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劳卑事件”——鸦片战争的前奏,东、西方礼仪文化冲突的必然

发布时间:2023-07-26 08:53:53 发布人:hao168

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在其270余年的历程中也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但是,后满清时代的沉沦,也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鸦片战争”无疑是后人

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在其270余年的历程中也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但是,后满清时代的沉沦,也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灰暗的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鸦片战争”无疑是后人讨论的焦点,殊不知,发生在1834年的“律劳卑事件”险些将中英两国的冲突时间提前七年

在了解“律劳卑事件”之前,有个历史常识有必要再科普一下,那就是鸦片对中国的输入。因为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鸦片是在嘉庆年间才开始进入内地的,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从清朝史料来看,早在雍正十年(1729年),鸦片对内地的输入记录在案的就有200箱;而到了乾隆三十五年,这一数字直接增长到1000箱;到了嘉庆二十二年,又增长到3698箱。由此可见,在“十全皇帝”乾隆的辉煌时期,鸦片对内地的输入已经颇具规模,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而已

到了道光年间,鸦片的输入达到了高潮:道光元年,输入的鸦片数字为4770箱;道光七年,直接增加到10025箱;到了道光十八年,这一数字又变成了创纪录的28307箱。鉴于鸦片对民众身体的毒害、以及鸦片贸易造成的白银流失,道光皇帝不得不下达禁烟令,这才有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也才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从鸦片对内地的输入时间来分析,虽然鸦片战争爆发在道光年间,但是,从乾隆朝开始,这种隐患就已经埋下

个人认为,鸦片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由贸易演变为军事对抗的战争,这其中既有西方国家的贪婪,也有大清因闭关锁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双方分歧过大时,战争可能就是唯一的解决途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1834年,中英双方就因矛盾过大而发生了小规模的军事冲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律劳卑事件”。然而,“律劳卑事件”的背后也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东西方在礼仪上的冲突

众所周知,1792年,英国为了拓展与中国的贸易,就派马嘎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以祝寿为名前去觐见乾隆皇帝,当时带的礼物和珍宝就达600箱之多,其中不乏工业革命之后科技的结晶。可乾隆皇帝却认为这只是“外藩”的一次正常朝拜,并没有过多重视,非但如此,还要求马嘎尔尼必须在觐见之时行“三叩九拜”之礼。为了完成使命,马嘎尔尼只得顺从,可即便这样,也没能打动乾隆皇帝,双方贸易也没有任何突破,马嘎尔尼饮恨而去;

到了1816年,也就是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再次派遣阿美士德访华,但阿美士德坚持不行跪拜之礼,最终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见,就被赶出了京城;

两次礼节性的访问宣告失败,英国开始萌发了以鸦片扭转贸易逆差的打算,甚至在当时已经做好了用武力打开中国的谋划,这就引出一个人的登场,他就是律劳卑

1833年英国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特权,英国商人从此可以自由同中国贸易。同时英国为了便于管理对华的贸易事务,设立了商务监督一职,全权负责对华业务,而第一任商务监督就是由出身贵族的律劳卑担任。

按照英国政府的意图,律劳卑不仅负责管理中英贸易事务,还要寻找机会促进中英外交关系的发展,可没想到,律劳卑一到中国就触犯了天朝大忌。

律劳卑自认为是英王代表,在他刚到广州之时,就用平行款式的公函致书两广总督卢坤,结果惹得卢坤大怒。问题出在哪?

第一:公函

律劳卑认为中英双方是同等地位,贸易什么差别,但当时的大清还沉浸在“大国”的光环中不可自拔,在大清朝廷眼里,其他各国都不过是“夷人小国”而已,将中英放在同一位置,那是对大清和皇帝的不敬。

第二:狂妄

律劳卑在英国是十分尊崇的贵族,而且还是女王钦派。以当时英国的实力,律劳卑还真有点狂妄的资本,可他走错地方了,因为大清根本就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清楚英国的实力。在大清,只有一个人的话算数,那就是皇上

另外,在阿美士德访华之后,由于清政府对洋人不识礼仪的态度十分不满,就将洋人全部赶到广州一带,并规定:除了商人和大班之外,不经朝廷批准任何洋人不得随意进入广州城!可律劳卑连招呼都没打,就大摇大摆进入广州城,这不是摆明让大清难堪吗?

第三:程序

律劳卑希望以平行款式公函,直接与两广总督取得联系。

可按照清政府的规定,律劳卑要想致信两广总督,必须先将信写好,然后再让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代为转呈。因为在天朝看来来自蛮夷之国、化外之邦的律劳卑之辈,根本就没资格直接写信给天朝的督抚重臣;

况且,律劳卑即便给两广总督发函,也必须用下级向上级汇报的“禀帖”,可律劳卑却用了平行款式;

这些在律劳卑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触犯了大清的忌讳,遭到两广总督卢坤的斥责。律劳卑哪里受过这样的气,不断和卢坤争辩,双方你来我往、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卢坤盛怒之下,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撤走在英商馆的中国员工,并派军包围英国商馆;律劳卑也不甘示弱,竟然派出两艘军舰到虎门海面示威。面对律劳卑的军事威胁,清军当时没有软弱,直接进行了炮击,而英国军舰也开炮反击,双方互有损伤。

这就是“律劳卑事件”,也应该是中英双方首次正式开炮

可在当时,由于律劳卑只是一个商务监督,职权有限,能调遣的军事力量也十分薄弱,无力与大清抗衡;另外,卢坤也给了他一个台阶,宣布只要其退回澳门就恢复两国通商。最后律劳卑迫不得已,只有退出广州来到澳门。

英国派遣律劳卑到中国的目的就是缓和双方关系,以求在贸易上有所突破,可律劳卑显然没有完成这种使命,他在广州的动作比以往任何一次中英冲突都严重,也让大清对英国更加反感,对急于扩大贸易的英国来说,这不符合最根本利益。因此,英国急忙向清政府澄清此次冲突根本没有得到英国政府的允许、是律劳卑的个人行为,事件这才得到调解,最后不了了之

而律劳卑的结局就很悲惨,他在同大清官员交涉期间多次怒火攻心、加之水土不服,在广州没多久就身染重病,退到澳门后,最终在悲愤交加中客死异乡。

由于“律劳卑事件”早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七年之久,因此,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也看出,直到道光年间,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理念与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之间依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实力就成为支撑外交理念的最有力依据,如果大清在军事上有着压倒式的优势,这种对峙可能会继续下去,可是很遗憾,经过工业革命和殖民掠夺之后的英国显然占据上风,因此,大清的悲剧好像也就无可避免了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