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发布时间:2023-07-11 16:25:36 发布人:hao168

历史中的每个朝代,都存在着“好官”和“坏官”。好官自然是为人所称道的,人人都觉得他清正廉明,为民请命。坏官就像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甚至在千百年后仍然会遭到人的唾骂。清朝有这样一位官员,他是人人心中好

历史中的每个朝代,都存在着“好官”和“坏官”。好官自然是为人所称道的,人人都觉得他清正廉明,为民请命。坏官就像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甚至在千百年后仍然会遭到人的唾骂。

清朝有这样一位官员,他是人人心中好官的代表,他就是刘墉。但他真的和人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位好官吗?

这恐怕也不是,因为在历史中,他做的一些事比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珅更为可恨。

这里所说的刘墉,其实还有一个别样的称呼“刘罗锅”,因为在《宰相刘罗锅》中,刘罗锅就是以一位亲切和蔼的好官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两朝的老人,但是在老年的时候,也犯下了过错,因此被乾隆降罪。刘墉因此连坐成为了阶下囚,后来事情的因果解释清楚后,乾隆让刘墉成为了安徽学政。

刘墉到了那之后,很快就发现了当地存在的问题,于是他上书请求乾隆下令让州县约束贡监,让他们严加观察,察明优劣,免得让那些不怀好心的人钻了空子。

在他担任江苏学政的时候,刘墉上书告诉乾隆,虽然有的人身为府伊县令,但是却害怕那些刁蛮的百姓,害怕生员和监生,甚至害怕地方官员中掌管薄案牍的小吏。

最让刘墉生气的是,许多人藐视王法,直接把朝廷颁发的法令当作了儿戏。刘墉上书把这些事告诉了乾隆,乾隆一方面觉得的十分生气,一方面又觉得刘墉是个不错的官。

主要是因为刘墉上书的时候简明扼要,直接深刻的指出了其中的利弊,对于帝王来说,他们就喜欢这种直接说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所以乾隆认为刘墉十分的“知政体“。

后来刘墉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了国库被侵,本来应该处死,但是乾隆觉得就因此失去了一个这样的得力助手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对刘墉加恩诏免,保住了刘墉的性命。

经历过这次的惩罚之后,刘墉更加坚定了想成为一个廉洁的官的想法,于是在后来,刘墉再次得到重用的时候,他坚持为政廉洁,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受灾后,弹劾贪污官员,追回赃款救灾。在科举考试中,力求公平让每个寒门学子都有施展才华的可能。假扮道人,微服私访,查明连续三年受灾,却有人在以荒报丰。

从一些方面来说,刘墉甚至可以成为清正廉洁的代表之人,但是实际上的刘墉真的和他表现出来的一样,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吗?

在公元1779年,有两户人家因为田地的纠纷向官府报官,这两家人的身份都不简单,所以这件事从小事变成了大事,两家都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一家姓蔡,一家姓徐。

蔡家本想购买徐家的田地,但是在徐家看来,蔡家想购买的是自己的一块风水宝地,所以无论蔡家出什么条件徐家都不肯答应,很多人对此很疑惑,为何蔡家要抓着一块地不放?

当县令徐跃龙又听了蔡家人的话后,终于知道为何了,因为徐家的土地里有蔡家的祖坟,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的根基之地,所以想向徐家买过来,但是徐家人就是不同意。

听完后,徐跃龙就直接判案,让徐家卖十亩地给蔡家。此时的徐跃龙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完全没那么简单,因为蔡家想的是让把徐家人赶尽杀绝,因为一山不容二虎。

蔡家还是继续抓着这件事不放,县衙的门客看不下去了,他告诉徐跃龙“蔡家人是有意的,按照大清的法令,应该反坐”蔡家人懵了,没把徐家人送进去,居然把自己给送进去了。

蔡家人哪里咽的下这口气,但是无奈大家又都在牢狱中,没有办法脱身。而此时蔡家的总管董志璘正在为释放蔡家而奔波,作为一个管家为何要对主人的事这么上心呢?

原来最开始董志璘是徐家人的主管,对徐家积累了一肚子怨气的董志璘,早就想把徐家人扳倒了。董志璘知道徐跃龙肯定是不会帮蔡家的,于是董志璘跳过了徐跃龙找到了刘墉。

就在我们都以为董志璘会向蔡家人一样抓着田地之事不放的时候,董志璘的状告内容让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董志璘状告徐家人里有人写了反诗,此人正是已经去世的徐述夔。

刘墉一听,面色沉重,要知道这不是什么私家小事,这是可以关系到几百人命的大事。但是刘墉其实可以完全选择不相信董志璘说他妖言惑众,自己编纂此事。

但是刘墉没有,他记下此事,并且添油加醋的上书报告给了乾隆,很多人疑惑,为何刘墉选择如此呢?因为之前差点丧命的事他不敢在多放肆,他把自己的官职看的十分重要。

知道此事的乾隆自然是大发雷霆,直接掀起了一场文字狱,因为在清朝那个时候,极度的思想控制让稍微有一点反的小事都会被无限放大,毕竟王位来之不易,自己还没坐够呢。

于是文字狱大兴,徐家人全部丧命,就连已经死去多年的徐述夔,也被开棺抛尸,而且牵连出背后无数人也因此丧命。

或许有人会说,刘墉只是例行办事,但是在没有查明事情的真相就直接禀告乾隆,他明知会有无数人丧命,但他还是说了。

刘墉利用文字狱,保全自己的官位,不知还有多少人认为他是好官呢?

如果说刘墉早年做的事,大多是为了老百姓好的,那还说得过去,但是晚年的刘墉每个大错误拉出来就是可以直接被皇帝下令处死的级别了。

公元1787年,乾隆召见刘墉与他讨论嵇璜和曹文植的事,只要待在过官场的大臣都应该知道,皇帝召见自己的单独谈话是万万不可泄露的,但是刘墉这样的老臣居然忘了这个原则。

刚出门不久便将此事传出,正所谓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自然逃不过乾隆的耳朵,乾隆虽然很生气,但是只是罢免了刘墉大学士的职务。

刘墉认为这是乾隆对自己的宽容,根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乾隆心中虽有不满,但是顾及是自己喜欢的大臣,在同年的八月,乾隆委托刘墉祭拜文庙,但是刘墉明显不走心。

直接不按照规定行礼,这一幕自然被其他官员看见了,不出意外有人弹劾了刘墉,要知道就算是和珅也会在这些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辞习惯,一举一动,但是刘墉直接忽略了这一点。

清朝的上书房是有固定的议事时间的,但是刘墉的学生并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到来,十分散漫。刘墉作为老师,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放任,这从别人的眼中看来就是对皇帝的不尊重。

后来刘墉成为了会试的主考官,但是他并没有安排好时间,也没有借鉴之前的经验,直接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安排考试时间。

这直接导致了后面的阅卷时间不够,所以有很多都是不合格的试卷,这和刘墉之前排除一切困难只为让考生享受公平的考试,简直是判若两人,无数的人以此为理由弹劾刘墉。

但是乾隆觉得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老臣,也没有下狠心去追究,不久后乾隆去世,刘墉继续辅佐·乾隆的儿子,但是因为自己之前多次犯错,新上任的皇帝并不打算重用刘墉。

后来因为朝廷中实在找不出比刘墉经验更为丰富的人,所以任用刘墉为大学士。1799年,刘墉在办理和珅结党营私,接受贿赂的案件中铁面无私,这才让嘉庆对刘墉改变了态度。

但是刘墉并不是没有心机的人,他是否是想借和珅这一大贪官来衬托自己的清正廉洁呢?毕竟和珅是天下第一大贪官的名声早已经在外流传。

加上刘墉早期做的为民之事,所以在大家看来,刘墉似乎真是一个没有任何错误的好官。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