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平静河湖暗藏哪些凶险?记者测试:水流流速威力不可小觑

发布时间:2023-07-26 09:50:41 发布人:hao168

夏日来临,亲水游玩是很多市民的休闲首选。但一些看似风平浪静的自然河道、溪流其实暗藏凶险,尤其是在汛期,贸然下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日前,在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北京

夏日来临,亲水游玩是很多市民的休闲首选。但一些看似风平浪静的自然河道、溪流其实暗藏凶险,尤其是在汛期,贸然下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日前,在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水科院”)专家的协助下,新京报记者做好安全防护,在城市河道中开展了水流测试。测试发现,水流流速对人体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小觑,即使水流看似不那么湍急,但人体仍存在被冲走的危险。此外,记者在北京蓝天救援队队员的帮助下,体验了落水后如何正确自救,为救援赢得时间。

北京市水务局多次提醒市民朋友,不建议在天然河湖水域进行水上活动,游泳戏水应在正规经营场所进行。法律人士也提醒,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如果在上述水域活动,一旦出现意外事故,可能面临后果自负的局面。

■ 试验:

主流速达到0.6米/秒,记者无法在水中站立

7月20日上午,新京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二环的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水系管理所,这里紧邻北护城河,河道缓缓流动,水下水草随波摇曳,如同一条美丽的丝带给城市带来亮丽的色彩。本次水流流速测试就在这里进行。

7月20日上午,新京报记者穿好救生衣,在专业人员协助下进行水流流速测试。图/新京报知道视频

开展测试前,记者穿好救生衣,并在北环所工作人员、市水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做好测试准备。上午10点左右,记者从梯子下至北护城河,进入河道后,记者明显感觉到水深比从岸上观察到的深一些,达到0.8米左右。北京市水科院水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总师王远航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有折射作用,所以从岸上看到的水位要比实际水位浅,“这也是水务部门不建议市民在天然河湖水域开展水上活动的原因之一,水虽然看上去很浅,但进入水中,水位的深度可能超乎市民想象。”

随着水流流速加快,记者需要抓住岸边的固定物体,才能将身体固定在水中。图/新京报知道视频

记者站在河道中心位置进行测试,与此同时,市水科院工程师张春义用智能流速仪测流速。测试一共开展了三次,分别测试了不同的流速对人体的影响。第一次,靠近岸边的流速为0.08米/秒,河道中心主流流速约为0.16米/秒。在这一流速下,记者身体感受到水流在缓缓流动,比较容易在水中站稳。第二次,岸边水流速为0.14米/秒,河道中心主流流速近0.3米/秒,这一次记者明显感觉到水流的冲击,不太容易站稳。第三次,岸边水流速达到0.25米/秒,河道深度深至1米左右,主流流速至少在0.6米/秒。在这种流速下,记者完全无法在河道中站立,也无法前进,只能顺着水流方向漂浮了5米左右,随后抓住了岸边的固定物体,这才将身体固定在水中。

随着水流流速加快,记者完全无法在河道中站立,也无法前进。图/新京报知道视频

通过三次试验可以看出,市民朋友千万不可小觑看似平缓的河道,汛期大雨到来前河道会提前降低水位,也就是常说的“放水”,这时候水流湍急,市民如果在此游泳、戏水,后果不堪设想。

夏季天然河湖水域为何暗藏凶险?一旦落水,应该如何自救,等待救援?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市水科院专家、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和蓝天救援队队员。

关注1

为什么不建议到河道游泳?

水务部门提醒市民,不建议到天然河湖水域游泳。北环管理所副所长胡炼介绍,根据2013年市水务局联合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关于划定市管河道水库禁止游泳滑冰水域的通告》,禁止游泳、滑冰的河道、水库水域包括密云水库库区(含内湖区、白河主坝下游调节池)、京密引水渠渠首至颐和园段(含团城湖)、南水北调干渠明渠段、怀柔水库库区、斋堂水库库区、大宁水库库区、三家店调节池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水域。

在昆玉河、护城河、通惠河等非饮用水源地开展亲水活动虽不违法,但由于是自然河道,水情、河底情况较为复杂,极易发生溺水风险。

为了市民生命安全,水务部门设置了安全提醒的标识标牌,完善救生圈、救生绳等救生设施,通过加强巡视、联合属地宣传引导等方式,劝阻市民不要到有关水域开展水上活动。目前,北京已进入汛期,河道水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危险情况增加,所以不建议市民到河道内游泳。

关注2

汛期河道水位为何突然上涨?

汛期,城市河道担负着防汛的重要任务。王远航介绍,每年汛期,即6月1日至9月15日期间,城市河道一旦接到大雨预报,就会按照调度方案开闸放水,目的是提前将城市河道的水位降低,腾出河道槽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看似平静的河道,其水位和流速就会迅速上涨,如果市民在河中游玩,有可能根本来不及上岸。

那么在汛期为何要开闸放水,降低河道水位呢?王远航介绍说,出现大雨时,河道水位会迅速上涨,如果不提前降低水位,雨水有可能漫溢到堤顶、路面,给市民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影响,所以需要按照调度方案提前把水位降到适当位置,迎接降雨。

关注3

水流流速对戏水游玩有何影响?

市水科院曾经对涉水作业开展过研究,虽然不是围绕市民的涉水游玩进行的,但相关研究结果对市民也有参考价值。

王远航介绍,在涉水作业中,如果工作人员要进行蹚水作业,那么水深就不能大于0.6米,在这个范围内涉水作业比较安全,同时安全监护员还应该在岸上值守。0.6米大约是正常身高的成年人膝盖与大腿之间的位置。如果水位在胯部以上,相对来说是危险的。

此外,涉水作业对水流速度也有要求。在不大于0.6米的水深条件下,一般0.5米/秒以下的流速,人体感受不是很大;流速超过1米/秒的,人体就会有冲击感;流速超过1.5米/秒,在水中需要扶住固定物,方能固定住身体;流速达到3米/秒就会要求不得开展蹚水作业。

王远航建议,市民朋友如果要涉水游玩,水深不应超过成年人的膝盖,水流流速不应超过1米/秒,超过这一流速将会有溺水的风险。小朋友在游玩时,家长更应多加关注,水深和流速应更小。

7月20日,北京蓝天救援队在八一湖开展溺水救援演练。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关注4

熟悉的河湖为何也暗藏凶险?

有些市民常常在某一处河湖游泳,自认为对这片水域非常熟悉,不会出现意外。但事实上,这些河湖同样存在风险。

王远航解释说,首先市民可能不大了解河底的情况,河道管理部门虽然会定期清理河湖淤泥,但为了水下生境的营造,一部分淤泥将被保留,比如说八一湖,“如果市民腿突然抽筋,踩到淤泥中后难以拔出,就会出现危险。”

其次,河道中生长着水草。与保留部分淤泥同理,河道管理部门虽每天都会打捞水草,但为了改善水生态环境,一部分水草将被保留。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副科长吕永峰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草具有生长快速的特点,比如水草中的菹草在水温适宜的条件下,一天能生长20厘米左右。因此市民如果游野泳,水草缠在腿上后往往会慌张,进而出现溺水的危险。

最后,从河道水温来看,天然河湖水域比如山里的溪流、湖泊水温不一,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会快速下降。因此市民在危险水域涉水游玩时,可能岸边水温还合适,但继续往河道中心游去会突然感觉到水温变凉,这种情况下腿部容易抽筋,如果戏水的位置离岸边较远,那么寻求帮助将更加困难。

因此,水务部门多次提醒市民,不建议在天然河湖水域游泳,以免发生危险。

关注5

山区河道为何更加危险?

王远航介绍,汛前,河道、水库的水位会适当降低,泄水时水量可达上亿立方米。因此提闸放水时部分河道水深可快速上涨2米以上,平均流速会达到1.7-1.8米/秒,个别点位流速会更快。

此时,部分河道断面宽度可达1000米左右,从河道中间到岸边距离近500米,如果市民恰巧在河道游玩,将很难在短时间内撤离河道。所以在汛期,由于水利工程调度频繁,不建议市民朋友在天然河湖水域游玩,以免发生危险。

进山玩水也是市民夏天热衷的避暑方式。王远航说,汛期如遇山区山洪,山区小溪流的水位可能在几分钟内迅速上涨,且水流流速极快。另外,山区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这座山的这边下雨,那边是晴天,这种情况十分难以预测,而且山里溪流的河道往往蜿蜒曲折,目光所及十分有限,留给游玩人员识别风险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当能看到山洪时,人可能很快就被冲走了。”

关注6

防溺水水务部门做了哪些准备?

为有效防范化解河湖汛期暑期溺水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北京市河长制办公室印发《北京市2023年河湖汛期暑期防溺水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自6月1日至10月31日,在全市开展河湖汛期暑期防溺水专项行动,落实全面排查滨水空间涉水风险、完善警示警戒及救生设施、加强河湖水域巡查管护、健全多部门高效联动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执法力度、做好涉水安全宣传教育等六项工作任务,坚决守好守住安全底线,有效降低涉水风险,切实增强市民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全市平安度汛。

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的要求,进一步排查辖区河湖溺水安全风险点位、完善警示警戒和救生设施。同时,工作人员在河道日常巡查过程中,如发现救生设施缺失等情况,将及时进行补充。

关注7

一旦溺水如何自救,为救援赢得时间?

北京蓝天救援队朝阳区负责人庞金鹏介绍,溺水后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千万不能着急,“这个关键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我还是要提醒市民朋友,尤其是不会游泳的市民朋友,落水之后千万不要慌张,尽量平复情绪,不要在水中挣扎。因为人体的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在水中越挣扎,身体下沉得越快。所以一定要平复情绪、保持心态,为救援争取时间。”

庞金鹏介绍,落水者在水中可将头尽量向上倾,将鼻子、嘴露出水面,手脚尽量放松,不要绷紧。同时,保持正常呼吸,“将足够的空气吸入肺后,能够弥补浮力差,从而使身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切忌拍打水面,也不建议大声呼救,因为这样会使体内气体释放,身体会很快下沉。”他建议,落水者如果看到岸上有人经过,可轻抬胳膊示意,切忌挣扎、拼命呼救,调整好心态等待救援。

如果在自然河道落水,且水流较急,如何自救?庞金鹏表示,这种情况十分危急,上述自救方法并不适用,此时落水者可随着水流漂浮,并在此过程中迅速抓牢任何可以固定身体的物体,比如大树、石头等,以等待救援。

最后还想提醒市民,尽管救援可以成为溺水时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不去天然河湖水域游泳才能从根本上防患于未然。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裴剑飞 通讯员 王一涵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