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惨斗:19世纪末英国征服埃及与苏丹

发布时间:2023-07-08 09:16:59 发布人:hao168

一 穆罕默德·阿里与19世纪的埃及在19世纪之前,埃及仍然是一片封建落后的土地,名义上,埃及归属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派来统治埃及的总督(帕夏)往往被当地的马穆鲁克(原意:奴隶,是中世纪

一 穆罕默德·阿里与19世纪的埃及

在19世纪之前,埃及仍然是一片封建落后的土地,名义上,埃及归属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派来统治埃及的总督(帕夏)往往被当地的马穆鲁克(原意:奴隶,是中世纪埃及统治者组织的由奴隶组成的骑兵卫队,后蜕变为封建军事集团,掌握埃及实权)架空,179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马穆鲁克军队抵抗,两军在金字塔下决战,即著名的金字塔之战,拿破仑运用步兵空心方阵加炮兵的战术,以轻微代价大败马穆鲁克,给与马穆鲁克势力以沉重打击,拿破仑入主埃及,法国入侵者的入侵,也拉开了埃及近代历史的序幕。

拿破仑入侵埃及

法国殖民者在埃及的倒行逆施引起埃及人民的不断反抗,埃及军民不断爆发起义反抗拿破仑的统治,英国,奥斯曼帝国也乘机浑水摸鱼,埃及局势一片混乱,内外交困下,1802年,法军被迫撤出埃及,在抵抗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出身阿尔巴尼亚的军官穆罕默德·阿里逐渐崭露头角,他运用种种政治及外交手段,在各方势力之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逐渐成为埃及实际的统治者于埃及总督,在阿里统治时代的埃及,尽管名义上仍臣服奥斯曼帝国,但实际上已成为独立王国。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近40年,在位期间,他在埃及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建立近代化工厂,兴办教育,鼓励贸易,改革农业,派遣留学生,仿照欧洲标准改组埃及军队等等,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下,尽管埃及仍未摆脱封建制度,但其国力,军事实力都显著增强,成为地中海东岸的强权之一,强大起来的埃及很快走向对外扩张道路。1820年他下令征服和占领苏丹。到1823年,苏丹大部形式上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实际上却成了埃及的领地。阿里将苏丹划分为4个行政区,并于1825年在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的交汇处建造新城,命名为喀土穆,作为埃属苏丹的行政中心。喀士穆后来发展为今日苏丹的首都。应宗主国奥斯曼帝国的要求,他又先后派兵干涉阿拉伯半岛汉志家族领导的起义与希腊独立战争,均一无所获,因此,其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也逐渐开始恶化,在阿里晚年统治的晚年,相继与宗主国奥斯曼帝国爆发两次战争,埃及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然而,却遭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干预,其成果全部付诸东流。1840年秋,在英国干涉下,埃及军队被迫撤出占领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原本支持埃及的法国见势不妙,也放弃对埃及的支持,任埃及自生自灭。英国舰队开往亚历山大港,炫耀武力,炮轰亚历山大。埃及陷入绝境,只好向英国屈服11月5日,阿里被迫与英国签订《英埃协定》,放弃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克里特等地,只保留埃及和苏丹,将陆军缩减至18000人,拆毁造船厂等工业,至此,阿里一生的扩张事业,全部毁于一旦。也使得埃及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埃及人民评价道:“他建造了一座宫殿,但毁掉的是整个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

阿里与英国谈判

1848年,已年过八十,自知时日无多的阿里让位在外国养病的长子易卜拉欣,急召其回国,但易卜拉欣不幸病死于半路,此时阿里已陷入昏迷,不久,阿里与世长辞,享年80岁。由阿里的孙子,易卜拉欣的侄子阿巴斯即位。称阿巴斯一世。阿里的去世也标志着埃及黄金时代的结束,此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开始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埃及,埃及逐渐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二 沦为半殖民地的埃及

阿巴斯是一个只知享乐,庸碌无能的纨绔子弟,他认为祖父的改革并没有给带来任何好处,相反是招致了欧洲列强的干涉。因此他决定改弦易辙,全盘摒弃阿里的改革,埃及重新向奥斯曼帝国称臣纳贡,他关闭埃及创办的工厂,学校,普通小学和中学,并将热心改革的知识分子逐出埃及。他又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弃与欧洲的贸易。使得埃及完全倒退回阿里改革之前的样子,1854年,阿巴斯一世在宫中遇刺身亡,由他的叔父,穆罕默德·阿里的幼子之一——赛义德即位。

阿巴斯帕夏

赛义德自幼受德国教师的培养,后又留学法国,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对西欧抱有极大好感,赛义德信奉“自由主义”和“门户开放”政策,把西欧当做埃及“最为友善的朋友”在他的统治下,穆罕默德·阿里的许多改革措施得以重新实施,例如,50年代,他颁布土地改革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实行个人纳税制,并允许农民自由持有开垦土地,种植作物,同时,取消商品入市税,废除商品专卖制度,调动农业及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同时,他重新组建穆罕默德·阿里时代被迫解散的埃及军队,全面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人民,不论社会地位高低都要服兵役,同时,大力提拔埃及本地的中下层军官,缓和埃及本土势力与阿尔巴尼亚派的矛盾,在他的统治下,埃及的国力,军事实力部分恢复到穆罕默德·阿里时期的水平。

然而,赛义德过分迷信西方,对西方殖民者抱有幻想,他大搞“门户开放”政策,无差别,大规模引进外资,鼓励外国商人投资,在他的政策支持下,许多西方殖民者打着“投资”旗号纷至沓来,挤压埃及本土产业,甚至铁路,银行,邮政,船运,海关乃至于学校教育等命脉行业都被外国资本所把控,在强大的西欧资本打击下,埃及本土产业纷纷破产,国内经济形势一派萧条。赛义德主政期间,由外国资本所操纵的最著名的工程,当属苏伊士运河的开凿,早在法老时代,就有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计划,拿破仑主政埃及期间,也曾派出工程师进行考察,准备开凿运河,但因法军撤退不了了之,1854年,赛义德继任埃及总督(帕夏),主张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处于种种目的,重拾运河计划,并派出前任埃及领事勒塞普前往游说,勒塞普年轻时即与赛义德交好,他又大肆夸大运河对埃及的好处,低估运河开凿的难度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忽悠赛义德,双方一拍即合,同意运河开凿 ,1856年,双方签订条约,由法国运河公司出资,埃及提供土石材料与劳动力,运河开凿期满运河公司享有占有99年的权力,之后交还埃及,期间埃及每年可分享公司15%的利润,表面上,这一条约公平合理,然而,究其本质,埃及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凿一个不属于埃及的被外国资本完全控制的运河,而且只能享受分红,实则完全是“霸王条款”,开凿运河完全超出埃及国力,之后勒塞普又玩弄卑鄙手段,让埃及自己认购运河公司44%的股份,空手套白狼。1859年4月,运河正式开工,为了应付运河开凿与王室支出,赛义德不得不以出卖主权的代价大举借债,债台高筑,在运河开凿中,迫于法国政府的压力,起先的自愿做工变成了赛义德强征劳工,埃及劳动力几乎都被轮流动员在地处沙漠,气候干旱,条件极为恶劣的运河做工,其工资和饮食还经常遭到法国殖民者克扣。十余万埃及劳工付出生命,赛义德本人也没有看到运河竣工的那一天,1863年,赛义德病死,此时运河尚未完工,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使得埃及债台高筑,国力遭受沉重打击,运河本身又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反而沦为西方列强控制埃及的工具,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也标志着埃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开凿苏伊士运河

继承赛义德的是穆罕默德·阿里的长子易卜拉欣之子伊斯梅尔(作者注:由于埃及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干涉下,穆罕默德·阿里的子孙尽管可以世袭埃及总督之位,但总督必须由阿里的在世子孙中最年长者担任,而非父死子继)。

伊斯梅尔帕夏

伊斯梅尔几乎全盘继承了赛义德的诸种政策,政治上,1866年,他仿照西方议会组建所谓“咨议会”,鼓吹“君主立宪”,然而。咨议会通过的决议对他本人毫无约束力,议会的召开和关闭,议员的任期,议长的任命全部由他做主,完全是他粉饰宪政的工具,同时,他又巨额贿赂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使得苏丹修改继承法,从阿里子孙年长者继承总督改为由他的子孙世袭总督,1867年,他又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获得“赫迪夫”(khedive)(意为主人)的称号,地位高于所有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的总督,经济上,他重新发展埃及本土工业,鼓励棉花种植,大兴土木。大举兴修铁路水利等等,同时兴办教育,军事上,他继承阿里的军事改革政策,仿照西欧特别是法国方式组建,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工业,聘请外国教官,在伊斯梅尔时代,1872年,埃及陆军达到12万,海军战舰18艘,然而,由于久疏战阵,腐化堕落,缺乏有力领导,这支军队早不能与阿里时代的埃及军队相提并论,1875-1876年,在英国支持下,埃及入侵埃塞俄比亚,反被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军民打得大败,死伤过万,使得伊斯梅尔声名扫地。

伊斯梅尔的种种改革措施,看似使得埃及回光返照,然而,却是埃及进一步走向深渊的催化剂。与他的前任赛义德相比,伊斯梅尔的刚愎自用,贪图享乐,好大喜功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本人享乐,伊斯梅尔大兴土木。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港修建30多座宫殿和其他行宫,同时,在开罗修筑大量歌剧院,花园,宴会厅等等。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伊斯梅尔邀请各国元首政要参加庆典,报销一切开支,整个开罗彻夜狂欢,灯火通明,如白昼一般。可谓挥金如土,伊斯梅尔本人的挥霍,使得在赛义德时代本就陷入困境的埃及财政更加雪上加霜,为了弥补外债,他又不断向外国借款,甚至出卖主权和土地抵押贷款,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成了利滚利的高利贷,根本无法偿还,加上英法等列强的掠夺与敲诈,埃及财政全面崩溃。1875年,由于无法偿还外债,伊斯梅尔将埃及在苏伊士运河的股份以低廉价格出卖给英国,至此,英国彻底丧失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然而,出卖股份的钱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力还债,次年,伊斯梅尔宣布财政破产,英法两国经协商,强迫埃及接受其条件,派遣本国人担任埃及的财务总监,非经总监同意,任何开支不得进行,埃及每年2/3年的财政收入都用来还债,任何国计民生行业都无法投资,彻底丧失财政大权,1878年,英国又强迫伊斯梅尔任命流亡外国的英法走狗努巴尔组建内阁。在幕后操纵埃及政府,西方列强又组建所谓“联合法庭”,干涉埃及司法权利,规定在埃及的外国人犯罪由联合法庭审判,埃及自己颁布的法律非经联合法庭同意不得生效,至此,埃及已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内的立宪革命与更大的外国入侵浪潮,即将到来。

阿比丁宫 兴建于伊斯梅尔时代,今日成为埃及总统府

三 阿拉比运动

在内忧外患的埃及下,国内的反对运动不断高涨,1879年11月,一个由知识分子、埃及土著军官、青年学生、开明议员组成的爱国进步团体快速站了出来,成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其主要领导者为艾哈麦德·阿拉比。

艾哈迈德·阿拉比

阿拉比出身行伍,14岁从军入伍,20岁晋升中校,他与部分青年军官联合起来,组成“祖国”党,主张维护埃及主权,确立宪政制度,进行秘密活动,1879年年初,在英国操纵下,努巴尔借口缩减开支,强迫2500多名军官退役,并不给拖欠军饷,在祖国党领导下,军官哗变,聚集开罗广场示威集会,开罗民众也纷纷响应,军官们软禁努巴尔和英国财政大臣,要求与伊斯梅尔谈判。伊斯梅尔见众怒难犯,同意罢免努巴尔,任命自己的长子陶菲克为新任内阁首脑,祖国党又进一步提出宪政要求,伊斯梅尔只得又任命祖国党推举的谢里夫为新任内阁首脑,并委托谢里夫进行宪政改革。驱逐英法两国派出埃及的财政总监,此举引起英法两国强烈不满,英法两国决心推翻伊斯梅尔政权,同年5月,英法两国给与伊斯梅尔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下台,让位长子陶菲克,否则就要诉诸武力。在求助奥斯曼帝国无果后,伊斯梅尔被迫下台,让位陶菲克,流亡伊斯坦布尔,1895年病死于此。

陶菲克帕夏

新上台的陶菲克与其父一样亲近西方,但比其父更加软弱无能,陶菲克认为祖国党和在祖国党背后作为支撑的埃及本土军官是埃及的心腹大患,因此,重新勾结英法两国,开展对土著军官的残酷迫害,1881年1月,阿拉比再次聚集部分青年军官,前往开罗广场请愿,却反而遭到逮捕,愤怒的青年军官立刻哗变,攻打尼罗河宫,救出阿拉比等人,重新向帕夏示威,这一事件,也被称为“尼罗河宫事件”,民众也纷纷走上街头,支持祖国党的行动,软弱无能的陶菲克见形势危急,只得全盘同意祖国党的要求,任命祖国党支持的谢里夫为内阁首脑,祖国党人巴鲁底为陆军部长,召集议会,然而,关键时刻,谢里夫却被英法殖民者和陶菲克收买,下令军队不得干政,限制议会权力,同时将祖国党控制的军队调往东方,准备借刀杀人,祖国党再次领导军队哗变,谢里夫被迫下台,由巴鲁底组阁,阿拉比任陆军部长,掌握实际权力。在阿拉比领导下,新政府驱逐外国官吏,提拔本土军官,废除奴隶制,准备展开宪政改革。

英法两国对于埃及爆发的革命十分恐慌,决定武装进行干涉,1882年5月,英法两国舰队炮轰亚历山大,炫耀武力,并向陶菲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解任阿拉比,解散巴鲁底内阁,陶菲克准备向英法两国妥协,消息传来,群情激奋,军民纷纷走上街头,拥护阿拉比,软禁陶菲克,阿拉比提出废黜陶菲克,使埃及成为共和国,但却遭到祖国党大多数成员反对,担心此举引起英国全面干涉和农民暴乱,不了了之。英国见状,决心彻底发起对埃及的武装入侵。

埃及军队

四 英国入侵埃及

1882年6月,一个英籍马耳他侨民在亚历山大挑衅,被当地埃及居民打死,此事正好给了英国入侵埃及的口实,两天后,陶菲克设法逃脱,寻求英国庇护,此举正中英国下怀,7月10日,英国舰队再次来到亚历山大,进行挑衅,要求当地守军在黎明前交出亚历山大全部炮台,否则就开炮射击,遭到断然拒绝。次日,英国舰队炮轰亚历山大,英埃战争爆发。

英埃战争

亚历山大守军奋勇还击,与英军对射,无奈战力对比悬殊,亚历山大港成为一片火海,阿拉比见亚历山大无法驻守,下令撤军,13日,英军占领亚历山大,准备进一步发起进攻,8月初,英军以沃尔斯利为远征军司令,开始向亚历山大东南道瓦尔村防线发起进攻,准备进军埃及内地,埃及议会任命阿拉比为全国总司令,授予他“埃及保卫战”的称号,在阿拉比的领导下,埃及军队坚守道瓦尔村,英军进攻3周,均被埃及军队击退。损失惨重,士气大跌。

英国入侵埃及

狡猾的英国军队决心从苏伊士运河方向发起进攻,此时,苏伊士运河仍由法国运河公司与勒塞普控制,英国买通勒塞普,勒塞普玩弄卑鄙手段,一方面向阿拉比保证“英军绝不会从苏伊士运河方向进攻,否则自己负全责”,一方面又厚颜无耻地向英国方面暗示“一旦战争打响,运河公司将置身战争之外”,暗示英军可以通过运河,英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留一部分军队吸引阿拉比注意,主力改走苏伊士运河方向,阿拉比未加察觉。8月20日,英军舰队抵达,当日下午,就占领运河沿岸的苏伊士港,塞得港及伊斯梅利亚。英军以伊斯梅利亚为据点向开罗前进。在英国压力下,9月6日,奥斯曼帝国宣布阿拉比为叛逆者,也表示支持英国,埃及的局势大为恶化。

埃及军民抗英战争

闻听英军声东击西,阿拉比大惊,匆忙率领主力回师,9月13日,两军在泰尔·厄尔格比尔决战(也称泰勒凯比尔)

泰勒凯比尔会战 1882 9/13

兵力对比

英军:1100步兵 2000骑兵 火炮60门 为数不详的当地贝都因部队

埃及:2万 贝都因部队2000 火炮70门

英军多为久经沙场的正规军,而埃及军队多为临时拼凑或缺乏训练,未上战场的新兵,且匆忙而来,疲惫不堪,武器装备也大大落后英军,因此尽管人数处于优势,但实际战斗力反而处于劣势。因此,一开始就处于劣势,阿拉比只得采取守势,埃及军队布防于高地,居高临下,左翼为沙漠,右翼为水渠,战线绵延长达4公里,同时在主战线前方挖掘壕沟,在主战线构筑数个炮兵阵地。

两军对峙,英军见埃及严阵以待,决定发动夜袭,同时以孟加拉骑兵与近卫龙骑兵迂回埃及左翼,相机行动,埃及军队未能察觉,9月13日凌晨1点半,英军开始乘夜进军,逼近埃及军阵地,4点55分,英军高地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抵达埃及军阵地前,突然发起进攻,尽管有哨兵发出信号,但埃及军队此时大多还在熟睡中,猝不及防,大败,英军高地部队在炮兵掩护下,奋勇上前,通过肉搏战击溃当面埃及军队,在埃及军战线中央上打开缺口,英军蜂拥而入,尽管部分埃及军队特别是来自苏丹的黑人部队顽强抵抗,但因火力相差过于悬殊,最终纷纷殒命,在激战正酣时,部分埃及军官临阵脱逃,但造成埃及军队士气崩溃,与此同时, 相机待命的英军骑兵听闻炮声,迅速发起包抄行动,迂回攻击埃及军左翼,英军炮兵也发炮掩护,突遭两面夹击,埃及军左翼全线溃败,其他部队见状,也纷纷溃败,最终,埃及全线崩溃。英军获胜,阿拉比逃回开罗。此战,埃及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伤亡

埃及 2000以上 残部溃散

英国 阵亡57人

泰勒凯比尔会战 1882 9/13(红色 英军 蓝色 埃及军)

英军骑兵冲击埃及阵地

9月14日,英军兵临埃及城下,城内已无多少军队,阿拉比被迫向英投降。25日,陶菲克帕夏返回开罗,在英军保护下,继续其统治,陶菲克全盘废除阿拉比的种种改革措施,疯狂迫害祖国党及支持改革的人士,共计2万多人被逮捕入狱,阿拉比本人被判处死刑,但因人民激烈反对,最终减罪流放锡兰(斯里兰卡),1901年才获释回国,遭到软禁,十年后病死,英国军队在埃及驻军,强迫埃及人民赔款1亿法郎军费,并负担驻军费用,埃及此时,已完全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

英军占领开罗

五 英国入侵苏丹

英国占领埃及后,摄于奥斯曼帝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压力,不敢公然吞并埃及,而是打着“维护埃及领土主权”的旗号。在埃及驻军,把埃及变为其“保护国”,英国驻奥斯曼大使达弗林提出,以埃及人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英国人担任“监督”“顾问”的形式,对埃及进行间接统治,以此减少埃及人民的反抗情绪,说是顾问,实际上摄于英国压力,埃及大小官员对这些顾问言听计从,完全成为英国的走狗。英国以艾弗林·巴林为驻埃及领事,开始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在英国压力下,陶菲克解散埃及军队,由英国顾问负责召集,训练军队,间接掌握军队,同时,拆毁埃及兵工厂,解散军事学院,英国人继续把持埃及财政,为了从经济上压迫埃及,英国殖民当局通过劝说和半强迫方式,下令埃及农民都改种棉花,不许种粮食,使得埃及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对埃及近代化产生了巨大阻碍。

克罗默伯爵 艾弗林 巴林 埃及实际的统治者,驻埃及24年

在加紧对埃及的殖民掠夺后,英国殖民者又将目光瞄准苏丹,早在穆罕默德·阿里时代,埃及就侵占苏丹。作为埃及的重要的水、土和资源(主要是黄金和奴隶)的基地,在巴林策动下,英国殖民当局推动所谓“埃苏分治”,致力于将苏丹与埃及分割开来,分别进行殖民统治。

早在1872年,在英国操纵下,伊斯梅尔帕夏就任命贝克为所谓“苏丹总督”,以喀士穆为中心对苏丹进行殖民统治,两年后,苏丹总督由戈登接任,戈登曾参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领导“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是个臭名昭著,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凶残的殖民者和刽子手。戈登就任苏丹总督后,在当地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又挑动苏丹当地上层部落首领与埃及的矛盾,积极策划“埃苏分治”

戈登

在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下,苏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怒火不断燃烧,1881年,终于爆发了席卷苏丹的马赫迪起义。马赫迪全名为穆罕默德·阿赫迈德·伊本·赛义德·阿布达拉(约1840~1885),栋古拉人,童年时起接受伊斯兰教教育,青年时以博学、虔诚著称,曾去科尔多凡省游历、传教,目睹埃及政府与英国殖民统治的残暴、腐朽以及人民的苦难、怨愤。1881年6月,他自称马赫迪(伊斯兰教中的救世主),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发展到10万多人。声势浩大。

马赫迪

由于英国政府刚刚占领埃及,兵力捉襟见肘,英国政府强迫埃及任命英国军官希克斯为远征军司令,远征苏丹,镇压起义,,达到其“以夷制夷”的目的,远征军以埃及人为主,不愿为英国卖命,士气低落,部队不断逃亡,至喀士穆,万余人的远征军已流亡大半,残部不久即被马赫迪率部轻而易举全歼,希克斯被打死。英国当局无可奈何,加上埃及的不稳定,只得暂时放弃苏丹,1884年,英国以戈登为苏丹总督,卷土重来,英国要求戈登以苏丹总督的身份在英军和埃及军队撤离苏丹后,纠合地方势力建立一个形式上独立,实际上从属于英国的国家,戈登率领少数军队,来到喀士穆,派遣使者,招安马赫迪,许诺他埃米尔称号,赠送厚礼,让他放下武器投降,遭到后者断然拒绝,1885年1月,马赫迪亲率大军6万人围攻喀士穆,戈登所部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戈登在企图逃跑时被一名起义军将士一矛刺死,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戈登的殒命,使得英国只得暂时放弃苏丹,专注于埃及的殖民统治。

马赫迪起义

就在起义军迅速发展之时,马赫迪却因积劳成疾,病倒了,同年6月,与世长辞,马赫迪生前曾制定弟子阿卜杜拉为继承人,然而,部分马赫迪的亲属拥立马赫迪的女婿谢里夫为继承者,双方爆发内战,最终,阿卜杜拉获胜,谢里夫投降,得免不死,被软禁起来,随后,阿卜杜拉又镇压了马赫迪的表弟穆罕默德·哈立德发起的叛乱,此次内战,极大地削弱了马赫迪起义军的力量,导致两派分歧愈演愈烈,为起义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同时,阿卜杜拉本性多疑,只信任来自自己部落的亲兵,这些亲兵在起义军境内骄横不法,骚扰百姓,使得起义军与人民也逐渐离心离德。阿卜杜拉即位不久,就号召向埃及与英国殖民者发动“圣战”。1885年12月,马赫迪军队与驻埃及英军在尼罗河边的埃苏边境金尼斯爆发冲突,马赫迪军队一开始出于上风,当英军援军到来之后,遭遇两面夹击,最终溃败,值得一提的是,此战是英军最后一次身着红色军装作战,在沙漠地区,鲜红色十分醒目,很容易成为打击目标,此战后,英军开始换装卡其色军装,此后,推广全军,“红衣军”逐渐成为历史。阿卜杜拉见无法战胜埃及及英军,将目光瞄向东南的阿比西尼亚,屡次发动对阿比西尼亚的入侵战争,1889年,双方军队于加拉巴特决战,面对人数占据巨大优势的阿比西尼亚军队,马赫迪军队一度崩溃,所幸阿比西尼亚国王中冷枪而死,死于阵中,阿比西尼亚军撤军,才使得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马赫迪。此战,马赫迪军队损失1万5000多人,多为很早就追随马赫迪的老兵,阿卜杜拉四面树敌的战略失误,加上之后的气候反常,年年干旱,阿卜杜拉本人生活腐化堕落,妻妾成群,脱离群众,马赫迪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马赫迪战争

1892年基钦纳继而英国驻埃及总司令,基钦纳上台后,努力组建受英国控制,训练的“埃及新军”,缓和英国军官与埃及士兵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战斗力,经长时间准备,1896年,基钦纳亲率英国及埃及军队,再次入侵苏丹,在阿特巴拉战役大败马赫迪将领马哈茂德,攻占重镇栋古拉,英军继续进军,逼近喀士穆附近的恩图曼,1898年,阿卜杜拉亲率马赫迪军主力抵抗英军入侵,两军于恩图曼决战。

基钦纳

恩图曼会战 1898 9/2

兵力对比

英国:8200英国人 176000埃及苏丹人

马赫迪:5万余人

此战英军全部列装新式“李 梅特福德”步枪,并有新式武器机枪助阵,而马赫迪军火器仍然尚未普及,,许多战士手持大刀,长矛作战,英军将恩图曼团团包围,组成半圆形防线进行防御,在阵前挖掘壕沟,构筑围栅。火炮与新式武器——马克沁机枪散布其中,背靠尼罗河,防止敌军迂回,河上有英军炮艇。英军不断炮轰马赫迪军,引诱其发起进攻,战前,马赫迪军将领建议夜袭敌军,但被阿卜杜拉及长子奥斯曼·艾德丁拒绝,当日清晨,马赫迪军按捺不住,发起全线进攻,阿卜杜拉本想让军队分进合击,在不同方向对英军同时发起进攻,先发起正面进攻,倘若正面进攻失利,英军追击,则其亲率埋伏于索加姆山附近干涸的河谷的精锐部队——雅库布军团对脱离阵地的英军迎头痛击,同时隐藏在科莱里山后的左翼军团从侧后向英军发起进攻,使得英军首尾不能相顾,但却因协同不当,成为各自为战的添油战术,战争开始不久,英军骑兵即遭遇马赫迪军左翼军团,并佯装撤退,诱使其脱离战场,马赫迪军队从正面发起强攻。,英军炮兵,机枪不断发射,步兵则第一排跪地,第二排站立开枪,设定标尺,在敌军到射程之内一起开枪,组成火力网,英军炮艇也不断发炮,在英军密集火力特别是机枪火力下, 正面进攻的马赫迪战士一排排地倒下,以至于机枪长时间的扫射使得枪管无法继续射击,英军士兵被迫用尼罗河水降温,。马赫迪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以后,基钦纳命令第21骑兵团向恩图曼方向攻击前进。第21骑兵团行进途中遭遇马赫迪亚阻击部队,一共约3千步兵。他们大部分隐藏在一条干涸的河谷里,只留数百人在河岸上。由于不明敌情,第21骑兵团贸然向这股部队发起冲锋,虽然最终击溃敌军,但伤亡71人,其中包括几名尉级军官。这是英军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冲锋。

21枪骑兵团发起冲锋

第21骑兵团离开不久,基钦纳就率领5个步兵旅向西南方向追击,目标恩图曼城。英埃联军各旅以四行纵列行军,呈梯队依次出发,麦克唐纳准将的步兵旅拖在后面。基钦纳知道科莱里山中尚有为数不少的敌军,于是把最强的部队做为后卫。英埃联军前队翻越索加姆山时,正位于索加姆山北侧平原上的麦克唐纳旅突然停止前进,急急忙忙地面向西南方向展开战斗队形,在他们的正前方,哈里发指挥精锐部队雅库布军团1万7千人从隐蔽的河谷里冲了出来,向麦克唐纳旅发动突然袭击。敌人如此密集,距离如此之近,英军士兵们射击可以不用瞄准。基钦纳见此情况,立刻命令离麦克唐纳旅最近的部队迅速靠拢与之衔接,其他3个旅从索加姆山上冲下来,攻击马赫迪军队的右侧。马赫迪军队受到英军“V”字形阵线的夹击,伤亡惨重,但仍然作困兽之斗,疯狂冲击英军战线中较弱的埃及部队,逼迫其渐渐后退。基钦纳不得不派两个连的英军上刺刀在埃及部队后面督战,才避免埃及部队崩溃。雅库布军团最终溃败,此时,马赫迪的左翼军团才姗姗来迟,迎头遭遇英军,也被英军密集火力击溃,战至中午,马赫迪军已开始动摇,英军骑兵适时发起冲锋,迂回包抄马赫迪军队,马赫迪军队全线溃败,英军获胜。

伤亡

英军:48

马赫迪 伤亡过万 5000被俘 残部溃散 一边倒

恩图曼战役

恩图曼战役

战后,马赫迪军主力基本覆灭,英军收复喀士穆,阿卜杜拉重新退回游击战争,次年,被英军清剿部队发现全歼,残部转入地下,马赫迪起义至此彻底失败,1899年1月9日,英国与埃及签订协约,“共管苏丹”,由苏丹总督掌握苏丹军政大权,规定苏丹总督由英国人推荐,埃及任命(当然形式上),未经英国同意不得免职,基钦纳毫无疑问,成为新任苏丹总督,地方官员可由埃及人担任,但必须受英国监督,协约虽然“共管苏丹”,但实际上,苏丹至此已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在埃及——苏丹的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直至新世纪的到来。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