及兄弟对圩堡进行了翻修和扩建。
张老圩三面环山,坐北朝南,占地120多亩,圩子九路水脉,由三块陆地(西岛、北岛和东岛)和壕沟组成,象三个盘子拼在一起,西壕之上架有吊桥,经吊桥过牌楼是五进主体建筑,每进十五间,有东,中、西三个大门,各成院落,内分门厅、前厅、中厅、四合院。西岛有一座石板桥与北岛相连,在北岛上有花园和小姐们住房。由于张氏兄弟众多,原圩狭窄,为增加居住面积向东濠外扩建一倍,形成东岛,在东壕上架有石拱桥与西岛通连,东岛上原准备建设九进大厅,因张树声光绪十一年(1885)病逝广州而停建,东岛只建有仓房、兵勇、家什等房屋。现存张老圩旧房5间、石拱桥、广玉兰树等。
1986年11月20日肥西县人民政府公布张老圩旧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16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张老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树声(1824—1884年)字振轩,廪生出身,行一,肥西张老圩人,咸丰三年在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结寨兴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加入淮军组成“树字营”,积功至直隶按察使、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贵州巡抚、两广总督,1882年,李鸿章丧母归葬期间,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在淮军、淮系集团的发展中,是仅次于李鸿章的淮军二号人物。张树声忠于国事,思想进步,在任期间,曾大力疏浚太湖流域水利;派淮军将领吴长庆平定朝鲜“壬午兵变”;派淮军将领潘鼎新、黄桂兰入越抗击法军。1884年病逝于广州,国史馆立传,直隶、江苏建专祠。著有《张靖达公奏议》8卷及《庐阳三贤集》16卷等传世。
四.张新圩
张新圩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铭传乡新光村,为张老圩张荫谷之五子、淮军记名提督张树屏建造,圩子西乡距合肥45公里,北距武宁高速2公里,东有周公山,西有大潜山、马山,南有独座山,圩子在一片畈田中建造,近处左右皆是丘陵山岗为屏障,西边有一条自然河长年流水不断,环山傍水,地理环境甚为优雅。
圩占地百亩,成方形,有内外两道石砌濠沟,两道濠沟之间有一道丈余高的石头围墙,东、西、南、北各有一道木质铁皮大阐门,圩内原有房屋300多百间,其中正房九路,坐北朝南,幢与幢之间有厢房隔成天井院,其在建筑形式、房屋结构、华丽美观方面大大超过了张老圩。
解放后华东康复医院驻进(后改为麻疯病院),因房子不适合医院使用被逐步拆除改造。2010年8月2日肥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树屏字建侯,官至记名提督,太原、包头、大同镇总兵。1887年请求卸任回家休养。勇号额腾额巴图鲁,一品顶戴。
五、 周老圩
周老圩位于紫蓬山北麓农兴中学,是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花了五、六年时间于同治九年(1870年)建成,占地约100亩,圩大门朝东对新农街,四周有10米多宽的深濠,由吊桥与外相连,圩内原有房屋四百多间房屋,有四合院、更楼、子药房、炮台、曲桥、假山、鱼池、近水楼、凉亭、花厅、书房等建筑。在圩子中心建有三个大院为圩主人及家人居住区,每个大院五进房屋:南头门朝南住周盛传及家人,中间门朝东住周盛春家人,北头门朝东住周盛波及家人。全部房子都为青砖灰瓦,廊柱梁架用浮雕、透雕装饰,描龙画凤点缀,室内有“北海老农”“功德无量”“乐善好施”“衣食父母”“恩泽浩荡”和慈禧太后钦赐周家“五世同堂”匾额。另外,圩子外还修建有3处占地百亩的大花园培育奇花异草。
由于历史的变迁,圩内大部分建筑被拆改,仅存花厅,状元桥和旧房1幢,濠沟1圈,银杏树1棵,广玉兰1棵,皂角树1棵。现为圩子由农兴中学使用。肥西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1月20日公布周老圩旧房为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于2018年3月16日公布周老圩为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盛波(1830——1888年)字海舲,行四,肥西周老圩人(今紫蓬镇)。生道光十年六月二十九,咸丰四年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加入淮军组成“盛字营”,积功至诰授建威将军,甘肃甘凉镇总兵、湖南提督,赐卓勇巴图鲁及法福龄阿巴图鲁名号,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总统盛、仁、传马步等军、兼统盛新字军、总统北洋海防前敌淮军,于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二卒,年59岁。建专祠,国史馆立传,葬花岗镇桃园村许家楼。
周盛传(1833——1885年)字道林,号薪如,晚号北海老农,行五,肥西周老圩人(今紫蓬镇)。生于道光十三年六月十八,咸丰四年在乡办团练,同治元年加入淮军组成“传字营”。积功至授广西右江镇总兵,直隶天津镇总兵,湖南提督。总统盛、仁、马步诸军。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赐勋勇巴图鲁及拉理巴图鲁名号,诰授建威将军、光禄大夫。驻天津小站时,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开辟稻田百万余亩,引种江淮水稻,称“小站稻”,闻名遐迩;并修建大沽炮台,上书李鸿章创设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先声,著《操枪章程》十二篇、《磨盾纪实》、《周武壮公遗书》。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十四日卒,年51岁。建专祠、国史馆立传,葬小庙戴大郢。
六、罗坝圩
罗坝圩位于肥西县紫蓬镇罗坝村下湾郢,圩子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一座近200的历史的地主庄园,圩子原主人姓罗,后因家道败落,将圩子卖给了周方策,经几易其主后才被周氏兄弟所拥有,圩子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四面濠沟,是淮军名将周盛波家簇8个圩子中的一个最小的圩子,圩内原有房屋三进,一个不太大的四合院,共有房屋33间,房屋雕梁画栋。现圩内的四合小院保存依旧,圩内种植花木,花香四溢,宁静安详。
明洪武年间,山周始祖兴旺公(周福德)带二儿子周伯亮一家从江西瓦屑坝(江西省鄱阳县)移迁到合肥西乡,定居于紫蓬山下,故名"山周"。后在大柏枣林岗周老家郢居住,由于地头蛇胡松霸占周家田地,故此进行了夺产之战,周家兄弟为躲避追杀,逃出后寄居在堂叔伯周方策的罗坝圩,在此周方策出资让周氏兄弟办团练保卫乡里,咸丰五年二月十一日(1855年)胡松向太平军马千禄告密,太平军对罗坝圩进行了偷袭,周盛华和周盛波的妻子李氏多人在偷袭中被杀。罗坝圩是周氏兄弟发迹创业之地,也是周家血战之地、心痛之地。
来源:文旅肥西
获取更多信息
二次感染比例究竟有多高?最近,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并再次感染了新型冠状...
宝可梦大探险快拳郎怎么培养?宝可梦大探险是一款非常好玩的探索类型的游戏,在里面各种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更新海量精彩视频...
金铲铲之战超级英雄伊泽瑞尔阵容怎么选-金铲铲之战超级英雄伊泽瑞尔阵容搭配推荐!小编分...
垃圾分类有哪四大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已被各种各样的垃圾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