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顺治皇帝,最后究竟是出家了,还是驾崩了呢?

发布时间:2023-07-02 05:30:20 发布人:hao168

“皇帝出家”,是这皇帝想不通,还是这寺院的待遇太好?关于顺治,在大清的野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那就是顺治其实没有死亡,而是“金蝉脱壳”,皈依了佛门,进入了五台山修行,而做了皇帝的康熙,还会偷偷地去

“皇帝出家”,是这皇帝想不通,还是这寺院的待遇太好?

关于顺治,在大清的野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那就是顺治其实没有死亡,而是“金蝉脱壳”,皈依了佛门,进入了五台山修行,而做了皇帝的康熙,还会偷偷地去见一见自己的父亲。

要是放在小说里,这剧情可就真的是引人入胜。可惜的是,这剧情对标的是历史现实,逻辑简直可以说是:胡扯。

顺治信佛是真的,但并不是没有底线的,关于他要出家这件事,其实八字都还没有一撇,事实上在当时的朝堂环境中,顺治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别的不说,按照顺治的性格,在清除了多尔衮的影响之后,正在稳步上升的大清是离不开他的。

顺治完全不可能学习梁武帝行如此放纵之事,所谓“出家”,这是顺治的一个想法,但有想法未必真的要去做。

而顺治为何当初要闹着出家,这还得从他不算漫长的人生来说起。

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顺治不是什么嫡长子、太子那些名正言顺的储君身份,他的登基是难得的,大清早期的皇位没那么好坐,顺治不可能随心所欲。

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对皇位表现出了“野心”,打断了本来“理所应当”即位的豪格的帝路。

但若是多尔衮登基,这也算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年仅六岁,皇太极的庄妃之子福临登基为帝。

而为何让福临登基,此事一直是后世人疑惑的节点,也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多尔衮拿到了权力,完成了过渡,顺治也因此获得了称帝的机会,尚且年幼就在学习怎么当皇帝。

随着多尔衮入主中原,大清的根基被一步步地打得踏实,顺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长大,但他不是衣食无忧的,相反的,当这个皇帝,他也相当憋屈,因为多尔衮几乎把控朝政,还逼着顺治称其为“皇父摄政王”。

在这样的背景下,顺治年少的心思就远超常人,和历来被“豢养”的皇帝不同,顺治十分主动地接触政治,在冲龄之际,他一边迎合着多尔衮,一边在做着自己的工作。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打猎归来的途中摔伤,于河北去世,这件事成为了顺治的转折点,他在这一年“亲政”,这个时候的他,既是迫不及待,也是忍耐已久,刚开始亲政,顺治就展现出了强大的执行力和统筹能力。

而这一年,他也才刚好十四岁。

虽然说多尔衮解决了大清入主中原的一系列大问题,但是守江山,本身就是看皇帝的耐心经营,顺治肩上的担子也很重。

顺治有意向古些时候的明君学习,例如唐太宗、明太祖。

正是因为一心向好,顺治身边集聚了能臣,他们也陪着顺治一起成长,化解一个个问题和艰难险阻。

在政治上的精炼,顺治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强的掌控,他废掉了自己的第一任皇后,再之后,又遇到了自己一生最爱的人:董鄂氏。

董鄂氏乃是顺治发自内心钟爱之人,她的到来给了顺治很多前所未有的乐趣,但也是这个女人,后来让顺治一度心死如灰,所谓“顺治出家”,就与董鄂氏有着巨大的关联。

顺治十七年,董鄂氏因病去世,顺治痛心不已。

这个时候,青年顺治的内心忽而全部崩溃了,政治上的压力,冲龄即位之后的种种明枪暗箭,因为爱人的逝去全部引发出来。

这一个时候,顺治想要找到精神上的依靠,而他的“玛法”汤若望所宣传的天主教已经不合适了,他的目光逐渐放到了在几年前曾“信仰”的佛教。

在顺治十四年,顺治就已经成为了佛教徒,但这个时候,顺治还没有产生“狂热”的信仰。

他了解着佛教的传统,也对佛法感兴趣,在屡次求“法号”,得到“法号”行痴,这就是顺治在董鄂氏病逝之前,信佛做出的最“狂热”的行为了。

人总是有脆弱的时候,更遑论这个自冲龄时起,便周旋于宫廷勾心斗角的青年皇帝。

爱人之死是导火索,一时之间,顺治对过往的不满全部暴露出来了,“佛教”是他内心沉沦前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只能牢牢抓住啊。

顺治十七年,“出家”这个念头在顺治的脑海里盘旋,他欲罢不能,他想要逃离朝廷,他觉得皈依佛门能够缓解他的痛苦,解答他的人生。

但是,这只能是“想想而已”,原因无他,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也是非储君即位的皇帝,现状根本不支持他任性。

该面对的政治困顿,他一样要直面。

不过顺治也不算没有做任何事情,最起码,他真的“剃发”了,几乎都要做出一个“出家人”的模样。

当时在北京,有着一些顺治很信任的佛教大师,其中玉林通琇与其弟子行森,经常和顺治有着精神上的来往。

顺治想着出家,他摆脱行森为其剃发,在最初,行森是拒绝的,但抵不过顺治的决心,他将顺治变成了“光头”,这是自古以来鲜有的“光头皇帝”。

但剃了发,就真的能出家了吗?

历史上总把顺治剃发的行为和他后来“隐形”出家了结合起来,但实际上,就连顺治本人都不敢断定,等待冷静下来后,他有决心出家。

在知道了顺治剃发后,朝堂炸开了锅,而行森的老师玉林通琇更是气急败坏,要找人将行森用火焚死。

由此可见,当时被顺治视为救命稻草的佛教,也对政治有着恐惧性和妥协性,玉林通琇连忙赶来“劝说”顺治不要出家,继续当他的皇帝,本来按照佛教的角度来说,众生是平等的,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有心皈依佛门,那么就可以接纳。

很可惜的是,顺治却不是这些人其中的一份子,他被“拒绝”了,玉林通琇跟他讲的一大番道理,他有没有听进去不知道,但他看到了这个“信仰”背后的软弱是真的。

就这样,顺治放弃了出家的机会,继续当他的皇帝,这个时候,他也已经冷静下来了。

为何佛教会如此惊惧顺治“遁入空门”?

还是因为当时的朝堂大臣们施压,大清入主中原,这不仅仅是一个占据地盘的问题,彼时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遁入空门,那么将对大清有着致命的打击。

玉林通琇等高人固然是心无旁骛修佛,但毕竟还在尘世,总要有人性里的顾虑,于是他们便“拒绝”了顺治,为的,也是佛教继续的传承。

而在出家事件不久后,顺治就倒霉地染上了当时被视为“无可救药”的绝症:天花。

放弃了自己亲身入佛教,顺治却没有停止在佛教中追求真谛的行为。

于是他安排了身边的“内监”,他非常信任的宦官吴良辅出家为僧。顺治这么做,就是想以吴良辅之身,来修自己的德,也算是弥补遗憾。

顺治十八年,正月的初二,顺治兴高采烈地起到了悯忠寺看着吴良辅进行“剃发”的出家仪式。其实顺治观看的,正是一个不能如此做的自己,这个仪式很隆重,来的人不多,但却非常有份量。

也是这个过程中,年轻的顺治碰到了“天花”。

在回到皇宫的当天晚上,顺治的天花症状就全部暴露出来了,这个时候,整个皇庭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大家都知道,顺治此次“十死九生”了。

但顺治本人却是很淡然,冷静地安排后事,选择下一任皇帝。其实在顺治的心里,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另一种解脱,因此关于顺治人生的最后几天,乃是大清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容不迫,不惧生死。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顺治完成了自己能做的大部分事情,选择玄烨(康熙皇帝)为君,留下顾命大臣,最终,在初七的夜晚,顺治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年龄仅是二十岁出头。

驾崩事真,波及整个大清,而“假死”出家是假,若真的是出家,那么斗鳌拜、平三藩,康熙也不至于如此吃力了,所谓康熙后来去五台山拜见“父亲”,其实他见的,只是那个在灵魂上皈依佛门的顺治,而肉体上的顺治,就在顺治十八年的正月初七,与世长辞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