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里的康熙收台,打还是不打?结果很康熙

发布时间:2023-07-11 06:05:06 发布人:hao168

对康熙帝收复台湾一事,很多人的了解只存在于二月河老师的小说和电视剧《康熙王朝》里。这也很正常,《二十四史》没有清史,《清史稿》也存在美化大清的内容。关于康熙收复台湾,《清史稿》有相关记载,再配合《清实

对康熙帝收复台湾一事,很多人的了解只存在于二月河老师的小说和电视剧《康熙王朝》里。

这也很正常,《二十四史》没有清史,《清史稿》也存在美化大清的内容。

关于康熙收复台湾,《清史稿》有相关记载,再配合《清实录》的记载,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大致情形。

《清史稿》里的这部分内容真实性很高,毕竟是康熙帝文治武功的体现,假也只是吹嘘多,事实不会假。

康熙年间的清朝,国力强盛,任何一次动武,都很难做决定,但绝不忍让。

康熙收复台湾,就是绝不忍让的一次军事行动。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平三藩之后,郑成功长子郑经无奈退回台湾。

对于郑氏,康熙帝很头疼,他们一直从事着反清复明的伟大事业。

因此,必须收台,灭掉郑氏。

收台一事提上日程,时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派副将黄朝用赴台。

郑经提出“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奉朝廷正朔,受朝廷封爵”。

这样的要求,显然无法被康熙接受,台湾是固有领土,不是藩属国。

由于双方各持一见,此次谈判以失败告终。

不久后,郑经去世,其子郑克塽继立。

收到这个消息后,大清收台一事再次被提起。

对台武统还是缓攻,朝臣和康熙争执不下。

康熙二十一年,户科给事中孙蕙条陈:台湾进兵宜缓;同年七月,“彗星见,井宿度,尾长二尺余”,尚书梁清标奏:今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当以安静为主;左都御史徐元文奏请暂停台湾进剿。

面对朝臣的反对,康熙没有犹豫。

当时台湾权力层已经出现分歧,若不借此攻台,恐失良机,日后若台与外部势力勾连以及内部“反清复明”势力入台,收台就更加难了。

就这样,康熙力排众议,调走认为难攻且不必攻台的水师提督万正色与福建将军喇哈达。制定“剿抚并用”的方针,收复台湾。

谁来当主将呢?李光地和姚启圣举荐施琅。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1683年7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台湾。

经过几日的激战,郑军大败。

之后,施琅一面准备再一次的军事行动,一面招抚郑氏,郑氏自认已无抵抗能力,决定投降。

同年七月,郑氏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同年八月,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郑克塽及其全家被送往京师,隶汉军正红旗。

从决定武统到胜利只用了大致一年的时间,假如康熙听了那几位朝臣的建议呢?收台的时间恐怕会延长很久。

这就是康熙帝,该打就打,绝不拖泥带水,所以说打与不打之争的结果很“康熙”。

这个过程与小说和电视剧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电视剧里的“迁海令”发生在顺治年间,主要是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与收复台湾没有太大联系。康熙也曾“禁海”,但力度很弱,与收台也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担心大清的粮食等物资外流,他只想外部的物资进入大清。

台湾,孤悬海外,假如他老老实实的孤悬着也没什么大碍,无非就是条件没谈好,等谈好了就能兵不血刃的收了。可当他与外部势力勾连越来越密切的时候,再想去收就很难了。

打仗就会有牺牲,甚至出现难以估量的损失,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吓唬不管用,那就只能揍了。

长痛不如短痛,等与他勾连的外部势力越来越多的时候,敌人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结果可想而知。

康熙看的是未来郑氏勾连的势力会越来越多,问题不能留给下一代;劝缓攻的大臣也能看清,但他们更喜欢暂时的安稳,至于下一代怎么办,他们无所谓,那时候的他们已经魂归西天了,他们还能当墙头草,打赢了马上歌功颂德。

账很清楚,也很好算,不是吗。

参考文献:

1、《清史稿》

2、《清实录》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互联网,很难核实明确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本文结束 · 精彩待续 -

点击左下角“分享”和右下角“赞”、“在看”,是对书生最大的认可!

同名(萌书生)视频号已经上线,恳请各位前去视频号搜索关注,或点击文末视频关注,感谢您一直的支持和厚爱。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