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不喜欢张廷玉?因为他不认可自己的老爸

发布时间:2023-03-16 11:53:13 发布人:hao168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所以特别盖了个大殿,用来死后继续享乐。比如西游记里唐

“太庙”简单理解就是供奉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古代人认为,人死后,身灭灵魂在,生前能荣华富贵诚然可贵,死后要是可以继续享福那就更美妙了,特别是帝王家。

所以特别盖了个大殿,用来死后继续享乐。

比如西游记里唐生师徒取经到了车迟国“三清观斗法”那集,虎力、鹿力、羊力三怪,供奉给孙悟空三师兄弟变的三清的水果贡品,他们是认为供奉了,太上老君在天上是吃得到的,没想到给孙猴子仨师兄弟给享用了!

所以帝王家平常供奉给祖先的贡品,一定比三清道观里的水果贡品奢华得多!按这个逻辑,能配享太庙,和历代帝王享受同等死后待遇,那实在是想想都能笑着活过来。

而且能配享太庙,这份荣耀,可是后代子孙的无上福荫。

终清一代,逝后能赐配享“太庙”的文臣,只有张廷玉,能配享“太庙”的汉臣,也只有他张廷玉。

凭借这两点,张廷玉成为清朝后面所有汉族文臣的偶像,后世半圣曾国藩就非常崇拜他。

看起来张廷玉的人生挺完美,但其实在其晚年,特别是乾隆十五年到他死前的四五年时间里,垂垂老矣的他没少受乾隆这个正值壮年的皇帝的挤兑打压。

按理来说不应该呀!

张廷玉可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帝的小棉袄,特别贴心。堪称康熙肚子里的蛔虫!

想当年康熙朝时,皇子、朝臣们都拉帮结派,夺嫡、党争,互相倾轧,好不热闹,把老康熙折腾得那叫一个心力交瘁。

只有张老实恪守君子不党的处世哲学,不站队,站队只站皇帝。他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地埋头苦干。虽然上书房里他的排名最后,存在感最低,但他从来不消极怠工、偷懒摸鱼,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不比佟国维那个老狐狸骄傲嘚瑟,更不比马奇那么老油条滑头。

让老领导康熙很是看在眼里。

有一次,在一个风和日丽或许乌云密布的早晨,老康熙召集诸阿哥和大臣们开会,讨论新太子人选。张蛔虫准确无误地押中了老板的心思,推举了没什么人待见的废太子胤礽,成功地走进了老板的心中。

老康熙驾崩前贴心地跟他透露了传位四子胤禛的决定,并任命他为顾命大臣!

自古以来,能做顾命大臣是为官者的无上光荣,但同时也是如履薄冰。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代皇帝侍候得好,不见得这一代也是。何况雍正的脾气秉性跟康熙天差地别。

康熙一代雄主,宽宏大度;雍正内敛严酷,睚眦必报!能在四爷眼皮底下晃悠,不惹他嫌的人,那得活儿办得非出类拔萃不可。

人尖儿张廷玉后来能绊倒老狐狸佟国维,挤兑掉老油条马奇,那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雍正继位后,又相应的需要继承康熙的政治遗产,将他老爸生前没有整顿完成的腐败吏治继续加以整顿,更为重要的要整治财政,增加国家的收入。这些都是康熙生前没时间和精力完成的夙愿。

在康熙这笔“政治遗产”中,张廷玉作为承前启后的、极其重要作用的一份子,一起被雍正所继承!

张廷玉继而又成为雍正的大马褂,御寒!

虽然雍正为人比较刻薄,但对喜欢的大臣还是很呵护的。只要你不像后来年羹尧那样嚣张跋扈,被权力迷失得找不着北,屡屡挑战他的龙鳞!

雍正是一个较真的人,他爸爸将家业传给他,就是不想大清江山接下来彻底崩坏。康熙深知自己在位六十余年,干的事情比一千多年前汉武帝的还多,用《雍正王朝》里小乾隆的拍龙屁话说就是:擒鳌拜,平三番,收台湾,战沙俄,平定准葛尔叛乱。总结来说就是文治武功赫赫,彪炳千古。

但这么能折腾,花钱如流水,到了康熙朝晚年,国库空虚,而贵族地主阶级又发展得异常庞大,占据了国家的大量土地、大量财富,大大挤压老百姓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

并且贵族阶级好多都不用纳税,或者说纳的税很少。大清王朝这部庞大的机器在运转,一切开支都来自于老百姓耕的那“一亩三分地”,有些老百姓连属于自己的田地都没有,只能去地主贵族家做佣工,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只能勉强裹腹,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哦不,压根就娶不起老婆,孩子都没有的大有人在!

阶层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关键时刻。

这就是雍正接手康熙大帝交给他的千斤重担。

大清犹如北宋中期,不变法无以救国家。爱新觉罗.胤禛誓要做王安石!

不像王安石,手下要么是吕惠卿这种小人,不然就是邓绍这种废材;当时像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这些大名鼎鼎的大才都反对他!

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年羹尧人称雍正四大金刚!

四大分两拨,一拨树在外,一拨插在内。树在外的是李卫、田文镜、年羹尧,他们负责各治一方,贯彻落实雍正的新政,是执行方、是“外臣”;插在内的是张廷玉,他负责跟着雍正商讨研究制定新政的方略,是策划方,是“内臣”。

能成为四大里唯一在朝者,一是作为顾命大臣,资历绝对够老;二也真是雍正绝对够器重。

当时雍正的改革政策主要分为好几条,其中以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三条经济改革措施最为重要。

一、摊丁入亩,斩断地主特权

在雍正王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是按人头收税的,你家人口多就多收,人口少就少收!

表面看很合理,前提条件要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良田肥沃,随便你农民开垦!可是大清入主中原已经逾七十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弊端:土地兼并,已经日趋白热化,这样仔细想想又特别不公平!

前面说了,贵族地主阶级占据了大量的良田。身为平民的大多数,虽然人口多,但大多贫苦,一亩三分地都没。古代除了耕田这个工种,又没什么工厂可以进,自己一家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交税?

虽然康熙后期好大喜功,死要面子,还颁布永不加赋的“皇恩浩荡”政策,为康熙盛世粉饰加瓦。

但是就算不加赋税,土地给大地主兼并去了,咱老百姓也没多余的钱粮呀!

而拥有许多良田的贵族地主,一家子顶多就那几个人,其他那些下人仆人雇工都是属于外人,又不是他家里人,所以不用他家交税。

哦!你占着一堆良田,低价雇佣贫农耕种,收一堆粮食,就交你家几口人的税赋?人农民家里好几口人,拼死拼活干活,肚子都填不饱,除了给你地主家交租,还要给朝廷交税?

地主咋就那么爽歪歪呢!

然后新政来了,现在不按你家人口数收税,按你占有多少地收。

地主:我靠,芭比Q了!

农民:终于敢生娃了!

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斩断士族特权

如果只有摊丁入亩这一项改革措施,而你又刚好是贵族,再往低点说,你是士族阶级,大大小小是个官,或者你有功名在身,那你和你的直系家属还是都不用交税。

无论朝廷是按人口收税,还是摊丁入亩按你家拥有田地数收税,都跟你没关系,士族阶级就是特权阶级。

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一政策针对的就是士族。既然地主家地多,那就按地多来撸羊毛,所以有了摊丁入亩;同样,竟然士族群体发展得异常庞大,那就废除士族不用纳税的特权,现在也要求你纳一定比例的税赋,当然比例会比地主和农民少一点。

此政策一出,当官的和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怨声载道,才不管比例多少,就是心理不平衡。

如果说前面两条政策针对的对象是特定身份的特权阶级,比如地主和士族,那么最后“火耗归公”这条针对的是除了身份以外的,外加在渠道上堵死你的灰色收入!

因为如果不在渠道上堵死你的额外灰色收入,你是特权阶级,现在被朝廷薅了羊毛,你一定非常不爽,为了弥补你失去的,必定在其他地方加倍薅回来,比如在老百姓身上薅。

清朝白银是硬通货,作为货币使用。但由于白银的成色各异,一般不纯,所以各地方官收缴税赋后,需要把白银融化淬炼成足额的白银。因此要按朝廷摊派的任务,额外加收一定比例的税赋。比方说朝廷给你的任务是一户收一两,那你可以根据当地银两的成色,加收到一两二,或者更多。淬炼成足额的白银后,发现一两一就淬炼足额了,那么多收的就可以落入你的腰包!

历朝历代,当官老老实实领工资,发不了财。特别像清朝,学的是前朝大明的低薪养活政策。

“为官低薪”那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制定的。老朱穷苦出身,拥有最朴素的人生观:不饿死,有饭吃就好了!

想当年蒙元,除了他们蒙古人,其他人种都只能算是生物。现在我大明盛世,汉人扬眉吐气,给我朱家打工是无上光荣,还能不饿死,天大的皇恩浩荡呀!再说了,当官是为我朱家服务的,要是工资太高,容易产生骄奢淫逸。跟老百姓一样,勤奋干活,有碗白米饭吃很好了!

满清觉得明太祖这种朴素的人生观很值得学习,并且满人不多,基层官员大多数是你们汉人,前几百年你们都习惯了,就把政策拿来用了。

结果是清朝当官的特别穷。

如果是老百姓,穷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别无他法。可是你要是手握大小权力的官,有无限的可能可以让你不穷,各种诱惑,人穷胆子大,你定力不够的话,很难不贪。

火耗归公政策规定了不管你怎么收,收多少,交足朝廷的,多出来的也要上交。但当官的工资低,雍正还是知道的,所以很暖心的决定,多出的银两朝廷不要了,拿来设立个“基金”,拿来额外补贴给各地官员,也就是“养廉银制度”!

中心思想很明确:钱都得入公家账,由公家再分配,不能允许各地官员有自己的小账本,小算盘,小金库。防止贪官贪得无厌,横征暴敛!

此措施虽然还是有一定缺陷漏洞,很难堵住天下熙熙攘攘的贪官继续贪,但聊胜于无。

从以上雍正改革的三板斧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朝廷因为实在是穷,只能薅权贵的羊毛,做的都是得罪权贵的事。

而身为雍正四大金刚之首的张廷玉,自己本身就是权贵。但没法,要么你站在八爷党那边,跟着他们给雍正不断下绊子;要么站在雍正这边,把大部分权贵薅一遍,成为雍正百年后太庙里的贴己人(神)。

显然张廷玉义无反顾选择了雍正。张廷玉颇谙法家之道,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要想上位,宁得罪天下权贵,也要深抱最高统治者的大腿。无论是老康熙,还是四爷雍正,张廷玉都坚决站队皇帝,如果老八或者老十四当皇帝,他也会站队他们,这点跟唐朝战神李靖思路一样。

可从历史走势来看,但凡深抱帝王大腿,做些得罪大部分权贵的事,动了即得利益者蛋糕的,都会被秋后算账。比如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但政绩斐然,是所谓“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无他,清朝甚至逃不过“胡运不过百年”的预言。因为康熙朝晚期,社会各种矛盾加大,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清朝会重蹈元朝覆辙,撑不过百年。(元朝国祚98年)

康熙和雍正这对父子的性格秉性、治国方略各异,而张廷玉仍能被两代帝王委以重任,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里的汉臣,也属实难得!可见其真有才能!

也许是张廷玉老了,亦或者是乾隆正年轻,一个有些“昏聩”,一个正当“气盛”,碰撞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火花”出来!

晚年的张廷玉经常以年老体衰为由,请求乾隆恩准他告老还乡。古语云: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一个“卖”字道尽为臣如奴之心酸。在乾隆看来,张廷玉只要有一口气就要继续为他服务:哦,你给我爷爷打工任劳任怨,给我爸爸打工鞠躬尽瘁,轮到给我打工,每天总想着辞职不干?是我对你不够好呢,还是对你不够好呢?你这老小子耍什么三朝老臣的脾气?信不信朕给你小鞋穿?

自从乾隆觉得老张头倚老卖老,每天不是拉帮结派跟同样拉帮结派的鄂尔泰勾心斗角(满汉两大派系,此时张廷玉位列宰辅二十余年,俨然已成为汉臣之首,依附他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已经不是康熙朝那个不结党的孤臣了),就是明里暗里提示他,别忘记先帝许诺他百年后配享太庙的事儿。

乾隆好气!

皇帝既然生气了,权贵们一看机会来了,反攻倒算的时机已经成熟,赶紧弄那个雍正新政的急先锋呀哇啊嘞!就立马开会,会议决定跟皇帝上奏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他将来配享太庙的殊荣!(够狠!)

乾隆本来想着,他老爸给他留下的摊子委实不错,钱那是够他挥霍个几十年的,挺开心的!没成想上台后发现钱是不缺,可是上朝时,金銮殿下那群臣子奴才怎么都苦瓜着脸?

原来我爸终其一生,振兴了大清这偌大的家业,只高兴了百姓,增强了国力,而委屈了广大权贵呀?不行不行,百姓是国之根本,权贵们也是根本,我还指望后世像夸我爷爷一样夸我呢?要是按我爸爸这套路,将来史书还不骂臭我?(史书其实是有条件读书识字的士绅权贵们书写的)

本着老子赚钱儿子花,老子挨骂儿子夸的封建帝王鸡贼思想,乾隆决定来个施政九十度转弯,缓和一下雍正朝以来严酷的政策气氛!首先一点就是让权贵们一腔怒火有气可撒。那么气往哪撒呢?谁来当下那个出气筒呢?

咦,有了!

大家不是上奏要搞老张头么?

正好朕也讨厌他,谁叫他只念叨我爸的好,不感恩我呢?

牌一张张打出去:削爵位、罢配享、收恩赐!加上把雍正的三大举措或掐头去尾,或干脆废除!慢慢的,权贵们不苦瓜脸了,喜笑颜开了!

大家都夸我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康乾盛世。(果然没我爸啥事呀!)

当然最后,乾隆为了体现他还是很有孝道,并且胸襟宽广,还是在老张头翘辫子后,重新恩准他配享太庙,陪伴他老爸雍正左右。

就是可怜了老张头!打了一辈子工,服务了三任老板,最后郁郁而终!

(完)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