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拉车人”的悲惨命运:几乎活不过40岁,一生渴望拥有黄包车

发布时间:2023-07-16 09:57:09 发布人:hao168

传闻民国时期的“拉车人”终究躲不过一个悲惨的命运,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活不过40岁。那么这个魔鬼般的“诅咒”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便得从“人力车”的传入开始说起了。大约在1874年,发明于日本的“人力车”经商

传闻民国时期的“拉车人”终究躲不过一个悲惨的命运,那就是他们几乎都活不过40岁。那么这个魔鬼般的“诅咒”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便得从“人力车”的传入开始说起了。大约在1874年,发明于日本的“人力车”经商人之手传入中国。

传入中国以后,“人力车”更名为“黄包车”,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短短几个月内,“黄包车”就成了社会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拉车人”作为一份低门槛的职业,也成为当时最“抢手”的工作之一。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打开。不得不说,在国家权益遭受侵害的同时,我国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而这一番变化,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交通的需求。

到1874年,先前那些效率相对低的交通工具,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了。就这样,“黄包车”作为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很快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随后,“黄包车”更是成为当时社会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在当时那个多方复杂的社会,人力车夫这种“多劳多得”的职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谋生之路”。

同时,“黄包车”的工作门槛并不高,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车夫”这个行列。而这些“车夫”往往没有自己的车,只能向人力车公司进行租借。

租借的费用全由公司自主拟定,一般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虽然车夫的拉车收入与社会上其它正式职工的工资相差不大,但实际上,交完租赁费用后,这些车夫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所以说,这些车夫拼命赚得的“跑活钱”,有很一大部分都要作为租赁费用上交给人力车公司。

但由于“付出”与“所得”的正比关系依旧成立,尽管租车的费用不断抬高,依旧有许多人挤破了头往“车夫”的行业里挤。也正是由于租赁的费用“变幻莫测”,车夫们往往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希望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只要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代表他们在这个行业里熬出头了。不仅无需受人力车公司的“摆布”,而且可以自主安排拉活时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多劳多得”的权益贯彻到底。

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少有车夫能熬到那样的“出头之日”。人力车行业的竞争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多赚些钱,这些车夫往往没日没夜地奔波在各大街小巷。

也正是这样,很多车夫积劳成疾,几乎活不过四十岁。与此同时,车夫一职虽然在当时十分普及,但是社会地位依旧“低人一等”。

在“拉活”时,受到冷嘲热讽也是常有的事。在民国时期,“黄包车”风靡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逐渐成为了落后的产物。

而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人力车夫,也很少有逃过悲惨的命运。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