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清朝为什么选择退位,而不是去往关外建立北清政权?

发布时间:2023-07-07 08:47:40 发布人:hao168

对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来说,1912年2月初的大清江山,已经没有了一块好地。先是去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一声枪响,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火药桶,转眼间全国各省便纷纷响应。南方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与清廷隔

对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来说,1912年2月初的大清江山,已经没有了一块好地。

先是去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一声枪响,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火药桶,转眼间全国各省便纷纷响应。南方是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与清廷隔长江对峙;北方又有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上演“逼宫”的势头。

内外交困下,从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短短3个月零2天,入关268年的大清王朝就宣告了覆灭,真可以说是速亡之国。

那么,隆裕和溥仪为什么要在北京坐等亡国,而不退往祖先的关外龙兴之地,重建并延续满洲八旗的政权呢?

其实,入关初期的满清统治高层,的确制定过一套防备中原统治失败、退守关外做区域性政权的续命方案。

这个方案的效仿对象,便是与明朝缠斗了276年的蒙古人。

朱元璋派徐达夺取元大都、驱逐元顺帝以后,元帝国并没有灭亡,蒙古人的主力依然得以保存。在蒙古人看来,他们只是丢失了中原和江南的国土,北方草原仍旧在他们手中,元顺帝只是换到草原上当皇帝。

有明一代,蒙古人都是悬在明帝国北方的一把利剑,蒙古骑兵时不时侵扰长城边境,甚至还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差点令明政权覆灭。嘉靖年间,蒙古人的骑兵也曾突入中原腹地,在北京周边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清朝统治者正是看到蒙古人的成功经验,从而也考虑起了满洲八旗的战略退路。

这条退路,就是清军入关前的满清关外统治区。

为此,满清官方以“保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维护参山珠河之利”的名义,对关外地区实施封禁政策,严禁关内汉人去往关外开发土地、定居生活。同时,还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修筑起了以土堤与柳树相结合的“柳条边”,作为隔绝关内与关外的分界线。对于内地汉人有非官方的“闯关”举动,分布在柳条边的八旗驻军,有权拘捕和当场格杀。

自康熙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边境的局势趋于稳定,关外作为满清的大后方、自留地,平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清朝末年染指关外的势力越来越多,关外的平静也逐渐被打破。

咸丰年间,八旗高层还视关外为安全之地。面对逼近北京的英法联军,咸丰选择退往承德避暑山庄,所依靠的正是该地地处满蒙势力腹地,是清王朝根深蒂固的统治区。

然而,到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庚子年,慈禧逃亡的方向,就已经从咸丰的承德避暑山庄,改成了西北的关中。

当中的转变,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关外,早已是沙俄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慈禧再往关外跑,岂不是直接掉入了八国联军的口袋?

这样的状况,到1912年的隆裕和溥仪手中时,一直都未得到改变。让满清残余势力退往东北建立政权,已然不现实。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