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二年,43岁曾麟书和22岁曾国藩父子俩,第6次一起考秀才

发布时间:2023-07-10 21:54:47 发布人:hao168

道光十二年,43岁的曾麟书和22岁的曾国藩父子俩一起去考秀才。这是他们第6次结伴参考,结果父亲考上了,曾国藩再次落榜。曾国藩的父亲热衷于功名,不幸的是,他的科举之路屡考屡败,到了42岁,连个秀才都没考

道光十二年,43岁的曾麟书和22岁的曾国藩父子俩一起去考秀才。这是他们第6次结伴参考,结果父亲考上了,曾国藩再次落榜。

曾国藩的父亲热衷于功名,不幸的是,他的科举之路屡考屡败,到了42岁,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受尽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

有了儿子曾国藩后,他将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经常把参加科举赢得功名,才能光宗耀祖这个观念灌输给儿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5岁就开始读书,14岁那年,便和父亲一起踏上了科举之路。可他的科举之路和父亲一样崎岖,连续考了5次,都没有入围。

道光十二年,父子两人重整旗鼓,从老家荷叶塘都走到湘乡县,辗转到长沙府,参加秀才考试。

这一次,曾父终于考中秀才,得到了解脱,而曾国藩不但再次落榜,考试文章还被拿来当作“文理欠通”的反面教材,公示在墙上,引来众人围观。

这个羞辱对曾国藩的打击非常大,但他并没有放弃科考。回家之后,他就一头扎进书房,连吃饭都不肯出来,要人送进去,只为了多挤出一些时间学习,准备下次考试一雪前耻!

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第七次踏上了科考之路,虽然最终名次不怎么理想,但好歹上岸了,成了秀才。

曾国藩怎么说也是半个圣人,连他都考7次才中了个秀才,说明这科举考试真不是一般的难。

在古代,想要靠科考出人头地,通常需要经过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几个阶段。而且想要参加下一个阶段的考试,必须先在前一个阶段的考试中成功胜出,直到考中贡士,才有资格做官。

就拿清朝为例,整个大清两百多年的历史,数亿人口,童生总共就200多万名,这其中能考中秀才的,不到50万。

接下来的举人考试,也就是乡试,难度再次升级。

首先,考题范围扩大了,要求你把四书五经共九本书熟读并背会,然后从中随机抽题,考你默写、写诗、写八股文......

先不说八股文有多难写,就四书五经这几十万个字的课文,都要把你脑袋给背秃了。

其次,考场的环境真是一言难尽!

每人一个几平米的小单间,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完成,不准和任何人交流。而且一考就是三场,每场考三天,就这九天里,说好听点是考试,说难听点,真不如坐牢,毕竟坐牢还能聊个天、洗个澡、放个风。

经过这场变态的考试,50万秀才中大概10来万能上岸,喜获“举人”称号。

在第二年的二三月份,这些举人老爷们就得前往朝廷的礼部,参加春闱,也就是会试。会试基本上是把乡试的流程再走一遍,从中筛选出3万人左右,称作“贡士”。

考中贡士就是真正的出息了,可以当官,不过到底是大官还是小官,还得大老板皇帝说了算,因此下一站就是去皇宫参加殿试,考官正是皇帝。

虽说殿试不淘汰人,但会根据成绩定排名,给官职。考完殿试,贡士就变成了天子门生,也就是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就是传说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经过这么多层的筛选,能够成功晋级进士的考生往往都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状元了。能考中状元的都是人中龙凤,整个清朝,拢共也就114名状元,数量稀少。

还有一种人中极品,叫连中三元,指的是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是第一名,这种就属于祖坟着火那种了。

正因为难考,所以才会出现“范进中举”这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还有一种是考了一辈子才考上的。

例如写下《项脊轩志》的归有光,60多岁才考中进士;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老先生19岁成秀才,却到72岁才考上贡生;更有出生于唐末五代时期,一个叫梁灏的人,连考了四个朝代,在82岁高龄时才考上进士。

此种活到老,考到老的古人事例数不胜数。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结束于清朝,前前后后共存在了120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拢共就出了11万名进士,可见,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这样难考,科举考试也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

首先考试前得先填表,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代人都交代清楚,还得有担保人,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不准考。

另外,像商人、衙役、女性以及有孝在身的人,都不准考试。例如诗仙李白,哪怕才高八斗,因为家里经商,也被科考拒之门外;诗人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有问题,也不能参加考试。

总结起来,古代科举考试就两个字——太难。

因此,如今就是最好的时代,现在的高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愿意努力学习,比古时金榜题名的概率大了很多!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