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若没有杀永历帝,还会被削藩吗?吴三桂死后,康熙一语道破

发布时间:2023-07-09 09:45:26 发布人:hao168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中的“红颜”大家都不陌生,而诗中所写的将领就是在史书上留下了臭名的吴三桂。吴三桂既是明末的叛军,又是清廷的反贼,两个名号都不好听。他背叛明朝是为了功利和求生,他起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中的“红颜”大家都不陌生,而诗中所写的将领就是在史书上留下了臭名的吴三桂。

吴三桂既是明末的叛军,又是清廷的反贼,两个名号都不好听。他背叛明朝是为了功利和求生,他起兵反清也是为同样的目的,但最后他却一样也没捞到。

有人说他当初如果放永历帝一条生路,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可他会被安排怎样的结局,康熙已经给出了答案。

作为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吴三桂当然不是一步登天,他在明朝未灭亡前,就已经是一个受皇帝看重的将领。

吴三桂出身将门,直到他父亲吴襄这一辈,都是靠拳脚功夫为官的武将,吴三桂自然也不能例外。他从小就习武,尤其擅长骑射,只论身手绝对是同辈中的翘楚。

可想在武官这条路上走得长远,只靠身手远不够,还要懂得谋略。吴襄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不仅要求吴三桂勤练拳脚,也严格要求他的学业。

在吴襄入京,且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后,他对吴三桂更加严厉要求。

因为祖大寿是望族出身,祖大寿更是辽东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祖家比起吴家,在军中地位高了许多。如果吴三桂能入祖大寿的眼,只要他上进,等待他的就会是一条青云路。

而祖大寿看出吴三桂有大将潜质,也为了给自己添一个左膀右臂,于是有意培养妹妹的这个继子。

得益于父亲和舅舅的教导,吴三桂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二十不到就中了武举,名正言顺做了武官。

前有父亲为他疏通、铺路,后有舅舅点拨提拔,吴三桂的官路起点就比其他人高了不知多少。他不需要像那些没有家世背景的人一样,从底层苦苦熬出头,而是年纪轻轻就坐上都督指挥的位子。

假设他是在明朝盛世为武将,这个位子大概只是个虚名,朝廷是文官的天下,且武官还要受皇帝的猜忌和打压。但他生于明末,对作为武官的他而言有利有弊。

一个曾经的大国式微,那么它不可避免会成为敌对国家,或是后起之秀眼中的一块肥肉,任谁都想分一杯羹。明朝毫不意外迎来了战争,不被重用的武官重新活跃在朝堂上,成为皇帝要紧紧抓住的救命稻草。

吴三桂乘着这股风,又有父亲和舅舅引路,加上他自身过硬的实力,他一路升迁,二十七岁便得到宁远团练总兵的职位。他升官的速度之快,远超多数同辈人,而他也用战功坐稳了这个位置。

宁远历经战乱,曾经的两次宁远保卫战都有祖大寿参与,并靠着战功升迁。崇祯帝派遣吴三桂守着这重要的城市,这其中有拉拢祖大寿的意思,但同样是对吴三桂的认可。

吴三桂上任的第二年,他遇上清军入侵,在这场战斗中,吴三桂的表现无比勇猛。

清军来势汹汹,吴三桂也不遑多让,他既指挥布阵,又亲自上阵杀敌。虽然有伤亡,但他成功将清军逼退,打了一场胜仗。

经此一战,崇祯帝对吴三桂更加看重,并将他看作可堪重任的大将,后来更是赐他尚方宝剑以表彰功绩。

崇祯十七年,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受急诏,要求他领兵入京,抵御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可吴三桂接到急令后,并没有如崇祯帝所想,带着大军及时拦截李自成。

就在他被封为平西伯的十七天后,等不来希望的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就此覆灭,而吴三桂的大军分毫未伤。

至于吴三桂为什么会背叛明朝,在最后选择避而不战,这不是他一夜之间就做出的选择,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路后做出的决定,其中也有他舅舅祖大寿的影响。

崇祯二年,十七岁的吴三桂切身感受到皇帝的无情和冷血,看到可以为国抛头颅撒热血的将士,如何心灰意冷无视皇命。

当时的祖大寿还跟随在袁崇焕身边,他敬佩袁崇焕,他身为将领很清楚战场无常,胜败都是常事。

袁崇焕战功赫赫,但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不是天上的战神,所以会吃败仗并不奇怪。

可崇祯帝轻易中了反间计,听了几句诬陷就将前来支援的袁崇焕下狱,祖大寿自己也被泼了必会造反的污水。

功臣忠臣被如此对待,袁崇焕手下的士兵不堪受辱,无视军令皇命,自顾自离开,而祖大寿也心冷出走。

吴三桂看着有战功傍身,又忠于国家的舅舅都受到这样不公的待遇,他看到了这个末路国家的颓败命运。

之后祖大寿又投降清廷,皇太极也几次拉拢,吴三桂不动摇是假,提早为自己留出后路是真。他不想落一个忠臣冤死的下场,也不愿被卸磨杀驴,心中早早就盘算如何保全自身。

因此,他在意识到明朝灭亡为必定结局后,才会做足了表面功夫,但不折损自己一兵一将。

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依仗自己手下有兵,没有像其他文官武将一样,或宁死不屈,或趁早归顺,而是待价而沽。

一开始,他还做出要拥立明太子朱由榔,也就是后来的永历帝的忠诚模样,与想要拉拢他的各方势力周旋。

一方自然是明朝旧臣,主张保明太子以复国;一方是挟持了吴三桂亲人的李自成,打着自立为王,建立新朝的主意;一方则是许高官厚禄,祖大寿所在的清廷。

亲人在李自成手上,又同是汉人,有人猜测他最终会投靠李自成,成为“大顺”的一名猛将。可事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吴三桂一面诈降,一边又求多尔裘出兵相助,他两方都不想投靠。

而多尔裘拿了他许诺的好处,却也借此机会火上添油,拨出军队从壁上观,逼迫吴三桂归降清廷。

吴三桂权衡利弊下,接受了清廷的招揽,可他心中算盘未停。他虽然已经归顺,但仍与明朝旧臣有联系,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为自己树立不忘旧主的形象,两头都讨好,想以此从清廷得到更好的待遇。

清廷其实也不完全信任他,但忌惮他手下军队,不想在刚经历大战后又动干戈,于是顺了他的意。

吴三桂归顺后,清廷没有第一时间瓦解他的势力,而是十分优待,封他为平西王。吴三桂果然安心了许多,为谋求更高的地位,每每征讨起义军,该出力时他从不敷衍。

等到起义军主力被击溃,吴三桂被清廷安排镇守锦州,这一步安排使他无比满意,也是清廷拿出的诚意。自此之后,吴三桂口中的君主只剩顺治一人,并称自己将"矢忠新朝"。

自觉受到清廷宠信的吴三桂干劲十足,顺治四年,他又被调往前线镇压起义军。不知是释放了残杀本性,还是为向清廷展示忠心,吴三桂这次出征手段变得很残酷。

平民无辜,讲仁义的武将往往只杀敌军,而不会为难手无寸铁的平民。可吴三桂在围剿起义军时,他不但不保护平民,还将无辜百姓也当做起义军一起杀害,制造屠城惨剧。

遇上反清的朱明后裔,他一改之前不忍加害的嘴脸,将他们赶尽杀绝,用实际行动使清廷放下对自己的防备。

清廷也乐意看到他的转变,他们互利互惠,吴三桂为清廷清剿起义军,清廷则付他足够的报酬。

终于,吴三桂在为清廷效力多年后,举刀挥向了故主后裔——永历帝朱由榔。

朱由榔在明朝旧臣的保护下,在云贵称帝,清廷早就想彻底铲除这不安定因素。顺治十四年,五十五岁的吴三桂被授予平西大将军一职,南征云贵,目的是摧毁明朝的最后希望。

吴三桂毫不犹豫领兵出征,永历帝手下没有能阻挡他的大将和兵力,轻易就被攻破了防线。永历帝仓皇出逃,逃到缅甸被缅王收留,才暂时松了一口气。

明朝余党大败,永历帝手下再无可用之人,任他漂泊异国也兴不起风浪。吴三桂可以就此班师回朝,但他却一路追到缅甸,逼缅王交出了永历帝。

当时有人劝吴三桂留永历帝一条命,将他当做自己的底牌,免得清廷过河拆桥,清廷也未明说要斩草除根。

可吴三桂也许认为清廷早就信任了他,永历帝已经没了任何利用价值,杀他才是最好的做法,于是下令将他绞死。

如他所想,因为他杀死永历帝的功绩,清廷直接晋他为亲王,将云贵两省交给他管辖。吴三桂从武将变为藩王,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直到康熙继位。

康熙与顺治不同,在他眼中,吴三桂始终是不可信任之人,即使他杀了永历帝也无法抵消这份疑虑。尤其吴三桂与鳌拜勾结,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

恰逢平南王尚可喜上奏请求归老辽东,康熙趁机提出要他移藩,即改换辖地,意味着撤藩。

尚可喜及其子虽有不满,但无力也不敢反抗,只能听从康熙安排,这令康熙的削藩计划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随后他对靖南王同样要求,顺利让他撤藩,接连两个藩王被削藩,吴三桂自然要有所表示。

此时他心中还有侥幸,认为清廷这般看重他,会为了稳住他而不动自己,装作顺从地自请撤藩。

没想到这正中康熙下怀,他对吴三桂不满已久,曾评价吴三桂:"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当即批准他撤藩的请求。

既然是自己怎么也不信任的人,与其等他养好军队来谋反,不如先下手为强。如果吴三桂乖乖撤藩,那再好不过。而吴三桂如果在撤藩令下后造反,那他出兵有正当理由,吴三桂也坐实“逆贼”的名号。

毕竟别的藩王都听从他的安排,只有吴三桂为此造反,只能说他早有谋逆之心。不得不说,康熙对他的看法有一点很准确,那就是他的野心。

吴三桂盘踞云贵两省的十多年里,不光是享乐,更在发展自己势力。掌管云贵越久,手中的权利越大,他就越舍不得放手,这权势不仅他要享受,更要自己的子孙后代享有大权,要吴家代代屹立不倒。

当得知自己将被削藩后,他果然举兵谋反,并打出“兴明讨虏”的幌子,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

可惜,从他不顾劝阻,执意杀死永历帝的那一刻起,注定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弑旧主后裔,先叛明后叛清,吴三桂墙头草一般的行为,令人对他的品行很是质疑。

最初他一挥旗,响应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有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党羽,也有他各地的追随者,声势浩大。这些人不一定都是信了他那套说辞,部分人是为了借他号召力,推翻满清政权。

士气高涨的叛军首战告捷,一举拿下贵州全省,紧接着又拿下衡州,势如破竹。正在吴三桂志得意满时,反应过来的清廷重整旗鼓,展现它远超吴三桂的强大兵力。

纵使吴三桂手下有许多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锐,也经不起车轮战的消耗,清廷的军队源源不断从各方赶来支援。战场形势对调,吴三桂陷入以少敌多的困境,他的追随者们见败局初现,一个个弃他而去。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为刺激士气,在衡州登基称帝。这一招不是长久之计,可能解他的燃眉之急,即使处于下风,他亲派的大将也两战两胜,没让清军在战场上讨到好。

连胜使吴三桂重拾信心,强振精神在后方部署,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奈何他年事已高,财力与粮草又跟不上消耗,思虑过重且天气酷热,登基不过五月就病逝。

他死后,军心涣散,年幼的孙子根本不是康熙的对手,边打边逃,被围困五华山,最后自刎身亡。

吴三桂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化作云烟消散,他本想荫庇后世,却令孙子万念俱灰而死。

他的确是一个大将之材,可他没有袁崇焕的忠诚,成不了一个虽败犹荣的名将。他也没有不贪权利的淡泊,归降之后及时放权,不成为清廷眼中的威胁,使族中子弟各有前程。所以他成了两叛其主的奸臣,谋逆失败的枭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