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乾隆大骂“丧心病狂”,下令凌迟尹嘉铨,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7-09 09:45:36 发布人:hao168

乾隆晚年,乾隆大骂“丧心病狂”,竟敢‘狂吠’,于是,下令凌迟尹嘉铨,起因是发生一起“尹嘉铨大镸狂吠案”,开始不过是一场闹剧,本可以喜剧收场的,却最终因为天威无故震怒而以悲剧结局。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乾隆晚年,乾隆大骂“丧心病狂”,竟敢‘狂吠’,于是,下令凌迟尹嘉铨,起因是发生一起“尹嘉铨大镸狂吠案”,开始不过是一场闹剧,本可以喜剧收场的,却最终因为天威无故震怒而以悲剧结局。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要从这一事件的主人公尹嘉铨和他的父亲尹会一开始说起!

读书做官几十年,勘不破名利关

尹会一是雍正二年进士,后升员外郎。雍正五年,调任扬州知府,在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儿,兴修水利,加固堤防、赈济灾民。此后,又任职两淮盐运使、河南巡抚等职务,期间,政绩还都不错,尤其是重视农学,体贴民生,算是一个不错的官。

乾隆四年,当左副都御使的尹会一,请求回家侍奉年迈的母亲,得到批准,乾隆还夸他是孝子。乾隆11年。侍奉母亲回来后,又被任为工部侍郎、江苏学政。

乾隆十三年,他由工部侍郎改授工部,继续任学政,后来,就死在任上了。

其实,尹会一做官还算顺利,而且官位也不算小。当然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可能更重要。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专注于程朱理学,兼及道学,一生著述颇丰,著作有《四鉴录》、《健余先生文集》等作品。

尹会一死后,得以进入清朝的名宦祠,已经是身在名臣之列了。不过,儿子尹嘉铨并没有完全承继他父亲尹会一的睿智和才学。

尹嘉铨科考只中过举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做官,他先是在刑部做主事,又升为郎中,后历任甘肃布政使、济东道,后来提升到大理寺卿。

乾隆四十二年,尹嘉铨光荣退休,可以说是功成身退,能够在家安享晚年了。而且从一个举人做到大理寺卿也是相当厉害了!

在任大理寺卿期间,负责在旗子弟的教育,期间,还编写一本《小学大全》,他出不少书,也算是个名士了。读书做官几十年,尹嘉铨本就恬淡,从一个举人做到大理寺卿也应该知足了,但他偏偏勘不破名利二字,终于在自己退休之后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也给整个家族惹下了灭顶之灾!

那么,尹嘉铨到底做了什么,又为了什么引来这么大的祸端呢?其实,他只是给乾隆写了两封信,所求的不过是个身后虚名。

上书求谥求从祀,到底为的哪一出

尹嘉铨不知道读书读傻了,还是老糊涂了,或许是相信了皇帝所说的“满汉一家”、“君臣一体”的这些鬼话给欺骗了,以为自己可以直言无忌,可以在乾隆面前倚老卖老,耍耍宝、撒撒娇就无妨了。

然而,他终究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白做这么多年的官,对于官场、对于皇帝,他实在太天真!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尹嘉铨虽说退休赋闲在家,但依然关注朝廷中的时事,而且触角灵敏得很。乾隆四十六年,他听说乾隆出巡落脚保定府,觉得时机来了,他赶紧写下两份奏折,让他儿子去保定府呈递给乾隆。

据史料记载,第一份奏折是“尹嘉铨奏为父请谥折”,意思是我老爹死三十多年了,还没个谥号呢,你乾隆得赐我老爹一个谥号。

为什么呢?因为他老爹是孝子,乾隆曾说过以孝治天下,而且乾隆也曾夸他老爹是个孝子,还曾经写首诗赠给他老爹,褒奖他的孝道。尹嘉铨觉得这就是他老爹是个名臣的证据,你乾隆都认可了,可不能赖皮啊,所以,他写了这个奏折请求乾隆赐谥。

第二道奏折,则是“奏请将我的父亲尹会一从祀文庙折”,也就是说,我老爹已经是你乾隆认可的名臣,理应供到庙里接受祭祀。其实,在这件事上,尹嘉铨也不好直接说,于是搬出汤斌、范文程、李光地、张伯行几个汉人重臣,说儒家名臣谁应该从祀,谁不应该从祀的说词,最后羞答答地道出真实意图,为他老爹争个名。

那么,尹会一死都死了三十多年了,尹嘉铨一本正经地讨个虚名做什么呢?其实,尹嘉铨不是老糊涂,而是实在太天真,他觉得作为儿子,如果老爹得了谥号,又配享庙,他当儿子也光彩,而说不定将来自己同样可以蒙赐谥、谕从祀呢。

此事,可能换别的皇帝,只当他老糊涂了,批评两句或者训斥一顿,就了事。谁料,这两份奏折触动乾隆了哪根神经,他的朱批,这性质完全变了。

第一份叔求谥的奏折,乾隆虽生气,但还没发作,只是批复:

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外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追矣!钦此。

言下之意就是赐谥是有规律的,怎么提出这非分要求呢,你就老实待家里养老吧,不然就罪不可恕了。语气虽严厉,但还讲点人情。

但看到第二份请从祀的奏折,乾隆就火冒三丈,你这是蹬鼻子上脸了?还没同意你的建议,你到又来说没让汤斌从祀文庙,说什么儒家应该先德行而后文学,意思是我做错了呗?

现在好了,你不但提出汤斌从祀,还加上一大串汉人,意思是你的父亲从祀是天经地义的了?乾隆一看,立马批复:

“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钦此。”

乾隆这么一句话,尹嘉铨大概做梦都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吧?

负责批复下来奏折的官员,看皇帝御笔朱批一条疯狗在狂叫,自然心领神会,马上严查,揪出他的所有罪行,在施以惩处了。

如此一来,尹嘉铨等来的不是皇帝御赐谥号和从祀的巨大荣誉,而是冰凉的镣铐,军机处立即逮捕了他的儿子,然后马上派人到尹嘉铨老家将他捉拿,同时查抄家产。

乾隆还下旨革去尹嘉铨顶戴花翎,命交刑部治罪,可怜的尹嘉铨,求的是荣耀,得的是祸端,转眼成阶下囚。

“狂吠”何其多,都是欲加之罪

按照“乾隆的意见,是以为既敢‘狂吠’,必不至于一两声,非彻底根究不可。”

所以命人这边抓人,那边抄家,抄家抄的不是财产,而是搜集罪证。而且这次负责抄家的是一个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英廉,另一个是当时的直隶总袁守侗。他们当然是“深体圣意”了,所以查抄非常彻底,汇报很详细,将尹嘉铨老家和京城寓所里搜到的所有书籍、字画、书信、登记册等,一一详细向乾隆作了汇报。

同时派出“通晓文义”、“详慎”“查办过书籍之事”的翰林学士在尹嘉铨的书稿、诗作和书信重逐行逐句地寻找“狂妄字迹”。

果然,在尹嘉铨的文字中找到不少“狂吠”。都是一些怎样的“狂吠”呢?据奏一共有131处,且看几个代表性的:

首先,以尹会一、张伯行拟比孔门四子。

孔门四子是指: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他们可都是儒家的圣贤,尹嘉铨把自己父亲和张伯行放在和这些人并列的位置,虽然明显是自吹自擂,但已经犯了大忌。

其次,尹嘉铨把自己母亲的死说成“薨”。

薨这个字在古时候是指诸侯的死,或者是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都可以叫薨,但尹嘉铨父亲并没有封爵,他这样做当然又是超越了礼法,为当时森严的制度所不容的。

从这两桩“罪状”中看,尹嘉铨的确好虚名,而且有信口胡说的毛病,这在当时不能说罪名不成立,但再往下就开始荒谬了。

在尹嘉铨文章有这样一句话:“后世孝友多不见用于世,即用世而立身之大端又难言之。”这本来不过是一句牢骚话,也可能是借题发挥,但在乾隆这样的“英明圣主”领导下又岂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呢?所以也属于“狂吠”,有罪!

还有一句说“天下大虑为下情不通为可虑”,这本来是一句一般性的议论,但乾隆的时代既然是“圣世”,又怎么会“下情不通”呢?所以还是“狂吠”,照样有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怎能不认罪

这样荒谬的罪名,自然难以让人信服。但尹嘉铨已经被关押在刑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不想认罪,又有什么办法呢?

主审官问:“天下大虑为下情不通为可虑”,你说此话究竟有何用意?尹嘉铨不由辩解半天没用,于是他说:然我书美妄生议论就是我的该死处,还有何可辩?言下之意是,皇上下的朱批已经给他定了案,判了死刑,他还有什么可以辩解的呢?

接下来,还有两段既荒谬又好玩的对话,是关于尹嘉铨怕老婆和他老婆为娶妾博“不妒之名”的两段问讯和供词,主审官问:当时你向皇上讨赏翎子,说是没有翎子,就回去见不得你妻小。你这是假道学怕老婆,皇上没有给你翎子,你如何回去的?

尹嘉铨说:我当初在家时,曾向妻子说,要交见皇上讨翎子,所以彼时不辞冒昧,就妄求恩典,原想得了翎子可以夸耀,可皇上没赏我,我回家实在觉得害羞,难见妻子,这都是我假道学,怕老婆是实。

主审官问:你女人平时妒悍,所以替你娶妾,给你娶个五十岁女人,知道这女人断不肯嫁,她又得了‘不妒之名’,是你这假道学做惯欺世盗名之事,你女人也跟着学。

尹嘉铨答道:我妻子要替我讨妾,这五十岁李氏女子既已立志不嫁,断不肯做我的妾,我妻子是明知的,所以借此要得‘不妒之名’是我平日做惯欺世盗名,所以她也很着学欺世盗名之事,难逃皇上洞鉴。

“娶妾不成”和“讨翎子不得”这两件事不论怎样,这都和“狂吠”似乎都不搭界。但是一说到假道学,大概总算是罪状了。

所以要论起来,总还是尹嘉铨自己做事做人不够“谨慎”,没有任何防范,处处落下了话柄,这样两件事也会成为他的罪状。

但还有一件,也是尹嘉铨最大的罪状之一,他自己自称“古稀”。乾隆四十六年这时候,他确实已经有七十多岁了,这是唐人杜甫的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也是中国民间的惯用熟语,尹嘉铨自称自己古稀老人,没什么不妥。

可惜,他遇到的是乾隆帝,乾隆这时也早过来70岁,而且他写了一首御制诗,诗中也把自己比作古稀老人,这“古稀”成了乾隆帝的专用词,要避讳,用了就是大罪。所以这一起“尹嘉铨大肆狂吠案”,又叫作“古稀案”。

不过,乾隆最后也是秉承着“好生之德”,来了个“重罪轻判”、“宽大处理”。这样轰轰烈烈的一桩案子,三审之后,尹嘉铨被定为大逆律凌迟处死,乾隆朝不让他受凌迟之罪,改为绞立决,恩准他一次痛快地死亡。然后,又恢复天下太平!

写到最后

尹嘉铨如果不是名欲缠心,求名心切,应该从三年前发生“文字之事”吸取教训,乾隆对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妄自尊大,自成一统,是相当反感的。这个大文人,就是老了老了还不知缩手,还想“得”到更大名声的行径,为这个“得”,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要让尹嘉铨明白,人到了这把岁数,“血气既衰”,应该“戒之在得”的道理,名,上了瘾,也是无药可治的。虽然,尹嘉铨案是个特殊的个例,但《论语》里这句“戒之在得”的古训,对已经到了夕阳西下,桑榆晚景的老人来说,还是很具惕励意味,值得深思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