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发布时间:2023-03-15 23:28:32 发布人:hao168

正所谓“大善近伪,大智近妖”,而左宗棠左公的大魄力以及大智慧,已远非常人能比,尤其他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名垂千古。翻开晚清的那段历史,其中不乏有割地、赔款等字眼,各种丧权辱国之事,也层出不穷,以至于当

正所谓“大善近伪,大智近妖”,而左宗棠左公的大魄力以及大智慧,已远非常人能比,尤其他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名垂千古。

翻开晚清的那段历史,其中不乏有割地、赔款等字眼,各种丧权辱国之事,也层出不穷,以至于当时的神州大地,弥漫着一股衰落之气。

但在这其中,却有一个“异类”,他就敢公然跟洋人叫板。

这个人,便是被誉为晚清的最后一块硬骨头的左宗棠,在他口中,从不会提及任何与洋人议和有关之事,自始至终,一直铁骨铮铮。

而在他的理念里,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打”。

这样的人,不仅想做事,并且还能做事,更重要的,是他敢做事,谋定而后动,硬是凭借两万多兵力(实际参战兵力),收复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

这样的人,不就是“大智而近妖”吗?

而就在左宗棠左公完成收复新疆壮举的三十年前,那年的他,还只不过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而已。

从落魄书生到国之栋梁,左宗棠是如何“炼”成左公的呢?这一切,还得从1812年说起。

神童不第,弃文从武,终成封疆大吏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长沙湘阴县左家塅,其父左观澜为县学廪生,终其一生,未能中举。

无奈之下,左观澜只能以教书为生。

这样的家庭,自然希望下一代能光宗耀祖,说白了就是希望家里能出个举人、进士,乃至状元什么的,以完成上一辈未曾完成的愿望。

所以,左观澜对于儿子左宗棠,要求十分之高。

不过幸运的是,年少时的左宗棠,确实也不负众望,不仅生性颖悟,且聪慧务比,尤其是他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成绩更是名列前茅,被当时他的来时赞誉为“卓然能自立”。

到了二十岁上下,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

按常理来说,如此优秀,理应在科举考试中轻松无比才对,事实上,在最开始,左宗棠自己也是这么以为的。

尤其是在1832年,他在参加湖南的乡试时,成功考中举人,更让他对科举之路信心满满。

不过,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就能有好的结果,在考中举人之后,左宗棠的好运气似乎暂时到头了。

他前后赴京一连考了三次,而结果是次次均不及第。

科举场上的不如意,让年轻的左宗棠极为失望,而在失望之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弃考,返回家乡教书。

自此之后,足足14年的时间里,左宗棠一边以教书为生,一边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兵法、水利、经济,乃至农学、舆地,均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就这样,世上少了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腐儒,而多了一个涉猎颇多的实干人才。

有道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在1838年,左宗棠结识了两江总督陶澍,二人一番交谈,陶澍对左宗棠称赞不已,当即就说,“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之上”。

言外之意,满是对这个26岁的年轻人欣赏。

甚至,在左宗棠再一次拜会陶澍时,陶澍提出,要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左宗棠的 女儿,双方结为儿女亲家。

如果仅仅是陶澍一人欣赏,还说明不了什么,在1849年,返乡的林则徐,单独约见左宗棠,二人彻夜长谈,临终,林则徐称赞左宗棠为“不凡之才” 、“绝世奇才”。

这些当时大人物的称赞,都足以说明,左宗棠是颇有些真本事的,甚至可以说他“有吞吐天地之志”。

当然,截止到这个时候,左宗棠仍是一介白身,而真正让他踏上仕途的,则是来自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形势一度危急,时任巡抚的张亮基,素闻左宗棠颇有计策,便力聘其为自己的幕僚。

最终,在好友的劝说下,左宗棠接受了张亮基的邀请,正式以幕僚身份戎幕坐啸,而他一生的功名,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步。

担任幕僚后,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而张亮基对他也颇为信任,看左宗棠兢兢业业,干脆把湖南全省的军政大权悉数托付。

而最终,左宗棠也不辱使命,在其一番调度下,太平军久违长沙三个月不下,只得无奈退去,而左宗棠也由此一战成名。

到了1854年,受湖南新任巡抚骆秉章之邀,左宗棠再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而骆秉章久仰其大名,对他可谓是言听计从,以至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当然,左宗棠也没有辜负骆秉章的高度信任,在他焦思竭虑的日夜策划下,湖南全省“内可清四境”,“外可援五省”,意思就是,湖南的整体形势不仅转危为安,还可以对其他省份援助。

此外,同样是在左宗棠的调度之下,湘军出省的作战连连奏捷,至于其它各项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了如此功劳,终于在1858年,经骆秉章推荐,朝廷授予左宗棠四品卿衔。

从一个毫无品级的白丁,到四品的朝廷命官,左宗棠仅用了6年时间,并且还不是靠着传统的科举,而这更能说明左宗棠具备常人不具备的能力。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着左宗棠。

1860年,由于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一时间朝野震动,而正是在这危难之际,左宗棠被授予京堂候补,随同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且,他返回家乡湖南,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招募一支多达五千人的“楚军”赶赴战场。

靠着这支楚军,左宗棠击退忠王李秀成,肃清了江苏以及安徽一带的太平军,使得该地区的形势日趋稳定。

功成之后,左宗棠被授予浙江巡抚一职,而朝廷的用意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左宗棠能继续肃清浙江的太平军。

而这些对于左宗棠自然不在话下,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就攻下被太平军占领的金华、绍兴以及杭州等地。

凭借此等大功,左宗棠再次高升,升任闽浙总督,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之后更是肃清浙江全境,又论功被封二等恪靖伯。

官职的一步步提升,靠的都是左宗棠的真本事,而至此,左宗棠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

但这些,远远不是他的人生最高目的,数年的战争下来,他也见识到了洋人的船坚炮利,因此,在他54岁那年,他主动上书,希望朝廷能在福州办一个造船厂。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请求,是因为左宗棠清晰的认识到,“借不如雇,雇不如买,而买不如自造”,只有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才能让国家强大。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新式造船厂(福州船政局,也叫马尾船政局),在左宗棠的多方奔走下,于1867年正式开工。

什么叫成熟政治家的眼光?什么叫高瞻远瞩?左宗棠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就在福州船政局开工之际,牵头人以及发起人左宗棠,早已赶赴陕甘等地,为朝廷去解决当地捻军等起义问题去了。

在陕甘,左宗棠用了六年的时间,最终彻底解决了陕甘地区的各类起义问题,而凭借这个功劳,左宗棠补授东阁大学士,这算是正式步入了朝廷中枢。

而这一年,左宗棠已然有61岁。

61岁,就人生来说,已经是花甲之年,并且左宗棠也已经位列朝廷中枢,成为大清的重臣之一,到了这个时候,理应准备安享晚年才对。

但是,属于左宗棠的使命,尚未彻底达成,而在前方,还有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正等着他。

65岁高龄,抬棺西征,收复新疆领土

同治三年前后(公元1864年),南疆又起纷争。

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再加上陕甘等地之乱,新疆各地豪强伺机而动,除了割据地方外,又联络上了中亚的浩罕汗国,由此引来了该国军事头目阿古柏。

趁着混乱的局势,以及清廷无暇顾及的机会,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了政权,与此同时,沙俄也没闲着,于1871年出兵侵占伊犁。

外敌入侵,理应予以痛击,但朝堂上,却掀起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

支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海防上的,是李鸿章,他认为,“新疆乃是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曾经乾隆皇帝耗费倾国之力将其收回,也只不过是增加了百万开支而已,并无多大用处。

因此他建议,“新疆不复,与肢体元气无伤”,意思就是收回与否,影响不大。

所以他就上书提出,不如暂且不管新疆,用省下来的银子,加强东南海防建设,以此来更好应对来自海上的敌人。

总之,李鸿章的主要意思,就是想放弃新疆这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对于李鸿章的建议,左宗棠当地予以了反驳,首先他认为,新疆可不是什么“化外之地”,更不是“赤地千里”,而是一个“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的好地方。

并且,新疆各种资源丰富,如“煤、铁、金、银、玉石”的储藏量更是惊人。

所以,在左宗棠看来,新疆远不是李鸿章口中所说的“赤地千里”,而是“沃野千里”才对,因此,这个地方万万不可轻言放弃。

并且,左宗棠还明确指出,如果不收复新疆,那么首先,位于陕甘的清军,必然会受到长期牵制,这么一来,不仅没有削减军饷,反而更增加各种费用支出。

除了费用不减反增之外,更重要的是,到那个时候,但凡清军往后撤一小步,那么敌寇,就会想办法往我方领土进一大步。

正所谓“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就是这个道理。

更重要的是,保住新疆,才能保住蒙古,而保住蒙古,方能保住京师,而反之,若是新疆守不住,那首当其冲的就是蒙古诸地不安,而蒙古诸部不安,最终必然会使京师永无安宁之日。

这便是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严格来说,李鸿章的建议也好,左宗棠的看法也罢,并没有完全的对与错,海防与塞防都十分重要。

但问题是,当时的清廷已经入不敷出,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就此问题产生争论,说白了,其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银子。

好在,慈禧太后最终权衡利弊,考虑到京师安危问题,还是决定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

光绪元年(1875年)5月,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并全权节制三军,而这一年,左宗棠已然64岁。

既然朝廷委以重任,那没别的可说了,披挂上阵,战吧。

不过,打了多半辈子仗,左宗棠也不是毫无准备之人,在大军开拔之前,他针对三项问题,逐一进行了落实。

首先就是根据新疆的局势,确定战略。

左宗棠的看法,是“先北后南”、另外“缓进急战”,所谓“先北后南”,大致意思就是说,先安定北疆,即乌鲁木齐以及附近区域,然后再进军南疆。

之所以这么做,一来,是因为阿古柏政权在北疆的势力相对较为薄弱,可以以此作为突破口,二来,先打下位于北疆的乌鲁木齐,于整场战争来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而“缓进急战”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缓进”,意思就是进疆不能过于急促,在此之前,必须做好军队的整合优化,对于不愿进疆的,或者战斗力稍次的,思想上有问题,该剔除的剔除,总之就是必须保证进疆的军队,都是精锐才行。

至于“急战”,则是考虑到当时清廷的财政情况,一旦开战,务必速战速决,不打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只有这样,方才最大程度的减轻财政负担。

而上述这两个战略,充分彰显了左宗棠思路清晰,谋定而后动的成熟军事家风采。

除了确定战略之外,左宗棠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准备物资。

物资方面,包括武器和粮食,为了让西征军用上更为先进的武器,左宗棠调来广州、浙江等地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制造局开足马力,生产各类武器装备。

比如,当时兰州制造局仿造出了德国的螺丝炮以及后膛七响枪,另外,还对部队中常用的劈山炮和无壳抬枪进行了改良,使其问题率和故障率大大降低。

而粮食方面,左宗棠更是体现了其大智慧,他不仅派先头部队驻军哈密一带,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当时这里一年的粮食收获,就能满足部队半年所需)。

另外,他还为能快速运输军粮,建立和协调了四条运粮路线。

这四条路线,分别是:从甘肃河西一带采购军粮后,走嘉峪关,出玉门,然后运至哈密,另外,还有从包头、归化、宁夏采购后,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东部的巴里坤。

而第三条路线,则是在新疆东部进行就地采购,以应不时之需,最后一条路线,便是直接向俄国人购买。

并且,在运输方面,左宗棠放出口子,除了官运之外,大力发展民力运输,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把采购到的军粮,快速且安全的运至前线。

单是这运粮的路线和安排,就绝非一般的将领能安排的这么妥当,由此可见,说左宗棠乃是有大智慧之人,丝毫都不为过。

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军费。

由于清廷财政捉襟见肘,因此军费也是一个大问题,而经过左宗棠几次上述,清廷才批复下来500万两银子。

不过,清廷开了一个口子,就是允许左宗棠向洋行借款。

最终,在左宗棠的多方奔走之下,共计借来了包括洋行、华商等借来大约两千多万两银子,以充抵军费。

至此,兵、粮、钱均已到位,各种先进武器,也在左宗棠的安排下,清军也武装到了牙齿,而下一步,就是开战。

公元1876年5月,已然65岁的左宗棠,率军正式往新疆出发。

临行前,他命人打造了一口棺材,同时当着大军,立下军令状,“新疆不复,此躯捐国”,随后,大军浩浩荡荡,正式出发。

此一去,必将恢复山河。

而在左宗棠的运筹帷幄之下,清军将士连连胜利,最终历时一年半,清军终于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

这一年,左宗棠已然66岁高龄,但他并未因眼前的成功而放松,因为在他心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伊犁。

前文讲到,在阿古柏政权侵占新疆之际,沙俄趁势强占了伊犁,并宣称此举乃是“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只要等到清廷收复乌鲁木齐等地之后,便当即交还。

原本沙俄以为,清廷根本无力收回乌鲁木齐等地,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居然出了一个左宗棠,而面对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沙俄却准备开始玩儿赖了。

所以,当左宗棠收回除伊犁之外的所有失地,同时清廷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前去和沙俄商讨要回伊犁时,沙俄说什么就是不肯归还。

并且,还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而崇厚也是一个不知所谓的人,一番谈判之后,不仅没要回伊犁,反而还赔偿了沙俄两百多万两银子。

这便是当时崇厚代表签署的《里瓦几亚条约》。

这个条约,让朝野在当时骂声一片,尤其是左宗棠在得知后,当即上述痛陈,称崇厚此举,乃是“一矢未加,乃遽议捐弃要地”,而这样随意割地赔款,犹如“投犬以骨”,到时候沙俄尝到甜头,就会“骨尽而噬仍不止”,早晚是会更进一步,危害大清。

所以,在痛陈之余,左宗棠提出,“为今之计,当先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这意思很简单,就是能坐下来谈那就谈,真要是谈不了,那就直接开打。

最后,左宗棠表示,自己“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只要朝廷需要,那么年迈的他,愿意再次为收复伊犁,赶走侵略者而战。

而最终,清廷被左宗棠坚定的态度说服,先是对擅自割地赔款的崇厚治罪,之后又派出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前往沙俄,进行二次谈判。

为了增加曾纪泽谈判的底气和筹码,就在他动身之际,左宗棠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布置,他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以给沙俄施压。

而在大军动身前,左宗棠亲自为军士动员,提出“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同时在大军出发后,他又亲自来到哈密领后路声援,表达出了一派誓要血战到底的决心。

最终,有了左宗棠的强力支持,曾纪泽于1881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此条约,让清廷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在领事等问题上也收回一些利权。

不过,清廷在此条约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仅允许沙俄占据了部分领土,赔偿金额,也增加至500万两白银。

但若是和之前的《里瓦几亚条约》相比,这也是很大的进步了。

对于这个结果,左宗棠在私下里,曾与友人提及,在他看来,该结果不甚满意,当然,他的目的远不止此,但若是没有当初他的拼死守护,恐怕我们就连如今的160多万公里的新疆,也不会拥有。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抵便是如此。

督师抗法,抱憾而终

新疆之事完结后,左宗棠先是应诏任军机大臣,负责兵部相关事宜,之后又调任两江总督,在任上,他兴办水利,改良盐务,做出了不少政绩。

同时,也是在他的极力上书下,清廷于1884年,建立新疆省。

但到了1884年年底,已然72岁的左宗棠,再一次临危受命,南下福建,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

而这一次,他的目的,是对抗不宣而战的法军。

由于在1884年8月,法军全歼了驻扎福建马尾的清廷水师,同时又破坏了福州船政局,以至于当地局势恶化,形势一片危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再次成为了一个力挽狂澜之人。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并在1885年3月,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夺取了谅山等地。

但就在这种胜利之下,原本准备乘胜追击的左宗棠,却接到朝廷诏令,要求前线悉数撤军,并于法军和谈。

对此,左宗棠极为气愤,当即上《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洋洋洒洒痛陈利弊,但可惜的是,始终未能改变清廷意欲和谈的方针。

最终,在1885年6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与法国签署了《中法天津条约》。

而在这个条约里,清廷放弃了对越南的历来就有的宗主权,而这就直接导致自此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对于这次和谈,左宗棠也深感失望,因此,和谈之后,他第一时间,以身体抱恙请求致仕。

仅仅过了三个月,左宗棠便病逝于福州,而他在临终前,仍不忘国家大事,并对此次中法和谈深以为憾,曾留遗言“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

至此,满怀遗憾的左宗棠走了,而晚清再也没有像他这样,敢和洋人真刀真枪叫板的人。

小结:

左公左宗棠,是晚清历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的铁骨铮铮,他的力挽狂澜,他的绝口不提议和之事,都是那个时代最亮丽的一抹风采。

而说他“近妖”,其实就是指他的大智慧和大魄力,关键时刻,敢打,敢拼,敢迎头而上,更重要的是他腹有良策,谋定而后动,这才是他“智近乎妖”的真正体现。

左宗棠一生,最仰慕的一个人,便是诸葛亮,他常以“今亮”自称,而观其一生,不就是一个清代的“诸葛亮”吗?

时至今日,我们在前往新疆的道路上,依然可以看到,当初左宗棠西征时所种的“左公柳”,每观此柳,都会让人心中忍不住的生出一句:

左公千古!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