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米案,大清灭亡的开始:当“潜规则”亮明时,说明问题很大了

发布时间:2023-03-16 09:59:35 发布人:hao168

原本是一场慈善捐款,却牵扯出清朝第一大“创收”案,造成地方官府为之一空。让极度奢靡的乾隆皇帝感慨“亘古未有之奇事”,这便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丑闻——“甘肃米案”。小人物牵出大问题乾隆四十六年春天,西北一

原本是一场慈善捐款,却牵扯出清朝第一大“创收”案,造成地方官府为之一空。让极度奢靡的乾隆皇帝感慨“亘古未有之奇事”,这便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丑闻——“甘肃米案”。

小人物牵出大问题

乾隆四十六年春天,西北一带的矛盾再次升级,有位叫苏四十三的牧民带领当地民众举义反抗朝廷。

地方出现“反清”活动,在大清朝也并不稀奇。清朝从入关到灭亡,大大小小的地方叛乱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苏四十三举义的规模并不大,但乾隆皇帝很重视,因为这场举义涉及到民族问题。乾隆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叮嘱一定要及时平息此事。

但底下人根本没往心里去,结果让苏四十三“壮大”起来,人数暴增至数万,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兰州逼近。

此事逐级上报到乾隆那里,乾隆皇帝立刻点派重臣章佳阿桂带兵平叛。

乾隆皇帝发出多道旨令督促周边地方支援兰州,但是各个地方都不想耗费人力物力。皇帝不差饥饿兵,朝廷不给经费,还让我们出人出工又出力,说什么也不干。

各路大军拖着慢悠悠的节奏,彻底惹怒了乾隆,为了杀一儆百树立朝廷的权威,乾隆直接把陕甘总督勒尔谨停职处理。

朝廷这招有点损儿,但确实很管用。

眼看皇帝动真格了,甘肃各级大臣吓得颤颤巍巍。大家开始想办法,如何讨好皇帝的欢心。

想来想去,无非就是“钱”的问题。

首先跳出来的是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他主动给朝廷上奏折,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意把自己积攒的四万两养廉银主动上交,用来资助朝廷平叛。

说到这,有必要补充说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

这项大清特有的制度始于1723年。由雍正皇帝从明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提炼而来。朝廷根据不同的官职拨付一笔不菲的数额给各级官吏,相当于高薪养廉。通常是普通工资的十倍百倍,类似王廷赞这种布政使属于5000至9000两的档次。

王廷赞的仕途是从乾隆十二年开始,起步只是官府管理文书的刀笔小吏。直至乾隆四十年,他才开始担任宁夏知府、道台一类相对重要的职务。

而他担任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这种封疆大吏职位,也不过是从乾隆四十二年开始。

清朝中期的白银相对比较值钱,一两白银折合现在150到220块钱,折中的话也得200块钱左右。

王廷赞一次拿出四万两养廉银,相当于800万块钱,真可谓出手阔绰。

奏章递上去后,乾隆皇帝着实被吓了一跳,连连感叹王廷赞真有钱。

乾隆的人品并不好,但他不是昏君。他立刻想到问题的另一面,王廷赞口中所说的养廉银必然有假。因为凭借王廷赞的工龄和职务,他绝不可能攒下这么多的养廉银,除非他不吃不喝。

在乾隆皇帝琢磨再三时,负责平叛的主帅章佳阿桂从前线送来急报,说甘肃遭遇暴雨,受灾极其严重,洪水淹没道路,平叛大军难以继续前行。

这份奏报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与另一位大员前甘肃布政史王亶望的奏报截然相反。在过去七年当中,王亶望给朝廷上奏折说甘肃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希望朝廷恩准他重开“捐监”赈灾,并且得到乾隆皇帝批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捐监”是指地方受灾后,且朝廷没有能力赈灾,那些家庭富裕但不擅长考试的子弟,可以向官府捐赠一定的粮草辎重,以此获得晋升“监生”的机会。而王亶望已经连续七年上报甘肃旱灾,享受着朝廷给的“捐监”自筹的待遇。

三份奏折摆在乾隆皇帝面前,一份是阿桂说甘肃暴雨,一份是王亶望说甘肃大旱颗粒无收,一份是王廷赞的不明财产。

乾隆皇帝在琢磨到底该信谁的,但可以肯定这当中必然有门道儿。

于是,在暗地里派人彻查此事。

结果震惊朝廷

虽说乾隆皇帝聪慧过人,对于三分奏折的事儿能够猜中八九不离十,但调查结果呈上来后,乾隆直接震惊了。因为这次调查发现,背后是一场各级联合的塌方式作案。

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陕甘两地已经彻底废了。

前陕甘总督勒尔谨、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现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以及各地知府,涉及整个甘肃上下多大数百要员。在过去七年中,他们联合起来谎报甘肃灾情,从中骗取朝廷的赈灾物资和各地“捐监”自筹所得。

这帮人实在太大胆,所有的旱灾都是无中生有,全部是用赈灾济民的谎言来搞私人创收。

更叫人气愤的是,这群欺上瞒下的家伙,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给下边各地官府下了指标,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编造受灾情况。

等朝廷赈灾和地方“捐监”物资到位后,他们再把物资倒卖换成真金白银,按照级别大小层层分赃。

此事已经过过去七年,当年的总督勒尔谨、布政使王亶望总共数百人都已经调任其他地方,他们的势力遍布大清各个角落,想要彻底查清难度很大。

有人建议,只查查领头的就算了。但是乾隆不同意,他要求和珅带着刑部、都察院等部门彻查此案。

最终,原陕甘总督勒尔谨三尺白绫了结此生,王亶望和蒋全迪斩首弃市,王廷赞直接处以绞刑,牵涉其中被处死的各级官吏多达四十七位,获罪下狱八十二人,抄家所得二百八十一万两白银。

整个甘肃只有按察使福宁幸免于难,因为在此事没有升级以前,他主动向乾隆请罪并戴罪立功交代团伙内幕。鉴于福宁有“重大立功表现”,乾隆皇帝只是将他革职。

离奇的案中案

比这场轰动大清甚至封建历史的“甘肃米案”更滑稽的是,当时负责调查此事的总负责人是和珅,后期负责抄家的是浙总督陈辉祖。

陈辉祖在抄家时,居然财迷心窍,盯上王亶望的家产,把王亶望家的一部分金银财宝私自运回自己家中,被人告发后也被赐予狱中自尽。

而总负责人和珅更不用多说,这位查获大清第一大案的重臣,在十七年后也因同样的原因被查办,而且比当年的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更贪婪。

再读清朝的历史,不难发现甘肃米案发生后,大清的国运已经到头了,因为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彻底烂到根了。

这种谎报灾情的低劣手段居然能够在七年当中没有被发现,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况?假如没有的话,和珅后来的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连那些负责查办案情的人都想铤而走险从中大捞一笔,当时极其贫穷的甘肃都已塌方成这样,那些富饶的湖广、江浙又会是什么情况?

一点思考

合上历史书,我们闭目复盘整个过程,在清朝统治下的中原人,他们真的有“反清复明”“恢复汉制”的思想觉悟吗?

我看未必。

很多参与起义的中原人,他们只是受不了清朝中后期的腐化,以及不断加重的负担,并没有所谓的满汉之分。只是因为在不断地斗争,慢慢地催生出所谓的民族意识罢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