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捐一个实缺的县丞要10000两银子,一任3年能挣回多少?

发布时间:2023-07-21 10:00:57 发布人:hao168

咸丰年间,有个福建的彭员外拿出10000两银子,捐了个候补县丞,可是,等了5、6年还没上任,他一气之下威胁总督,要么给24000两银子赔偿,要么给官,否则就去“京控”,吓得福建总督乖乖赔钱。一开始,福

咸丰年间,有个福建的彭员外拿出10000两银子,捐了个候补县丞,可是,等了5、6年还没上任,他一气之下威胁总督,要么给24000两银子赔偿,要么给官,否则就去“京控”,吓得福建总督乖乖赔钱。

一开始,福建总督听说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要他赔钱,心中自是怒火冲天:此人竟敢以民告官,胆大包天了!把他拿下狱!

但是,一旁熟悉内情的幕僚却连忙阻拦,道:“制台大人,彭员外的父亲是前任江浙提督,这事若是闹到京城去,只怕有损大人的清名啊!”

总督命人查清彭员外实捐的是什么缺,却是福州两大县之一的侯官县县丞,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是个肥缺啊,当初谁收的钱?

幕僚在一旁低着头,悄声说了句:“是三夫人!”

“已经过了5、6年,为何不授此人官职?”

“因为是肥缺,三夫人又把这个位置给了别人。”

“能不能用些手段,让那人不再来闹?”

“只怕不能,制台大人,彭员外早年曾花钱捐过‘员外郎’,可以越过大人向御史告状。而且,那位彭员外也和卑职交涉了好几次,若不赔钱或给官,就去京控。”

总督本以为只消威逼利诱一番,把那个彭员外打发了事,没想到对方竟然有门路,而且还知道“京控”,顿时慌了腿脚,一连迭声地说:“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只是一个捐了虚衔的商人,堂堂的福建总督为何如此害怕呢?

原来,福建总督怕的不是彭员外,而是怕了那个“京控”。

自康熙开始,为了防止朝廷命官欺上瞒下,清朝的大臣们和皇帝就制定了一项制度:凡有冤屈且无处申诉者,可通过朝廷命官担保,告御状,且当事的官吏必须回避。一旦查实,当事的官吏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清朝曾有两个最著名的例子,一个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一个是“永镇总兵状告左宗棠滥用公权”案。

在查实了“小白菜”是被冤屈的之后,当地官吏从巡抚到县令,无不被牵连入内,被罢官者超过百余人。处理之严,牵连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而更严重的是“左宗棠一案”,永镇总兵樊燮因为在私情上得罪了左宗棠,被其免官。樊燮便在湖广总督的担保下,把状子递到皇帝那里,害得左公差点掉了脑袋。

这就是清朝时期的“京控”,一旦被查实,当事的官吏轻则被罢官,重则死罪。

所以,清朝的官员最怕的就是“京控”!

在听说彭员外有渠道找到担保人后,福建总督就已经慌了手脚,可是,身为总督的他何曾从腰包里掏钱给下面的人?

心疼银子的他便让幕僚喊来彭员外,希望当面劝说一番,把赔偿额降低一些。

总督开始还是要摆起官架子的:“员外郎,都照你这样候补得不耐烦,便要还银注销,哪里还成个体统!”

彭员外不甘示弱:“制台大人,买缺候补是朝廷的法度;我是5年前花了10000银子捐的,轮了好几回了,却被别人用4000两顶替走了,请问这是何体统?”

幕僚在一旁缓缓点头,总督心知真有此事,暗骂三夫人见钱眼开、竟然一货卖三家。

不过,在嘴上,总督却不能露怯,故意露出凶煞的模样,厉声喝道:

“彭员外,诬陷朝廷命官可是大罪,若你拿不出证据,小心本制台拿你治罪!”

谁知彭员外一点也不怕他,让总督给他两个亲兵去捉拿从中经营买卖的人,那里有证据。

眼看这位彭员外如此笃实,总督知道人家确实掌握了证据,想抵赖是不可能了,便放下身段,让幕僚出场。侯官县的县丞肯定给不了了,那就算一算应该赔多少钱吧。

按照总督的授意,幕僚一开始只愿意赔偿本钱10000两。

彭员外却嗤笑一声,道:“制台大人,请恕小民狂妄,区区一万两银子还不放在小民眼里。若是贵属坚持只赔一万两,那咱们只有京城见了!”

幕僚瞥见总督点点头,连忙劝阻,道:“员外郎,有话好好说嘛。这做生意的还要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呢,概莫例外,概莫例外。”

见好就收的彭员外也不愿太为己甚,便当堂和幕僚算了一笔账。

最后,几人按照这个“县丞”缺一年有多少好处来计算。3年一任,每年落得8000两,合计24000两银子,加上本钱10000两,共计34000两。

总督心疼,忍不住插嘴让他少要点,彭员外也很大方,免了本钱,只要24000两。

尽管肉疼,总督还是命幕僚从账房取钱,把这笔银子补偿给了彭员外。至此,彭员外也见好就收,承诺不再去“京控”了。

这是清代小说家吴趼人记录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真实故事。

“捐纳”制度是封建王朝独有的特色,由来已久,但只有清朝可以捐实缺。

从康熙平定三藩开始,为了筹集银两打仗,康熙便下令天下商贾可以拿银两来捐官,以填补朝廷的漏洞。咸丰时期,则因为太平军闹得太凶,占了江南富庶之地,再次敞开了捐官的口子。

这种制度给富人打开了挤入缙绅阶层的方便之门,降低了官吏队伍的素质,拉大了贫富、官民差距,滋生腐败,祸乱人心,实非明君所为。

据此,请问,你认为在清朝流传广久的“三年清知县,十年雪花银”还是讹传吗?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