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民为什么要将带领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赶下台

发布时间:2023-07-08 09:17:46 发布人:hao168

曾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与美国的罗斯福、苏联的斯大林并称为二战三巨头。在二战后期丘吉尔曾代表英国出席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再次举行战

曾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与美国的罗斯福、苏联的斯大林并称为二战三巨头。在二战后期丘吉尔曾代表英国出席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再次举行战时会晤,可这次斯大林却发现坐在自己身边的美、英两国首脑都换了人。美国这边的罗斯福已在这次会晤前的4月12日去世,所以美国方面参加会晤的是新任总统杜鲁门。相比之下英国方面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一些。

1945年7月17日波茨坦会议召开时丘吉尔仍作为英国首相参会,可7月28日以后代表英国参会的人就由丘吉尔换成了艾德礼。原来这时正赶上英国首相大选。丘吉尔在这次大选中失败下台,因此新当选的首相艾德礼就接替丘吉尔参加了波茨坦会议。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处于一种统而不治的象征性地位。国王是英国地位最高的统治者,但国王其实并没什么实权。首相才是英国实际权力最大的领导人。

在英国议会选举中当选议员最多的执政党即为执政党。执政党的领袖就自动成为政府首相并组织内阁。17世纪末英国政坛形成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党轮流上台组阁执政的局面。19世纪中叶以后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而托利党则演变为保守党。这一时期英国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相对较为强大的政党,所以工人阶级往往选择加入自由党与代表老贵族利益的保守党对抗。自由党因此成为了一个囊括资产阶级和工农群众的政党。

自由党的群众基础使其从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可也恰恰因为自由党所涵盖的群体过于庞大使其变得不够稳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自由党成员的意见分歧其实一直是客观存在的。19世纪末期自由党内部针对爱尔兰自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时担任自由党党魁和英国首相格拉斯顿提出了旨在促使爱尔兰地区实行自治的《爱尔兰自治法》,但自由党内的另一重要领导张伯伦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双方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张伯伦率领其支持者退出了自由党。这就造成了自由党的大分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自由党彻底走向了没落。自由党在经济政策上奉行自由放任的原则,反对政府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可在战争状态下国家必须把所有资源集中起来为战争服务。一战的爆发使统制经济模式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这一变化直接动摇了自由党的基础。1900年宣称代表工人阶层利益的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

六年后这个新兴政党正式改名为工党。刚诞生时的工党在自身实力弱小的情况下通过与自由党的合作以对抗势力强大的保守党。英国政坛由此形成了保守党、工党、自由党三足鼎立的局面。二战期间保守党、工党、自由党联合起来组成了英国的战时内阁。首相丘吉尔本人虽出自保守党,他领导的战时政府中也吸收了不少工党、自由党成员。这当然是出于战争时期尽可能减少内部分歧的需求。

出于战争需求而成立的战时联合内阁自然随着战争的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1945年7月的大选中保守党、工党、自由党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较量。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一开始还是信心满满的。毕竟丘吉尔作为战时首相领导英国赢得二战胜利使保守党获得了空前的威望。作为保守党对手之一的自由党早已在经历大分裂之后元气大伤,而成立不过45年的工党在二战前只有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的经历。

老对手自由党在这时的保守党眼中早已是一盘散沙,而新对手工党在保守党看来则是缺乏政治经验的菜鸟。过于自信的保守党丝毫没意识到这次大选在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自由党的分裂不是缺乏选举技巧这种战术性的东西,而是因为没能及时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保守党同样没意识到时代的变化。1945年的英国正处于命运转折的十字路口。保守党并非对此毫无所知,可保守党的意识远没对手那么深刻。

英国曾因为殖民地遍及全球而号称“太阳永不会从国土上落下的帝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曾创造过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40%的纪录。英镑是当时的国际通行货币,伦敦是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当时的英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霸主。可从19世纪80年代起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就被美国所取代,到了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是战胜国,但这个老牌霸主却在两次大战中损失惨重。如果说一战大幅重创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那么二战则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崩溃:除了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之外英国经济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不过这时的英国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二战后英国的殖民地相继爆发了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自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以后马来西亚、埃及、加纳等国纷纷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二战刚结束的1945年英国正处于殖民体系全面坍塌的前夜。这时英国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正愈演愈烈,但绝大多数殖民地尚未能成功独立。此时的大英帝国看起来似乎仍是与美、苏平起平坐的世界战后三巨头之一,可实际上这个看似强大的帝国早已是外强中干。

此时的英国正面临两条路线的选择: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试图维持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持自己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而工党则主张通过建设高福利国家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工党的竞选宣言《让我们面向未来》提出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要知道英国在经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后光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就死了340多万。1945年11月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

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即使到了1947年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的水电配给供应制度。战后英国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自己餐桌上有没有牛排、牛奶、威士忌,至于十万八千里外的英属印度怎么样早已没人关心了。工党以改善民生作为竞选纲领能否实现先两说,但至少在当时就争取到了英国民众的支持。相比之下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在竞选中则大谈特谈维持英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

丘吉尔不仅认为英国应当尽最大可能保住战前原有的国际地位和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而且主张英国应当积极主动与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争夺战后世界的主导权。丘吉尔对英国的定位绝不是像今天的英国这样一味扮演追随美国的马仔小弟角色,而是在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之外左右国际局势的第三方势力。可这时的英国早已被二战掏空了家底,而英镑的霸权地位也已被美元取代。

以二战后英国的财力如果要优先发展国防外交事务就意味着能用于国内经济民生的资金会大幅减少。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工党走街串户宣传他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福利政策,而保守党却在自己的竞选宣言中长篇大论介绍外交、国防事务。英国人在亲民的工党和傲慢的保守党之间做出了选择:工党获得了47.8%的选票,从而以比保守党高十几个百分点的优势赢得大选。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