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国宝毁在了乾隆手中?

发布时间:2023-07-09 11:48:53 发布人:hao168

文/清歌向暖网上有一大波人高呼,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那一定要去宋代。但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南宋末年,那就哭都来不及了。因为过不了多久,蒙古人南下的马蹄声就敲碎了汉人的梦。之前的权势背景全部清零,甚至从

文/清歌向暖

网上有一大波人高呼,如果可以穿越时空,那一定要去宋代。

但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南宋末年,那就哭都来不及了。

因为过不了多久,蒙古人南下的马蹄声就敲碎了汉人的梦。

之前的权势背景全部清零,甚至从前的学识也随着科举的废除,而百无一用。

不好意思,一代宗师黄公望就拿到了这个地狱模式的开局副本。

01

公元1269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姓陆的人家,取名陆坚。

父亲因病早逝。

小陆坚随母亲再嫁,就此成为黄乐的继子,从此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乐家境富裕但没有儿子,已经九十岁高龄的他高兴的快要起飞。

继父黄乐很看重对子女的教育,所以黄公望在年轻的时候已经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无所不通。

学而优则仕,读好书之后考取功名做官是古代年轻人不懈的追求。

1279年,南宋灭亡,黄公望年方十岁。

科举梦没开始就结束了。

(有人说赵孟怎么能当官?第一老赵是被举荐的,第二他是赵氏宗亲,是大元朝廷里的吉祥物。总之,他是个例。)

02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里,黄公望是唯一一位曾经对功名抱有过幻想的。

从二十三四岁到四十五岁,二十多年间,黄公望一直做着书吏的工作。

但他还是没放弃这种整天抄抄写写的无聊工作,始终对通过胥吏为官这条路心存希望。

直到1314年,黄公望遭遇了人生最大一次厄运——

即将天命之年的他,因上司贪污案被牵连,牢狱一坐就是五年。

这也让他错过了宋亡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1315年)。

等黄公望从昏暗的牢房走出来,恍然发觉自己都快50岁了。

身子被黄土埋了半截了,黄公望想通了,他不考了,不再追求功名。

从那天起,他决定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他找到了赵孟,开始学画画。

03

中国的绘画,由宋入元,领头的是赵孟,被誉为“元人冠冕”。

当初,他出仕的原因就是为了传承祖宗的文脉,而看到黄公望,他大概会觉得自己后继有人了。

如今的北京故宫里藏有赵孟的楷书《千字文》,黄公望在其后有跋文:

经进仁皇全五体,

千文篆隶草真行。

当年亲见公挥洒,

松雪斋中小学生。

黄公望,时年七十九。

其中“当年亲见公挥洒”,可见,赵孟对黄公望很尽心,亲自作画给他看。

而大大有名的“松雪斋中小学生”一句,黄公望在跋文中却写成了“雪松斋中小学生”。

不过,黄公望应该是发现了。

仔细看,在“雪松”两字中间有一小道墨迹,类似后人更正的对调号。

大概,黄公望在写这一句的时候,他忽然想起赵老师当年的对他的谆谆教诲,一走神就写倒了吧。

赵孟作画时喜欢将书法融入绘画,黄公望后来把这一点发扬光大,这让整个元代山水画,在强调笔墨方面变得十分突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

绘画在由宋入元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画基本没有了唐宋画以青绿设色的富贵感。

像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传)、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些画作的风格元代以后基本不复存在。

元人大多以水墨淡彩设色,开始了一个全新阶段。

这对后世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绘画从现实主义走向个人化内心表达的追求。

在元代的山水长卷里,绝对绕不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03

褪去了对名利空泛的追逐,黄公望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

每天求山、访水、问道、作画,和心中真正的那个自己对话。

某天,黄公望与师弟郑樗(号无用师)来到富春山,看到富春山的美景后,他跟无用说:

“我不走了,我要住下来,画画。”

那时,有人路过富春江畔,必定会看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以大地做底、清风为衣,作作停停,不问止期。

周围的人都说他:“都快死的年级了,每天还搞得这么匆忙,何必呢?”

黄公望却怡然自得。

于是便有了《富春山居图》

于至正十年(1350年),历经四年绘制完成。

那年,黄公望81岁。

笔下的画却有些年轻人的精气神。

迷失自我的时候,如何找到真正的自己?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04

完整的纸本《富春山居图》,长33厘米,宽约700厘米,表现的是富春江一带连绵不断的山川景色。

黄公望的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

整幅图以长披麻皴为主,自由而没有拘束,角度千变万化。

展开《富春山居图》,从繁华葱荣,气势磅礴,一直走到繁华落尽,肃静苍茫,可以感受到四时变化,岁月轮转的气息。

浏览《富春山居图》的观感如同电影镜头在推移平拉。

一开始先是一座顶天立地的浑厚大山,峰峦间浑圆敦厚。

长披麻皴的画法是用中锋用力向下披刷,让土壤的质地有了厚实的感觉。

和大山相对应的是山岚之间的雾气,一动一静,让富春江边的山水湿润了起来。

两岸杂木垂柳,远山由淡墨渲染,仿佛隐没在江水中,下部用疏朗的树木、水滩,连接左边的山体,江水平静,一片开阔,让人略感萧瑟,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向后延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后面是一段很长的留白,留白处有小船在江中飘荡,船上渔夫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如一颗尘埃,微不足道。

最好的山水画,是让人能够看到自然的博大永恒,看到人类渺小脆弱,同时去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

宋元的高境在于直指天地人心,探讨宇宙的永恒,叹息人生的短暂,是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浩瀚,和念天地之悠悠的无奈。

有限的人生,无限的造化,怎么办?

人融入自然,与天地进行往来,所以山水画生命能如此之长久。

黄公望为做此图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他画的不是富春江景,而是一个人的一生。

他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感悟,都画进了这幅画里。

人在画中,物我两忘。

05

《富春山居图》流传至明末,为董其昌所藏。

董其昌晚年将画卖给好友吴正志,顺治年间传到吴正志孙子吴洪裕手中。

吴洪裕很喜欢《富春山居图》,在临死前竟然下令家人要将此画焚烧殉葬。

幸亏画被他侄子抢救出来,但是可惜此时的画已经被烧出多个连珠洞,断为大小两截,起首一段也已烧毁。

前段小幅称《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06

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得到了一本《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他爱不释手,时时观看,在卷上写了很多自己的心得,认为这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作。

而过了一年之后,手底下人为了拍马屁,又给乾隆进献了《无用师卷》。

两张一模一样的手卷,信哪个?

乾隆是不会说自己看走眼的,于是断言《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是伪作,还请沈德潜和梁诗正等大臣一起来评定真伪。

二人看出了真伪,但也不敢公开指出皇帝看走了眼。

沈德潜只能在《丁卯夏日恭和御制之韵》的应制诗中写道:

归之内府帝鉴观,两图谁是谁复否,

众眼矇迷云亦云,真者偏左赝偏右,

山居即是富春图,圣论定余重琼玖。

暗示乾隆乱点鸳鸯谱。

梁诗正也在代为题跋《无用师卷》时,间接表述了“皇帝认为这是假画,跟我无关,我也没办法”。

而乾隆认为沈德潜、王鸿绪等人的鉴定是错误的,说他们号称精鉴赏,实际上花高价买假画。

(丙寅长至后一日乾隆御识)

因为没有支持乾隆的看法,在沈德潜过世之后,乾隆再下江南时,有人举报沈德潜私藏蔡显反诗《咏紫牡丹》。

诗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一句,影射最后夺取朱明王朝天下的大清是“异种”。

乾隆命将沈德潜开棺戮尸。

07

从乾隆十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北到盛京,六次南巡,东巡登泰山,西巡登五台,子明卷一直如影随身,一高兴就题跋一段。

一共题了55次,以至于整个画幅都被他题满了。

在乾隆六十年乙卯的最后一条题识上,弘历写上了:

“乙卯春闰,以御宇六旬展叩桥山,回经潭拓,喜雨与画景适印,明年归政后,行笈携赏,可不复拈毫,亦翰墨缘之得全耳。”

这条的意思是说,等明年当太上皇之后,带着画一起玩就开心到飞起了。

而在开卷处,乾隆还写了一句笑死人的话:

“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乾隆带着赝品开心,真品《无用师卷》反而“逃过一劫”,安安静静的待在清宫。

逃过乾隆的大印章,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