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直隶总督大字不识一个,雍正为何让其担此封疆重任?

发布时间:2023-07-25 09:15:09 发布人:hao168

兆熊一字不识,但操守尚优,心术亦正,蔼然有忠爱之诚说到直隶总督,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这一官职并不陌生。在清朝,直隶作为护卫京师的京畿重地,总督任重而道远。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直隶总督一职于1724年(雍

兆熊一字不识,但操守尚优,心术亦正,蔼然有忠爱之诚

说到直隶总督,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这一官职并不陌生。在清朝,直隶作为护卫京师的京畿重地,总督任重而道远。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直隶总督一职于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由刚继位不久的雍正皇帝所开创设立并且定为常例官职。自此到清朝灭亡,共产生了74位直隶总督。当然,能够担任此职的都是历代皇帝极度信任之人。比如在雍正、乾隆两代帝王时期先后三次担任此职的李卫,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重臣。

以“一字不识”著称的直隶总督

当然,70多人当中,也有个别极具特色之人,通过雍正的格外垂青才坐上封疆大吏的位子。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位,便在此列之中。此人名叫宜兆熊,是74位直隶总督之中唯一的一位一字不识的直隶总督。这就令人很是奇怪,一向精明干练的雍正皇帝为何将如此重任交给一个一字不识之人?难道当时朝中没有可以胜任此职之人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雍正用人,不论其出身、家世背景和资历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干那都可委以重任。在当时,能胜任此任的大有人在,李卫、田文镜等,都是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雍正为何放着这些人不用,反而用一个知名度并不怎么高的宜兆熊呢?这一切都要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讲起。

三位前任的功过是非

直隶总督的前身是直隶巡抚,首任直隶总督李维钧就是从直隶巡抚任上变为总督的。李维钧此人,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专门讲过,他是个有真才实干的大臣,雍正时期著名的“摊丁入亩”就是他的杰作。他可以从民生角度出发为国为民,这对于雍正来说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李维钧受到雍正的器重要归功于年羹尧的举荐,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李维钧是名副其实的“年党”。

只可惜,从雍正二年开始,年羹尧的越发骄纵蛮横、对上无礼令雍正忍无可忍,在此期间他曾经告诫过身为“年党”的李维钧“当远离些”,由此足以看出雍正对待李维钧别样的重视,但是李维钧并未当回事。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开始正式处理年羹尧之事,群臣顺势集体弹劾,没曾想此时的李维钧却来了个360度大转弯,和朝臣一起弹劾年羹尧。如此两面派之做法令雍正对其大失所望,认为此人日后也可以这样对自己,于是李维钧的处境一落千丈,最终1725年(雍正三年)8月以“贪墨”之罪夺官下狱,最终落得个病死狱中的下场。

李维钧被革职后,雍正属意时任广西巡抚的李绂接任直隶总督,因广西到直隶路途遥远,总督一职不可空悬过久,所以由时任兵部尚书的蔡珽暂时署理。蔡珽虽然只是暂时代理,但他在代理期间敢做敢拼,当时直隶发生水灾,百姓饥荒严重,蔡珽想出让百姓通过干活来获得票券的方式换取粮食,这种方式虽然大大地促进了民众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换到一些没有价值的白券),而且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受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导致蔡珽甚至因此还被判为“斩监侯”。

1726年(雍正四年)三月,经过长途跋涉的李绂终于到达直隶,面对蔡珽遗留下来的难题,李绂选择未经上级批准就直接开仓放粮,事后在向雍正请罪之时,因其当机立断、干练果决,不仅没有受到责罚,还受到了雍正的特别嘉奖。

李绂在1726年3月正式走马上任,本以为被雍正另眼相待的他会在此任上大展身手,结果短短不到9个月的时间,就被雍正降职一级调到工部担任右侍郎,直隶总督一职由当时的湖广总督宜兆熊接任。这其中的缘由,就要说到雍正朝三大重臣之一的田文镜了,李绂与田文镜同朝为官但却是天生的冤家。

众所周知,田文镜终雍正一朝受到极为优渥的待遇,是整个清西陵中唯一陪葬的大臣,即使在犯了隐匿灾情的大错上,雍正都选择原谅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原来,在雍正继位之时,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窘境,他深知以往的旧政已经不能再适用,大力改革才是正途,而此时的田文镜在地方大刀阔斧的革新正合其意。

田文镜在主政河南之时,主张“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当时的李绂从广西到直隶途中路经河南,对于无任何功名的田文镜痛批一顿,意指田文镜大有侮辱读书人之心。不仅如此,在进京面圣后,李绂也在雍正面前参了田文镜一本,田文镜何许人也,自然也不甘示弱,同参李绂结党营私。

要知道,在皇帝眼中,对于结党营私四个字是最敏感也是最痛恨的,虽然对于田文镜的奏折雍正明面并未说什么,但是在他心里已经对李绂的好感渐渐缺失。其实雍正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即使李绂未曾有过结党营私之实,但是他借着自己的宠爱和田文镜一直对着干,总归是不应该的,毕竟田文镜是自己新政的一位得力干将,李绂的屡次反对直接就是在打雍正的脸,所以对于李绂的任性倔强,雍正渐渐没有了耐心。

雍正素来多疑,李绂反对改革,又掌握京畿要地。如若真的结党营私,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当断则断反受其乱,1726年(雍正四年)十二月,在直隶任上干得好好的李绂突然被雍正降职回京,明为心疼其过于操劳实际上已经开始对其展开调查。

忠君体国,深得帝心

而继任的宜兆熊,武将出身,没有参加过科举,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老粗”一个。雍正之所以会让他来火速回京担此大任,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家世背景可靠。宜兆熊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他是顺治朝名臣宜永贵之曾孙,永贵一生忠于清朝,秉性纯良,在此家教之下,对宜兆熊影响深远,这是使雍正放心的先天因素。

第二,拱卫京师。虽然文学上宜兆熊啥也不懂,但身为武将,火速回京恰好可以做到拱卫京师、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所以在这一点上,雍正此举实在高明。

第三,素有名望。宜兆熊人缘非常好,在之前任福州将军、浙闽总督和湖广总督之时,体恤下属,全体一心,就连雍正对其也有“蔼然有忠爱之诚”的极高评价,足以看出此人人品和才干均属中上等。其实在雍正的眼里,才干和人品俱佳者也正是他最需要的人。

综上所述,在前四位直隶总督之中,宜兆熊的结局最为圆满,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又被擢升吏部尚书,1728年(雍正六年)去世。虽然较前三位,他胸无点墨,但在雍正眼里,脚踏实地办实事一直以来都是他所欣赏并极力重用之人。试想如果在康熙或者乾隆年代,宜兆熊就不一定会有如此平步青云的机会了,所以遇到一个好的领导也是他一生当中最庆幸的事情。

参考资料:

《清世宗实录》

蔡东藩《清史演义》

孟森《清史讲义》

赵尔巽《清史稿.卷九.本纪九》、《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三.列传八十》、《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四.列传八十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