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是最勤政的,为何却丢了江山?

发布时间:2023-03-16 13:53:07 发布人:hao168

唐朝时,各国来朝,国力绝对可以媲美现在的米国。但是说起皇帝早朝,我们又会想到唐玄宗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清朝皇帝不存在这个现象,他们是公认的个个勤政。但是奇怪的是,各国来犯,受尽了屈辱

唐朝时,各国来朝,国力绝对可以媲美现在的米国。但是说起皇帝早朝,我们又会想到唐玄宗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清朝皇帝不存在这个现象,他们是公认的个个勤政。但是奇怪的是,各国来犯,受尽了屈辱。

为什么会有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我们先看看历朝皇帝的早朝频率是怎样的。

1 唐朝

《唐六典》记载:“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参加早朝。

唐初,由于统一战争和国家体制创建,每日朝参。随着时局的稳定,639年房玄龄奏请三日一朝。到649年,长孙无忌等奏请“视朝坐日”。651年改为“五日一朝”。

武则天时,敕“每十日一朝”。中宗即位之后,制令“每隔日不坐”。

玄宗即位后,并没有建立和完善常朝制度。晚年更是荒政。

唐哀帝时,诏“每月只许一、五、九日开延英。”

显然,终唐一代,“每日常朝”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2明朝

明朝,因为朱元璋比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朝会。

每日天未亮,百官进入宫门,在殿前广场整队。皇帝驾到后,鸣鞭,百官在赞礼官的口令下向皇帝叩头。

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

然后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进入大殿议事。

每天如此,极少例外。即使下雨下雪也还是要坚持不辍,仅仅是由于皇恩浩荡,准许官员可以在朝服上加披雨衣;1477年又下诏规定各官的张伞随从可以一并入宫。

这种繁重的、日复一日的仪式,不仅百官深以为苦,就是皇帝也无法规避,因为没有他的出现,这一仪式就不能存在。

1498年,当时在位的弘治皇帝简直是用央告的口气,要求大学士同意免朝一日,因为当夜宫中失火,弘治皇帝彻夜未眠,神思恍惚。

经过大学士们的商议,同意了辍朝一日。除此而外,皇帝的近亲或大臣去世,也得照例辍朝一日至三日以志哀悼。

然而这种性质的辍朝,得以休息的仅是皇帝一人,百官仍须亲赴午门,对着大殿行礼如仪。

明武宗打破了这个惯例,常常离开北京几个月,自然更不会上朝。他喜欢微服私访,去钓鱼后卖给大臣。类似出格的事做得太多。

嘉靖皇帝在位45年,早期勤政,后期不上朝。

万历皇帝在位61年,早期20年勤政,后期30年不上朝,但他会处理政务。

天启皇帝在位8年,喜欢做木工,朝政交给魏忠贤。更可笑的是由于万历皇帝不待见他,连早期教育都没做好,大字不识几个,所以奏章都看不明白,魏忠贤糊弄起来就更大胆了。

崇祯皇帝,很勤政,但是太晚了,无力回天。

所以明朝以1505年为界,前137年,早朝如常,后139年早朝不正常。

3 清朝

清朝官员上朝,仅限三品以上。

朝会的日常政务主要体现在御门听政和接见军机。见下表一[1]:

康熙早年,御门听政是每日进行,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有多名大臣屡次奏请,减少御门听政的次数,康熙始终未松口。至雍正、乾隆以后,听政次数则慢慢递减,见表二[1] :

接见军机主要是围绕奏折的朝会,几乎每天进行。最自律的当属乾隆,每日早起,读书、朝会,作息规律,几十年如一日,不仅身体好,国家也是相对较为强盛。

清朝皇帝多勤政,几乎都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除了咸丰、同治略微荒唐。

清代史学家赵翼,年轻时曾担任过一段军机章京,每天凌晨都要入宫参加早朝,对这种情况深有体会。

他在著作《檐曝杂记》描绘了皇帝早朝和皇子早起读书的情景:“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慨叹说“本朝家法之严,迥绝千古”,“吾辈穷措大,专以恃读诗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

4 结语

中国每七百年有一次大兴盛,汉朝是一次,接着唐朝,接着明朝。我们单从皇帝早朝来看,唐朝最松散,明朝相对勤恳,但是奈何奇葩皇帝太多,清朝皇帝是公认的最勤奋。

换任何一个清朝皇帝跟普通人比,其自律程度都要甩开绝大多数人。所以态度没有错。那么为何清朝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真正的丧权辱国。

我们单单明清来对比吧:

关于立储:明朝皇帝立储君不自由,万历三十年不上朝就是因为立储意见和大臣不一致,但是最后也没有争赢。

弘治皇帝多么杰出的代表,平时的爱好就是斗蛐蛐,就这也能被文人揪住批判好久。皇帝没办法,文人还以此为荣。

弘治皇帝斗蛐蛐

所以为什么明朝皇帝多荒唐,国家却发展得极其强大,兼听则明是原因之一。

清朝康熙立储可以废了立,立了又废,几乎全凭自己意见。发展到后期,皇帝为了避免争储惨案,都秘而不宣,自己一个人考察完了,写成旨意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集权达到巅峰。

立储这种国家大事,决定权在皇帝个人手中,还没人觉得这个制度有问题。

连皇帝早读内容也多是《实录》《圣训》,把祖先的那套经验搬出来效仿,可以看出清朝制度因循守旧。

关于婚姻:皇帝很少娶汉人女子为妃,娶了也升不到皇后,最著名的是近亲联姻,硬是把自己的基因给进化得越来越差,生不出儿子,又如何给王朝续命呢?

关于理政:皇帝囿于一隅,更离谱的是政策上闭关锁国,闭上眼睛不看外面的世界,让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慢慢落后。

对外闭关,看不清世界的发展;对内皇权集中,错误的政策不容易纠偏;婚姻上过于重视满蒙联姻,子孙后代缺少新鲜血液;心理位置上,除了游玩,皇帝轻易不出紫金城。

这都是画地为牢,给自己设限。

唐朝皇帝未执行每日一朝,照样是四方朝贺。

明朝皇帝即便到了万历朝,也还是打了几场硬核战役,军事实力世界领先,甚至于最终灭亡也是因为内部腐败,且出现叛贼才导致功亏一篑。

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乾隆,国策在大方向上走偏后,皇帝再勤政自律,作用就太有限了,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不过是感动自己的低质量勤奋罢了。

因此只有抓住大事,才更容易在不同量级的国家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在相同量级竞争中无法分辨优劣时,细节才会起作用。

不仅国家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历朝的兴衰,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道理:在努力之前,先抬头看清前方的路。

注【1】:文献引自李文杰,《清代的“早朝”-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1。

创作不易,如果您喜欢,请多多点赞和转发,我会备受鼓舞!

如果想收看更多历史逸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蔓蔓阅史”。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