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停”的洋海关赫德,勤勉工作为大清“续血保命”

发布时间:2023-07-07 13:34:47 发布人:hao168

1863年11月15日,清朝总理衙门任命28岁的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痛感旧海关制度的腐败,个个中饱私囊,人人伸手捞钱,上任之后,他抡圆了斧子,砸烂了原有的海关体制。赫德祭出的三板斧分别是海关

1863年11月15日,清朝总理衙门任命28岁的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痛感旧海关制度的腐败,个个中饱私囊,人人伸手捞钱,上任之后,他抡圆了斧子,砸烂了原有的海关体制。

赫德祭出的三板斧分别是海关系统管理岗位大换血,全部由外籍专业人员担任,实行垂直领导,直接听命于他;海关内部引入独立的监察体系,严惩贪腐;海关系统逢进必考、高薪养廉,中级职位年薪最多可达9千两白银。

这三板斧下来,赫德创建了晚清最廉洁、高效的海关部门,到1908年赫德实际离职时,关税已经达到3020万两!海关税收占清政府财政的比重也从9%迅速提高到了24.35%。这样的业绩,甚至高于同时期诸多列强海关的增幅。

恭亲王奕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有100个赫德,大清的事情就好办了”。

往期阅读

19岁北爱尔兰青年到中国,熟读《红楼梦》为人谦恭

“洋打工”赫德是如何赢得恭亲王的欢心,登上海关总税务司宝座的

英国人赫德重建清海关制度:“猛砸”旧体制,建立“独立王国”

▲这副图片刊载于1891年9月19日的《伦敦新闻画报》。赫德在担任总税务司后,不仅打造中国近代海关,更精心将中国海关打造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而赫德本人就是王国中的独裁者。

执掌清朝海关近半个世纪的“洋海关”赫德,是一个工作狂。

从1854年,赫德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中国,苦心钻研汉语,争取早日出人头地。随后几年,先是到宁波出任英国领事馆助理翻译,后又任职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翻译,最后辞去领事馆公职,出任粤海关副税务司,为清政府“打工”,当时,年仅24岁。

此后,赫德的命运就像是开了挂一样,1861年,清朝总理衙门正式委任李泰国为首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副手;在副手岗位上干了3年之后,又被清廷任命为海关总税务司,当时他只有28岁,可谓是踌躇满志。

作为这个廉洁、高效部门的首脑,赫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有人用“三不停”形容他勤奋而繁忙的工作状态。

脑不停:每天都在考虑海关的发展,酝酿新的举措,改革旧的制度。

手不停:赫德不用秘书,自己亲自撰写公文、安排工作,从最初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的副手,到执掌大清海关,从1861年到1908年之间,四千多篇通令绝大部分都是他亲自撰写。

赫德还喜欢写日记,没有特殊情况几乎天天写,他和总税务司伦敦办事处往来的书信和电文据统计有千万字;撰写公文、来往书信、书写日记,这些都是赫德亲力亲为。

腿不停:为了收好税、多收税,赫德还须向“上级单位”清朝总理衙门汇报沟通,还马不停蹄的到“基层单位”各通商口岸视察工作,可谓是殚精竭虑。

为了调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常胜军”指挥官戈登的矛盾,他坐船加步行花了4天时间,历尽艰险从上海到苏州,进行斡旋。

甚至为了提高效率,在海关总税务司署,他都是站着办公,赫德只有在1866年回国结婚,和1878年省亲两次请假记录。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前后工作54年,只请了两次假,仅仅是为了结婚和省亲。

这种工作态度,恐怕放在今天,也无人能及,堪称是“打工模范”。如果你是老板,恐怕也没什么话可以说。清政府放心把海关的钱袋子交给赫德几十年,绝不是偶然的。

赫德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清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既然如此,每个公务人员都必须围绕清国的利益开展工作”。

不管这是赫德的真心话还是表白,能有这样的流露,在激烈动荡的晚清时代,在形形色色的外国来华者中间,确实是凤毛麟角。

如果一个官员仅仅是一个劳动模范,在业务能力方面没有突出的业绩,赫德是不可能久居清朝海关总税务司宝座半个世纪的。要知道,在近代,这个炙手可热的职位是被西方列强时刻觊觎着的,如果是泛泛之辈,面对虎狼一样的各国公使,早就被拉下马来了。

1861年赫德进入海关时,大清海关税收仅有490余万两,4年后的1865年就涨到830万两,1875年又增加到1200万两……到1908年赫德实际离职时,已经达到3020万两!海关税收占清政府财政的比重,从9%迅速提高到了24.35%。这样的业绩,甚至高于同时期的诸多列强海关的增幅。

在风雨如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睁眼看世界,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中的许多“重点项目”,如京师同文馆、神机营,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赴美留学使团、驻外使馆,以及1875年以后的新海军计划的一部分或全部经费基本都来自海关关税。

可以说,正是赫德这个财神爷的出现,改革海关体制,成效卓著,及时为大清找到了一个稳定可靠的钱袋子,为大清加了血、续了命。这套高效的海关管理体制,以后被民国政府全盘继承,一直运行到1949年。

▲大龙邮票是中国邮票史上的开山鼻祖,是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

▲中国邮政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的问世,就是在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创办筹划的。

如此突出的业绩,其实也从侧面印证出赫德这个工作狂近乎搏命的付出。

从1863年任职海关总税务司,到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赫德独掌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权柄近半个世纪之久(48年)。期间的1865年8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将海关总税务司公署由上海移至北京,不久,赫德即接到常驻北京的通知。

从此,赫德除了因公务到各通商口岸视察,或极少的休假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北京,与清政府打交道自然更加方便了。大清帝国的外交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对赫德表达了高度的信任,“我们只认得您本人,您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那么,赫德打算怎么办呢?他公开宣布:“本总税务司之所期待者:为中国政府恪尽职守,为关员谋求稳定满意之职位与优厚之薪给。”

话是这样说的,这里的第一句话中的“为中国政府”是不是言不由衷,实在无从可考。不过,无论如何,赫德毕竟明确表示“海关税务署是一个中国的而不是外国的机构”,所有的成员,包括总税务司本人在内,都是“中国政府的仆人”。

现实情况是,赫德确实给清政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海关税收,给处于风云飘摇、内忧外患中的清朝以喘息之机。

赫德在私人密信中说,“如果谁不理解我们的这种地位,或是没有执行我的解释性指示的精神,我就撤销他的职务……”在晚清的政坛上,外国来华者扮演了一个个不同的角色。有外交官、军人、商人、传教士,也有众多的冒险家、失意政客,不同的人物和使命,绘就了晚清时代来华者的人物写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赫德毕竟比同时代以“洋大人”自居的那些人要高明许多——比如在1859年当上第一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就毫不掩饰西方帝国优越感,他曾经对中国第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说,中国人要当总税务司“绝无此希望”。在担任首任总税务司之后,李泰国还不满足,想要染指大清的海军建设,组建自己的“联合舰队”,这就属于得陇望蜀、直接打脸了。

在表面上,给清政府留下“体面”的同时,赫德又毫不犹豫地将海关的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本来就是赫德自己草拟的《海关衙门章程》已经明文规定,“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其薪水如何增减,其调往各口以及应行撤退,均由总税务司做主”。而且他还毫不含糊地宣称,总税务司“是唯一有权雇用或解雇、升级或降级或迁调口岸的人”。

赫德牢牢地把海关的人事权和财权抓在手中,本来,按照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规定,外籍税务司只是帮办税务,是海关监督的从属人员。在名义上,中国的海关监督才是中国海关的最高行政官。

但是,赫德根本不把这个条约放在眼里,或许从中可见他对于清政府的真实态度,他竟然亲下公文强调:“税务司是海关监督的同僚,而不是属员。”

这样一来,外籍税务司一反海关监督从属人员的地位,在各个通商口岸海关越来越喧宾夺主,反观海关监督则越来越形同虚设,完全被架空。

曾任北方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厚1867年时就有感而发:“及赫德当总税务司……各口税务司之权日重,洋商但知有税务司,而不知有监督矣。”

(图片来自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