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文自然”新书分享会举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热门科学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知名自然博物作家欧阳婷一同就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7月14日,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文自然”新书分享会举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热门科学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知名自然博物作家欧阳婷一同就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最新力作《十三种闻树的方式》,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心向原野》,波兰文学至高奖尼刻奖获奖作品《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三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出版的自然博物类书籍展开分享,畅谈各自与自然如何结缘、自然如何疗愈心灵、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等话题。
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文自然”新书分享会现场,从左起依次为:尹传红、“水哥”王昱珩、欧阳婷、张劲硕(主办方供图)。
自然一定是各有其美,
不会只有一种答案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带给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在“人文自然”系列的三本新书中,有许多有趣的自然观察经历。
在《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中,作者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嗅闻一颗欧洲七叶树的种子,“如同堆肥的刺鼻气味”瞬间勾起了他儿时回忆,他想起小时候在姨妈家附近那棵巨大的欧洲七叶树下玩耍,将七叶树的种子当作“宝藏”,塞满口袋,然后放到玩具火车的储煤车厢中去。这也是哈斯凯尔和自然的早期“亲密接触”。
哈斯凯尔通过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气味分子”提醒我们,人类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与树木的奇迹交织在一起的:一颗欧洲七叶树的种子,能瞬间勾起一个中年人的儿时回忆。一杯金汤力酒里,凝结着殖民历史,每个气泡里都映射出两百多年前南美洲森林里“树皮工人”的血泪。而树木燃烧的气味,从我们祖先钻木取火时,就深深刻入我们文明的基因。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著,陈伟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在场嘉宾与自然的结缘故事中,气味也是重要一环。“水哥”王昱珩从《十三种闻树的方式》的阅读体会说起,向观众分享了自己对气味的“敏感”,他闻到桂花的味道,会想起南方的藕做成的桂花糕,而闻到槐花的味道,他会想起北京槐花,进而唤起北京的记忆。而蜂蜜采不同的蜜,身上就会带有不同的气味。
王昱珩提到,在新加坡的一个博物馆中有一个装置,用来唤醒对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记忆。其中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一棵树,旁边有一个罩子,可以闻到香樟的味道,海风的味道,“有时候气味也会带给你很多很多东西……自然一定是各有其美,美美与共,它由各种不同的记忆元素和感动的瞬间组成,不会只有一种答案。”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也给欧阳婷关于嗅觉的启发,包括如何运用嗅觉。她在早年观察植物时,很少使用嗅觉。出于以身作则的责任感,欧阳婷尽量避免近距离地接近或触摸植物,但这也使她在除视觉外的感官方面少了很多感受。欧阳婷认为,可以借助哈斯凯尔的书写角度,在外面观察植物的时候,也可以闻一闻、摸一摸,从香味,树皮、树叶甚至种子上的毛的触感,带来不同的感受。
期望和写出“人文自然”系列的
博物学家一样
“我们对自然的亲近,光靠刷有关动植物的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你刷出来的永远是视觉的感受。”张劲硕也强调了各种感官“与自然结缘”的重要性。在张劲硕看来,对自然的感受,应该是五官的、全方位的,到自然中去,可以闻到动植物的气味,感受到流动的空气“拍打”到身上的“爱抚的感觉”,再加上触觉、嗅觉甚至是尝尝野果、野草的味觉,带给人的精神抚慰感受是短视频永远达不到的。
阅读是张劲硕与自然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他还在上小学时,一本叫做《SOS!水怪》的动物小说风靡北京小学校园,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张劲硕开始大量阅读与动物有关的各类书籍,如国际著名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在召唤》。这些书籍也引领他去野外、去自然保护区,或者去城市当中的动物园、自然博物馆。
在《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中,作者乌宾斯基在书中写自己从小就痴迷鸟类,张劲硕也是如此。张劲硕儿时家住天坛公园旁边,家门口总能看到很多黄鹂鸟。“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日常生活。乌宾斯基曾经一心想学生物,但真正读到生物这门学科后,他发现大量的内容都是讲细胞、讲分子、讲基因、讲遗传,好像跟自己想学的东西又相去甚远,反过头来,乌宾斯基觉得还是应该保持爱好,自己去观鸟,将其作为最大的兴趣。“自然文学可能是,当我们读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会产生更多共鸣,因为跟你的经历很相似,跟你对自然的认识,跟你的一些感受非常相通。”张劲硕如是说。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波]斯坦尼斯瓦夫·乌宾斯基 著,毛蕊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欧阳婷与自然的结缘,一方面是小时候生活的影响,她那时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干旱荒漠地带,对自然、对绿色有一种天然的珍爱。到北京生活工作之后,她开始在城市中欣赏一棵树、一丛低矮的灌木在春天开花,后来又对观鸟产生浓厚兴趣,以全新的生态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这也激起了她的写作兴趣,期望和写出“人文自然”系列的博物学家一样,通过文字,将观察自然的种种体验分享给广大读者。
在自然里“充了电,也吸足了氧”
在活动现场,王昱珩在分享自己观察自然的经历时,直言《心向原野》这本书对我们当下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抑郁情绪在人群中十分常见,而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的强大心灵修复力量。
《心向原野》的作者,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事业迎来巅峰时,突然遭到严重抑郁症的侵袭。他决定离开城市生活,搬到英国东安格利亚的乡村,住进橡木小屋,与动物为伴,在观察与探寻中开始了新的人生。广袤而灵动的原野唤醒了作家的内心,世界重新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
张劲硕同样认同《心向原野》“自然疗愈人心”的方式。张劲硕第一次去非洲,从内罗毕飞往马赛马拉,一路上他被广袤无垠、天地相接的草原震撼,“当时真的感觉心脏跳到天边了”,而这种开阔心灵的感觉,在都市中是感受不到的。人们被圈在高楼拥挤的商业中心,办公室也是一个一个隔断,成为“狭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动物”,无法言笑,极易导致抑郁情绪滋生。张劲硕发现,在他所工作的中科院动物所中,“有跑野外的,有长期跑青藏高原、跑新疆科考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天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大自然里“抓动物”,整个心情很开放,相比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基因、分子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都特别健康”。
《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英]理查德·梅比 著,张翎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版。
欧阳婷也有类似的经历,每当焦虑来临时,她会选择在外面走一天,看小鸟停在面前,看到夏日的火烧云,寻找自己的“神迹”时刻。这样让她感到在自然里“充了电,也吸足了氧”,足以抵抗下一周繁忙的工作。
尹传红提及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在1984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一位建筑师分析了一间医院的两个病房,一间面向绿植,一间面向高墙。每天与植物相伴的病人治愈率特别快,索要止痛片的次数也很少。而另一组在监狱里的类似测试,也证明绿树对安抚犯人情绪有很大帮助。
在《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中,哈斯凯尔也将树木比作“安神的绿手”。书中提到,美洲椴和其他一些树木散发出的香味结合在一起,会“让整个社区沉浸在幸福之中”。人们在呼吸这些芬芳气息时感受到喜悦,不仅仅因为我们从典型的城市气味的单调和不快中解脱了出来,而且还有科学依据做支撑。正如书中所说,这些树木的分子进入我们的细胞和血液,让我们从内心开始平静。“长久以来,药剂师一直使用由美洲椴和同属的欧洲椴的花或叶制成的酊剂和茶来安神宁气。生物化学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种树的分子有止痛作用,可以舒缓我们的痛觉神经。正如汽油废气会从肺部流入血液和细胞一样,这些树木的香气也会如此。”
记者/何安安
编辑/王铭博
校对/赵琳
卤牛肉的做法家庭的做法,说到这个卤牛肉我想大家应该都很喜欢吃吧!但是有些网友觉得这...
同房后用纸擦有淡红色血(男女问题原因不同)。同房对于每一对夫妻情侣来说这是一件很正常...
小编为大家分享《ChatGPT》Signup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
熊猫血是什么血型?对于熊猫血想必大家都听过,那么大家对于熊猫血的了解有多少呢?熊猫...
《三国群英传M》弩兵兵符是游戏中的一个特殊的兵符,强度还是很高的,相信有很多玩家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