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盖棺定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无异议,张之洞争议大,为何?

发布时间:2023-07-12 09:15:14 发布人:hao168

慈禧还活着的时候,对赐谥基本延续了清廷的规矩,很慎重,因为这不仅关系上意,而且是盖棺定论。换句话说,赐谥是皇上对一个大臣最后的评价,属于最权威的论定,此事不仅关乎朝廷体统、死者荣辱,而且与子孙前程也紧

慈禧还活着的时候,对赐谥基本延续了清廷的规矩,很慎重,因为这不仅关系上意,而且是盖棺定论。换句话说,赐谥是皇上对一个大臣最后的评价,属于最权威的论定,此事不仅关乎朝廷体统、死者荣辱,而且与子孙前程也紧密相连,因此随意不得。

依照清廷的谥法,最难得的是“文正”,此为特谥,照例不准拟呈。晚清时候,曾国藩因为拯救了清廷江山社稷,居功至伟,最终得了一个“文正”,这在无形中也为晚清“文正”之谥立了一个标杆,除非能和曾国藩并肩,否则趁早别想,所以,即便是后来的李鸿章、荣禄,也够不上“文正”,只能退而求此次,得“文忠”之谥。

虽说“文忠”比不过“文正”,但是也很难得。有清一朝,有个传统,汉人重“文忠”,旗人重文靖,死后要想得到“文忠”之谥,一要是朝中数一数二的重臣,二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李鸿章、荣禄都是忠心耿耿的后党,尤其是李鸿章,无怨无悔地为慈禧背了很多锅,办了很多事,所以慈禧最后赐了他一个“文忠”,算是比较公道的。

“文襄”看似比“文忠”要低一个档次,但要论难得的程度,它可是在“文忠”之上。“文忠”没有硬杠子,“文襄”有,非有大武功不能得此谥,咸丰更有特旨,有大武功而未竟成者,亦不能得“文襄”。

有清一朝,不算左宗棠、张之洞,谥“文襄”者只有十一人,并且都是完全够格,达标的。

都有哪些人呢?

自福康安之后,勤保平川楚教匪,明亮平大小金川,长龄定张格尔,等等。

左宗棠得“文襄”,适合吗?

左宗棠活着的时候,曾自认为得不到“文”谥,因为清廷有定例,一般情况下,只有被点了翰林或者授大学士的朝中重臣方可获谥“文”,左宗棠虽然后来被授东阁大学士,但他有硬伤,科举没中过进士,只是个举人,严格地说,他“文”的含金量不高。

左宗棠觉得,他最终可能得个“忠介”的谥号。

但是左宗棠死后,慈禧还是赐了他“文襄”之谥,因为左宗棠平定西域,收复新疆的功劳太大了,论武功,他不比曾国藩逊色。

对待国家名器,慈禧还是敬畏、珍视的,不该给的坚决不给,该给的不含糊。

但张之洞得“文襄”就是另一番情况了,最主要的一点,他这谥号不是从慈禧手里得到的,而是从摄政王载沣手里拿到的。

其实,从张之洞得“文襄”那一天起,世人就议论纷纷,认为他配不上“文襄”之谥。

因为从武功这个标准看,张之洞一生能拿得出的只有在两广总督任上,调兵遣将,供应粮草之功,但很明显,他的这份功劳离大武功而竟成太远了。

既然如此,他怎么就得到了“文襄”之谥呢?

张之洞对功名看的极重,晚清官场的许多人认为,此谥是他生前积极运作的结果。

平心而论,张之洞最应该得的是“文敏”或者“文勤”,但张之洞认为此两谥矮化了他,他不比李鸿章差,跟李鸿章应该在同一个层次。

但论忠心,慈禧虽然是张之洞的官场恩人,但比起李鸿章之忠,他差远了,所以弄一个“文忠”,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因此盯上了“文襄”。

晚清官场有一种看法,如果慈禧还活着,张之洞想得“文襄”,慈禧恐怕不会给他。

从这一点讲,张之洞是幸运的,因为自慈禧死后,清廷在那帮少不更事的王爷手里,方方面面已经不成体统了。

简单说,国家名器已经沦落为廉价的政治道具了。

《清会典》有定例:“谥嫔妃及王大臣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奏请钧定。”

张之洞死时,清廷内阁都有哪些人呢?

以孙家鼐居首,其次为世绩、那桐、荣庆、鹿传霖。鹿传霖为张之洞至亲,如果由他提议谥张之洞为文襄,世绩、那桐必有意见。

那怎么办呢?

想帮张之洞完成夙愿的那帮人,盯住了孙家鼐。那时候,孙家鼐已去日无多,想到自己的身后之名,自然乐得为张之洞开个先例。

说白了就是孙家鼐把张之洞当成了一个台阶,今日我帮你谥“文襄”,来日我自然就能帮自己谥“文正”。

孙家鼐后来的确谥“文正”,世人对此皆是摇头叹息,孙家鼐作为首辅,毫无功业,《清史稿》本传仅得七百余字,除去陈述履历,谈其为人外,生平事业,三四行就说完了。

说白了,他就是个伴食宰相,结果谥了“文正”,宣统朝名器泛滥可见一斑。

而这正是末世的一大征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