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皇帝丧仪具体流程入手,探析清朝兆葬制度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07-25 10:19:59 发布人:hao168

关于清朝皇帝在驾崩后的相关礼仪,我们统称之为丧仪,即“凶礼”。告知全国的方式很简单:嗣皇帝颁诏,若嗣皇帝年幼,由辅政的太后协助下诏。接下来我们详细讲解一下关于清朝皇帝丧礼制度的背景及完备之后的具体流程

关于清朝皇帝在驾崩后的相关礼仪,我们统称之为丧仪,即“凶礼”。告知全国的方式很简单:嗣皇帝颁诏,若嗣皇帝年幼,由辅政的太后协助下诏。接下来我们详细讲解一下关于清朝皇帝丧礼制度的背景及完备之后的具体流程。

清代丧仪制度背景浅析

众所周知,1644年入主中原的清朝,来源于1616年努尔哈赤所率领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后金为后人所称,当时称为大金汗国),而女真素以“马上得天下”,所以在后金初期还未能与汉族文化加以融合,直到顺治帝入关后,才开始逐渐仿照参考汉式习俗。

就拿兆葬制度来讲,在康熙帝之前的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以及被追尊的先祖(肇兴景显四祖)等人,都是经过火化之后再安放在宝宫(骨灰盒)之内最后葬入地宫之中,而从康熙帝开始,便承袭汉制以土葬的方式入葬地宫。不仅如此,在丧仪等方面,清朝也有不少地方仿照明朝而立,既有传承又有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一面。

完备之后的清朝皇帝丧仪流程

相信对清史有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是在紫禁城中驾崩的(顺治帝福临、乾隆帝弘历、同治帝载淳),有的卒于避暑山庄(嘉庆帝颙琰、咸丰帝奕詝),有的卒于出巡狩猎途中或京郊的皇家园林(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道光帝旻宁、光绪帝载湉),但不论他们去世时身在何处,之后都要按照成例将尸身先运抵皇宫。

1、入葬前期:停灵乾清宫—迁居殡宫—奉移山陵

清代皇帝们不论在何处去世,其梓宫(棺椁)都会首先在乾清宫停灵,以显示“寿终正寝”之意。待停灵期满,会将棺椁迁到殡宫,再根据钦天监监正等人所选择的良辰吉日,将梓宫最终奉移到大行皇帝的万年吉地。按照惯例,嗣皇帝必须要沿途护送先帝棺椁前往山陵。当然,如果嗣皇帝过于年幼,则可派王大臣代为护送。

2、奉安地宫流程:奉安隆恩殿—行迁奠礼—奉安地宫

待大行皇帝的棺椁到达山陵之后,需要先将梓宫停放在隆恩殿中,等待正式下葬之时再行迁转。

在正式入葬的前三天,嗣皇帝需要派官告祭天、地、太庙以及社稷。两天后(奉安地宫前一天),举行迁奠礼,所需的法驾和卤簿等一应俱全。除皇帝之外的诸皇子以及御前大臣等人列位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之上,而亲王至入八分公爵之内所有品级相关人等,需在隆恩门外的月台之上候礼,内大臣御前侍卫等人列于月台之下,未入八分公爵者以及文武大臣中无爵位者分立于东西朝房。

待吉时一到,嗣皇帝亲自在大行皇帝棺椁前站立举哀。由尚茶正和尚膳正跪献奶茶和膳食,嗣皇帝举茶和膳食祭奠于案前且行一拜之礼,其余众人紧随。其后由读祝官恭读祭文,第二次举哀。在此期间,嗣皇帝需祭酒三爵,每祭一次就得行一次拜礼,其余众人紧随行礼。待祭文恭读完毕,读祝官将祭文恭送出隆恩殿安放在纸锞之上,嗣皇帝紧随其后纸锞奠酒处第二次行奠酒礼,与隆恩殿之中无二,也为三爵,每一爵行一拜,百官随行。

待纸锞处行礼毕,由陵寝内务府专事人员将原本置于梓宫前的五供、香几等恭撤而下,嗣皇帝又返回隆恩殿进行第三次祭酒三爵之礼,礼毕由内务府人员将大行皇帝梓宫抬起放置杠木,棺椁由隆恩殿正门出,沿中轴线,到达陵寝门,再有陵寝门中门(专门过皇帝梓宫之门)入。在此过程之中,嗣皇帝提前在陵寝门内跪迎等候梓宫通过后方起。梓宫进入陵寝门后,暂时奉安在提前由工部于方城前搭建好的临时芦殿,嗣皇帝在芦殿梓宫前进行第四次奠酒三爵礼,礼毕返回行宫,之前带来的卤簿祭文冠服等在纸锞处一同焚化。

次日(入葬地宫之日),百官齐聚山陵,负责大行皇帝册宝管理的专事大臣提前将其恭放在地宫之内对应的册宝座之上。嗣皇帝在梓宫前进行第五次祭酒三爵,待奉安地宫吉时一到,由皇帝亲自带头恭引运载大行皇帝棺椁的龙輴(chun)进入地宫,其余王大臣在后随行,当嗣皇帝亲自看到棺椁奉安于宝床上之后,退出地宫,百官随往。陵寝工部专事人员将梓宫四周安好龙山石(卡棺石)之后,取出龙輴,关闭地宫石门。嗣皇帝在疆礤前的石五供前行第六次祭酒三爵之礼,百官随同,其后由嗣皇帝遣官告祭各陵及后土之神、昌瑞山神,至此,奉安大行皇帝棺椁的永安大典至此礼成。

结语:

以上便是清朝皇帝“龙驭上宾”之后的相关丧仪具体流程,当然,清朝绵延两百余年,所以受时代局势以及具体国力情况的变化影响,相应的丧仪规制也不完全相同,但大体框架还是一致的。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