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三藩之后,康熙又怎样平定台湾的?

发布时间:2023-07-12 20:24:14 发布人:hao168

明朝天启四年,趁明朝衰落无力顾南之际,荷兰侵占了台湾。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于台湾的非法侵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保证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而这一年,康熙仅八岁。三十岁的

明朝天启四年,趁明朝衰落无力顾南之际,荷兰侵占了台湾。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于台湾的非法侵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保证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而这一年,康熙仅八岁。

三十岁的时候,康熙平定台湾。康熙平定台湾,除了他的英明决策,还少不了姚启圣和施琅这两个人,缺一都拿不下台湾。

姚启圣的战略布局

三藩叛乱之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曾亲率三万兵马出兵福建,连占厦门、泉州等地,姚启圣因征讨耿精忠、郑经有功,受到康熙的嘉奖,升任福建总督。

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正率军攻进福建沿海,而且一举夺取了漳州城。姚启圣上任后,进剿郑军,攻克海澄、金门、厦门,扭转败局。因此,康熙在平定三藩叛乱后,将平定台湾定为下一战略目标。

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后,向康熙奏请了复台的战略和部署,提出“剿抚并用”的方式,以攻心与武力并用被康熙所采纳。

他一路进取福建,取得郑军五万余人投诚的显著成效。此外,姚启圣还请朝廷重视福建水师事务,奏请康熙委派水师提督到福建。

于是,康熙采纳了姚启圣的奏请,命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调往福建,从湖广调西洋火炮到福建,使得福建水师的力量大为增强。

康熙英明的决策

1681年,郑经因病去世,年仅十二岁的郑克袭位继续统治台。康熙抓住郑经刚死、台政局动荡的有利时机,开始着手复台问题。

1682年,在姚启圣和李光地等人保举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命施琅率军统一台。

施琅的父亲施大宣是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得力干将。17岁时,施琅也投入到明总兵郑芝龙手下当兵。

由于在东南一带屡次剿灭草寇盗贼,战功累累,他先后被提升为千夫长、副将、游击将军。

1646年,郑芝龙降清,施琅也一同归顺。施琅从郑芝龙到郑成功,在降清和拥明之间反复横跳。郑成功以福建的金、厦诸岛为根据地,举起了抗清旗帜,施琅与父亲、弟弟等人一起投奔郑成功。

后来,施琅与郑成功闹翻,矛盾最终激化,郑成功一怒之下将施琅及其家人拘捕,施琅在心腹部下的帮助下逃跑,郑成功派人追捕未果,因此迁怒于他的亲人,施琅的父亲、兄弟和儿子都被郑成功所杀,绝望中的施琅再次投靠清廷。

施琅熟悉水师事务,擅长海战,统一台的思想坚定不移,而且与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降清后,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

为报杀父之仇,施琅屡次上奏请求出征,主张以武力围剿郑氏。此时施琅的儿子施齐与侄子施亥还在台湾,郑经为了离间施琅,故意重用二人。

郑经的离间计起了效果,康熙担心施琅有二心,康熙还是撤了他的提督职位,将他入京师,明升暗降。

清廷与郑氏政权,有战争也有和谈,清廷也做出了很多让步,给郑氏集团封藩,世守台湾,不过条件必须是登岸、不剃发、称臣。

而郑经则要求参照琉球、高丽等国,只是成为清廷的藩属国,但康熙坚决不同意。不过康熙不改的初心,一直努力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从这点来看,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

采纳施琅的建议

郑成功病逝后,随着矛盾不断激化,台湾已由抗清阵地转变为割据的性质。施琅率军攻占澎湖后,利用有利形势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顺利复台。

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曾有人提出迁徙百姓,放弃台湾。施琅上奏力争,指出放弃台湾将严重威胁边疆安全。

康熙采纳了施琅的意见,正式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及澎湖列岛驻军镇守。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更对台湾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康熙再一次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重新得到重用后,为避免总督和水师提督之间互相掣肘,请求康熙放权给他。

同时他还奏请康熙派吴启爵一起出征台湾,这样能在征剿中加强与皇帝的联系。康熙也考虑自己远在北京,对前线情况不熟悉,因此同意吴启爵一起出征台,由施琅全权处理与征台相关的一切军政要务,不受其他地方官牵制。

而且吴启爵是在京侍卫,深得皇帝信任,他能在关键时刻往来于福建和北京之间,呈报前线情况、传达皇帝旨意。这一请求得到了康熙的同意。

1683年,朝廷与台湾郑氏集团谈判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达诚意。

当时福建总督派人赴台谈判,只要郑经归顺,答应郑氏在闽粤沿海“拥兵东归,世守边土”,但郑氏不愿归顺清廷,提出“资以粮饷”等苛刻条件,致使和谈破裂。

施琅率清水兵两万、战船300艘出征台湾,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台的前沿阵地澎湖列岛。

郑军主帅刘国轩在澎湖列岛沿岸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集结主力部队,决心严防死守。经过一天的激战,澎湖列岛被施琅攻克,双方均损失惨重。

澎湖之战后,台门户大开,郑氏已经没有了与清军较量的资本,但清军占领澎湖后并不急于进军台,反而对被俘将士以礼相待,以安民心。郑克见施琅并无杀戮之意,决定率部投降。于是,施琅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登上了台湾岛。

施琅维护社会秩序,下令禁止官兵骚扰百姓。郑克剃发归降后,郑克等人面向清廷谢恩。

施琅入台湾之后,施琅不计家仇,向郑军保证:“断不报仇”,与此同时,朝廷继续与郑氏开展和谈。而且专门去祭了郑成功的庙,因为他深知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心浮动的时刻。

施琅不负康熙厚望,处理好了国与家的关系,没有为难郑成功的后代。

1683年12月,康熙帝接见了郑克,对原台湾官员给予封赏,让他们在朝中为官。同时还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这使郑克羞愧难当,后悔自己与清廷的敌对行为。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平三藩、平台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康熙平台的壮举在中国大统一的历史成为光辉典范,也是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的大业。

写到最后

康熙平台,主要是康熙英明的决策,启用姚启圣和施琅二人,姚启圣就任福建总督后,对于平台问题,他认为单靠他单枪匹马,根本完成不了。因此他向康熙推荐施琅,康熙之所以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实际上也是为了让他一举平台。再说郑氏内部贸易出现问题,粮饷供应不上,这是复台的好时机,但康熙仍然对台官兵宣传投诚政策。只是郑经不想被招降,所以最后康熙才动用军事策略,统一台!康熙“谈”收台湾这一最可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