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自此清朝人口多三亿,至今受人尊敬

发布时间:2023-07-25 10:16:10 发布人:hao168

从古至今,民生都是国家首要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国家长久治安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人民来说,"民以食为天",最重要的就是吃饱,这是一切生活活动的前提,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应用到农业上

从古至今,民生都是国家首要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国家长久治安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人民来说,"民以食为天",最重要的就是吃饱,这是一切生活活动的前提,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应用到农业上的技术越来越多,如各种灌溉、人工降雨、温室、机械化等等,保证了农产品的正常收成,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的培育更是显著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然而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粮食的收成无法人为掌控,往往要看运气,也就是常说的"靠天吃饭"。许多人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将一家人的温饱都寄予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满心期待能有个丰年,却有可能碰上旱灾和涝灾,导致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弃文从商,另有际遇

古代的饥荒对于人类来说,几乎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灭顶之灾"。饥荒为什么会那么可怕?因为可怕的不仅是饥荒本身,还是由饥荒引起的一系列瘟疫、战争、暴乱等难以想象的后果,自然经济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然后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为了活下去,吃树皮、吃糟糠,现代社会大家口中开玩笑的吃土,在闹饥荒的年代却是真实发生的。

陈振龙出生于明代,受封建科举制度影响,自幼苦读,期待未来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报答父母。在他苦读的这段时间,看到了父母每日为维持家中温饱所受的罪,这更加坚定了他考取功名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振龙一举中第,不到20岁就成为了秀才,但自此之后,科举这条路与他再无缘分,陈振龙逐渐心灰意冷,然后厌倦科举,转而从商去了。要知道在我国古代,从商地位很低,陈振龙却不知怎么,毅然跟随其他商人前往菲律宾经商。

陈振龙可能从未想过,他这一去,居然带回了一种能够造福数万万同胞的"特殊农作物",当地人将它称为朱薯,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红薯。

心有大爱,他将生死置之度外

陈振龙开始他的经商之路后,辗转多地,见识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朱薯就是其中之一。据他观察,这种农作物的生存力极强,不像谷子和水稻这些适应力较差的农作物。

不但如此,朱薯的产量也十分乐观,吃法丰富,生熟蒸煮都可以,甚至连朱薯叶也可以一同食用。当时陈振龙从商后在家中呆的时间屈指可数,但是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家人和同胞。

看到朱薯的生长特点后,他先是惊喜,然后第一时间就想到:“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带回家乡,那么无数黎明百姓的生活会不会被改善许多?”或许不会再跟着天气微小的变化而提心吊胆,不会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不会不到收成的那一刻,心就永远悬在嗓子眼。

巨大惊喜过后,陈振龙冷静下来,西班牙政府不允许朱薯传播出去,一旦发现就是死刑,陈振龙或许挣扎过,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将朱薯带回去,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如今提起,仍旧惹人落泪。

一根不起眼的"藤"是无价之宝

陈振龙下定决心后,开始为后续的工作做准备,他先偷偷观察当地人种植朱薯的方法,在闲聊时暗暗将注意事项背下。到如何将朱薯偷运回去时他犯了难,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他可以放在脑子里,朱薯藤这么大目标却不好隐藏。

返程的日期越来越近,在捆绑货物时陈振龙还在绞尽脑汁的该怎么将朱薯带回去,他摸着手里的绳子,灵光一现,激动的手都在颤抖,对啊!朱薯藤和藤绳的颜色形状相似,于是他趁人不注意,将绳子和朱薯藤缠在一起,终于成功地将朱薯带回了大明。

回到家乡后,陈振龙先将朱薯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誊抄在册,然后在自家附近尝试种植。恰逢闽中大旱,眼看人民温饱又要受到威胁,陈振龙当即拍案上报当地巡抚,告知领导朱薯或许可以救荒,并禀报了朱薯的相关事宜,将朱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等特点一并上报。

政府在试种成功后大喜,上报朝廷后下令闽中境内全面种植朱薯,有惊无险地解决了闵人的缺粮问题。无论在哪个朝代,就算是汉唐盛世,饥荒也是掌权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朱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种地对天气的依赖程度,人们在感激之余,也将陈振龙尊称为"甘薯之父"。

造福后世数万万人

朱薯因为是从国外引进,后来都喊它番薯,番薯的出现不仅成功解决闵人面临的灾荒问题,造福了大明的子民,也庇荫了数万万后代。番薯全面推广后,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番薯。

直到今日,一些农村地区家里还会有红薯窖,用来储存红薯以备不时之需。无数人因为番薯的存在,从饿死边缘捡回了一条命,可能空口白话让人无法感受到番薯带来的价值,但是从数据上则可以清晰地体现出番薯的价值,自番薯全面推广后,后续朝代人口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暴增了3亿人民。

时至今日,红薯仍然是活跃在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作为红薯的受益者,我们也研究出了更多红薯的吃法,如拔丝红薯、炸薯条、红薯糯米滋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手捧一个暖烘烘的烤红薯,香甜软儒的红薯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温暖了身心。

结语

而我们能有今日的口福,离不开"甘薯之父"陈振龙,我们能有如今幸福的时光,也离不开那些心怀大爱,忧国忧民的英雄。英雄不问出处,不管在哪个时代,总会有这些为人类前仆后继作贡献的人,他们值得让我们永远铭记、敬佩。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