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注“山河大学”商标,尽显企业急功近利心态新京报快评

发布时间:2023-07-13 21:00:30 发布人:hao168

▲网友手绘的“山河大学”校门。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高考季网友玩梗火了“山河大学”,近日,这个虚拟的“山河大学”又传出被多家公司抢注商标的消息。据成都商报报道,“山河大学”商报申请人,包括上海某科技公司

▲网友手绘的“山河大学”校门。图/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高考季网友玩梗火了“山河大学”,近日,这个虚拟的“山河大学”又传出被多家公司抢注商标的消息。据成都商报报道,“山河大学”商报申请人,包括上海某科技公司、漯河某文具公司,国际分类涉及教育娱乐、办公用品等,当前所有商标状态均为“正等待受理”。

“山河大学”是近期网络热点,一批跟“大学”关系不大的企业第一时间试图将其抢注为商标,属于明显的蹭热点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图利目的。在抢注者眼里,万一抢注成功,凭着“山河大学”的热度顺势推出品牌可谓自带知名度,拓展市场时将节省不少力气;如果自己不用也可以倒手卖给第三方,也能吃些差价。而且,就算最终没能注册成功,也花不了多少钱,抢注者的急功近利心态昭然若揭。

当然,这只是抢注“山河大学”商标者的动机,其最终成功率其实很低。就像现实中没有兼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双方之长的“清北大学”商标一样,囊括“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地域概念的“山河大学”也很难成为商标——除非真要成立这么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又自己申请商标。

按相关律师的解释,“商标名称含有国家、省份或者是大学这样的字词,企业或者个人不能随意申请,并且商标局审核部门不会随意批准”。因为,这样的商标会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

抢注者未必不知晓这一点,但由于商标申请行为本身并不受限制,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提交注册申请,而抢注商标的成本也极低,万一抢注成功收益又极大,所以还是会有很多人心存侥幸,不惜一试。更何况,客观上,抢注行为就能吸引一些公众注意力,看似只赚不赔。

就此次个案而言,由于并不存在一个“山河大学”这样的权利主体,其被抢注商标事件还算中性,只是有浪费社会公共资源之嫌。但实际上,社会上每有热点事件带出某些“新词”,几乎都有一些商家来刻意蹭热度,而其中涉嫌违规违法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因此遭受有关部门处罚者。

比如前两年,借着运动员谷爱凌的热度,就有两家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谷爱凌”和“EILEEN GU”,后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两个申请均被驳回,理由是该标志用作商标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认,不得作为商标使用。随后,为两家企业代理申请注册商标的代理机构某公司,也因违反商标法而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罚款8万元。

之所以被处罚,就是因其注册行为存在“恶意”,可能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类似的事件还有吴亦凡事件中的女当事人姓名“都美竹”及相关词汇“见亦思签”等,电视剧《狂飙》里的黑老大“高启强”、人贩子“梅姨”等,都被多家公司及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

客观说,流量经济时代,抢先机抓流量本身并非原罪,抢注商标的商家无非是想借着热点吃一波流量红利,但不能因此使得蹭热点抢注商标成为一种流行。如果抱持急功近利心态,只顾投机取巧、狭隘竞争甚至无视公序良俗、社会影响,这样的企业注定也没有更大的前途。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一直以“零容忍”的态度持续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知识产权局在商标审查程序中累计打击恶意注册商标48.2万件,其中主动驳回恶意囤积商标6.04万件,集中驳回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恶意抢注商标1628件。

尽管打击效果明显,但同时也耗费了公共部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也因此,还需进一步呼吁、引导广大企业和自然人主动摒弃急功近利心态,自觉抵制商标恶意抢注、盲目蹭热点行为,积极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共谋长远发展。

撰稿 / 海潮(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