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死亡密码

发布时间:2023-07-26 15:15:47 发布人:hao168

受到影视剧、戏剧、野史、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清朝12位皇帝的死因,有许多说法在民间流传,其中死因存疑的九个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清

受到影视剧、戏剧、野史、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清朝12位皇帝的死因,有许多说法在民间流传,其中死因存疑的九个皇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清世宗雍正皇帝、清仁宗嘉庆皇帝、清文宗咸丰皇帝、清穆宗同治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努尔哈赤到底是被大炮重伤还是长了背痈毒发身亡,

顺治死于天花还是出家圆寂了,

康熙死于毒杀还是病死,

雍正死于刺杀还是丹药中毒,或是病死,

同治死于梅毒还是天花,还是同时发病,

光绪到底是被谁谋害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

记述努尔哈赤之死,简单而明确的要数《满文老档》和《清太祖实录》,其中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因病前往清河汤泉洗浴(辽宁省清河县),至八月初一日,命二贝勒阿敏杀牛烧纸,向神祈祷消灾。可见,当时努尔哈赤的病已恶化,温泉洗毒难见效,只好祈求神灵来保佑。同年八月七日,努尔哈赤的病情持续恶化,已命不久矣!在他神志清醒时,决定回沈阳,他不想在外地“归天”,因此一定要回到沈阳寢宫。大妃(皇后)奉命自沈阳前来迎接,船行至浑河,与大妃相遇,继续赶路。八月十一日未时(13时--15时),船行抵距沈阳四十里的瑗鸡堡时,努尔哈赤因病去世。

主要有3种议论:

1被红夷大炮射伤,不治身亡。(朝鲜人李星龄的《春坡堂日月录》)

2第二种说法:宁远兵败,郁愤而死。(李鸿彬《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

3努尔哈赤打仗受伤,背部有个脓包,战败后死于伤口感染。(《明熹宗实录》、毛文龙《东江疏揭塘报节抄》)

清太宗皇太极

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学术界观点不一,但根据原始史料的记载,目前有两种说法:

1无疾而终说

清朝官方文献记载,皇太极是在晚间无疾而终。顺治年间编纂的《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去世当天如往常一样,白天忙于处理政务,休息之前还在崇政殿召见了科尔沁蒙古王妃与固伦公主,赐予了她们从明朝掠夺来的缎匹财物。最后,皇太极回到清宁宫就寝。在这期间,他并未有过异常表现。但他的生命却在这个夜晚走到了尽头。“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上在位十有七年,寿五十有二。”后来的《清史稿》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可以说这是清廷的官方说法。

2、因“痰疾”而终

关于清太宗的死因,当时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存在。我们可以在明朝遗民管葛山人(据传为彭孙贻)的《山中闻见录》中可以看到。在其前六卷“女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八年辛未初十,清太宗以痰疾殂于沈阳。”相比清廷史官,作为明朝遗民的彭孙贻不会忌讳什么,因此他的记载有可能更加客观。

通过档案我们发现,皇太极有很严重的以心脑血管为主的慢性病,还有流鼻血、眩晕、肥胖等等既往病史。根据《清太宗实录》的记载来看,白天好好的,晚上突然去世了,皇太极因为宸妃海兰珠去世过于悲伤,白天哭晚上哭,大悲之下诱发了心梗或者脑梗的可能性极大。

清世祖顺治皇帝

据清代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1662年)正月初二,清世宗(顺治)患病,正月初七驾崩于养心殿。《清世宗实录》之中也曾对顺治患病的经过、去世前的表现以及死亡时的情况做过简短描述。说法也是初二患病、初六“大渐”、初七殡天。内大臣苏克萨哈在自己日记档记载“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翻遍清代所有史料,针对顺治的死亡原因也不过寥寥数句而已,连患的是什么疾病,什么死因都只字未提?大抵就是患病-驾崩,中间的过程一概而过。因为,顺治皇帝死的时候太年轻了,才24岁,所有就引发了后人的一系列猜想。

主要有三种说法:

1染天花而死

顺治在宠妃董鄂妃病故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身体每况愈下,适逢当时天花盛行,顺治不幸染上,不久后不治身亡;这是官方最认可的一种说法。

2炮击毙命

这种说法,出自厦门的古书手抄本《延平郡王起义实录》,延平郡王,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其父郑芝龙举家降清后,郑成功做了孤臣孽子,誓死不降清,收复台湾,并将一生投入到反清复明的事业中。而在这本关于他的起义实录中,记载了顺治皇帝在亲征厦门时,被郑成功的火炮击中毙命。有点像努尔哈赤的死法,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其他史料支持,属于一家之言,只能当野史来看。

3出家为僧圆寂

民间最流行的,还是顺治皇帝没有死,而是在董鄂妃死后,心灰意冷,将皇位早早的传给了玄烨后,便皈依佛门,出家为僧。更有人说,康熙的微服私访,有几次还去看望了自己已经成了高僧的父亲福临。最后在寺庙圆寂。理由是顺治皇帝的尸体是火葬的,只有骨灰,封建社会多以土葬为主,只有和尚圆寂的时候用火葬,还有说因为怕天花传染为了控制疫情才用了火葬。

但根据满族的习俗来看,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

清圣祖康熙皇帝

在野史中,康熙之死是个阴谋,是四皇子胤禛和隆科多合谋毒死的,但是这和胤禛是被吕四娘杀死一样,都是毫无参考意义的。虽然也有一些清史专家认为康熙的死因确实存疑,但是主流观点基本都认同康熙是病死的,死的时候年69岁。

从官方史料《圣祖实录》记载来看,康熙确实死得比较突然,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猝死的现象也是比较多的,一般认为康熙患有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最终突然死亡。

康熙虽是猝死,但是死前其实是有征兆的,在死前不到一个月,即10月21日这一天,康熙去南苑行围,结果染了风寒,到了11月7日他的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随即传旨说“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静养斋戒”。

康熙皇帝的猝死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1久劳成疾,病魔缠身

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就患上了一种慢性病。据分析应该是血液循环上的一种病痛。在患病后,他依旧没有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他依旧是夜以继日的工作。相信这个慢性病是康熙爷的死因之一。疲倦的身体,经常性的出巡,连年不断的战争这些都成功的压倒了康熙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意大利人回忆康熙的死状:(帝)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鸠毒之事,亦变突然大变,可断言也。明确指出了康熙爷临死前,他是非常痛苦的。

2众子不睦,九子夺嫡

康熙帝一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其中只有20个儿子、8个女儿活到成年。

九子夺嫡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皇太子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最后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下诏废黜皇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大阿哥胤禔是康熙帝的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圈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皇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再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诏,着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帝取胜告终。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而是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皇帝自己也私备一份,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取出两份遗诏,当场对照无误后,才能宣布继承人。

3外出打猎,身体受寒

据记载康熙在打完猎后,回到宫中后没过多久便染上了风寒,再加上之前中风还没完全好利索,还有一些既往病史等等因素,加上当时康熙已经是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在古代已然是高寿,可他是根本经不起打猎这样高剧烈运动的折腾。想要打到猎物必须备快马,加上当时是寒冷的严冬,康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寻死路。康熙回宫后除了风寒,还将自己年轻时拉下的病痛全部诱发出来。加上这时候,九子夺嫡,骨肉相残,让康熙皇帝身心和精神备受打击,相信这才是造成康熙死的真正原因。

清世宗雍正皇帝

雍正44岁龙袍加身,在位13年,57岁时没有任何病重迹象,暴卒。前一天病重,第二天就死了,而且死的时候七窍流血。这件被列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的谜案,真相到底是什么?关于雍正皇帝之死,史书中只是简单记载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天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就死在了圆明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帝死亡,史书中却没有记载。雍正皇帝暴卒的原因不明,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猜测,关于他的死因,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关于雍正的离奇死因,大致无外乎以下几种:

1因为文字狱事件,吕留良被冤死,孙女(一说女儿)要报仇,雍正被吕四娘的武艺高超女子刺杀身亡,并被割去首级。(《清宫十三朝》)。

2雍正是被宫女和太监勒死的。

此说法出自《梵天庐从录》。书中说,一宫女和太监吴首义、霍成等,趁雍正熟睡之际,用绳子将其勒死。这个传闻与明朝嘉靖皇帝之死相似。嘉靖二十一年,宫女杨金英等人趁嘉靖皇帝熟睡,用绳子勒住了他的脖子,幸运的是嘉靖皇帝气并未绝,被御医救了回来。

3雍正是服食丹药导致中毒而死的。

杨乃济先生在《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旁证》一文中,就认为雍正是死于丹药中毒。雍正帝信道教,专门请了道士为自己炼丹。专门记载皇宫日用物品使用情况的清宫《活计档》,就清楚记载了雍正炼丹的情况。在雍正8年到13年的五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平均每个月有两三次。累计算来,共有黑煤一百九十二吨,木炭四十二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铁、铜、铅制器皿,以及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并有大量的衫木架黄纸牌位、糊黄绢木盘、黄布桌围、黄布空单等物件。可见,雍正对炼丹的痴迷。雍正长期服用道士所炼的“长生不老之药”,这些丹药中汞、铅、朱砂等矿石含量很高,又都是高温烧煅而成,热性很大,长期服用,导致人体内大量积毒,必然会最终损害到人的身体健康。雍正帝去世后,乾隆皇帝颁布谕旨,赶走了圆明园内所有的道士,清毁了所有的炼丹设备。

同时,雍正又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他竟然写下了1000多万字,相当于每天要写3000字。要注意,雍正可是用毛笔来写字的哦。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必然会损害到他的健康。最后,雍正晚年私生活有失节制,甚至乱服春药,导致其身体亏损严重。当时朝鲜参赞官洪景辅就曾向朝鲜国王禀报说,雍正沉淫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运用者矣。雍正在身体很虚弱的情况下,仍长期大量服食丹药,身体内累计丹毒越来越多,且积劳成疾,最终猝死,七窍流血而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说法也是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所谓读史明智。雍正猝死,无非就是过度劳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乱吃长生不老丹和春药、沉溺女色、熬夜等)导致的。

清仁宗嘉庆皇帝

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一行从圆明园出发,浩浩荡荡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随行的官员有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等。一周后,队伍到达山庄。在到达山庄的第二天,嘉庆皇帝就病倒了。

七月二十三日,嘉庆帝忽感头疼、眩晕,经过御医诊断“偶感暍暑”就是轻度中暑,我个人感觉,这是被误诊了,除了中暑,应该还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并发前的征兆。

七月二十四日,嘉庆帝接见承德一众官员和蒙古王公,虽然身体不适,但心情愉悦,于是决定换马驰骋,皇帝在群臣的搀扶下坐上了马背,一路纵马而去。我感觉 ,这个过程又加速了嘉庆帝死亡的进程。

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仍然工作如常,任命朱士彦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又亲自委任了一名从二品官员、一名正三品官员,没有将死的先兆。上午的工作完成之后,嘉庆帝突感痰气上涌,说话含混不清,呼吸困难。可能皇帝也自知危险,就赶紧召见顾命大臣。等大臣们急匆匆进入寝宫,嘉庆帝已经说不出话了,御医们也束手无策。当日夜间,大约七点到九点的时候,在电闪雷鸣中,嘉庆皇帝驾崩,享年61岁。非常反常的是,嘉庆皇帝一驾崩,行宫随即大门紧闭,严禁人员进出。关于他死亡的消息,也是过了整整一周后才公布出来的。

清朝入关开国以来,嘉庆帝是第一位死在北京以外的皇帝,当时,承德方面连一口合适的棺材都没有。本来,嘉庆帝离开圆明园的时候都是好好的,怎么一去承德就驾崩了?朝廷的大臣和百姓难免会猜测。百年以来,嘉庆皇帝的死因众说纷纭。

嘉庆皇帝的死因是什么呢?

耐人寻味的是,向天下颁发的《嘉庆遗诏》以及后来编成的《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均未提及嘉庆皇帝的死因。按说嘉庆皇帝死的时候六十一岁,年龄不算很大,事前又没有很明显的先兆,突然死亡,若不把死因向天下交代清楚,难免议论纷纷。但是,《嘉庆遗诏》仅笼统地说:“迨抵山庄,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甚,恐克弗瘳。”意思是说,抵达避暑山庄的时候,感觉胸口堵得慌,到了晚上越来越严重,估计是好不了了。《清宣宗实录》记载:“遘疾三日,渐至大渐。”也就是说,病了三天,逐渐就不行了,“大渐”是皇帝病重的专用语,说得十分笼统模糊,语焉不详,这造成了此后中国史书对嘉庆帝的死因往往一笔带过。比如《清史稿》就采用了模糊处理的方式。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遭雷击身亡,而且据说是得自皇族后人的口碑,因关系皇家体面,故严守机密云云。

我认为,这一说法全不可信,如果真遭雷击,应会被击死一片,怎么那么“寸”,偏偏击死一人,而这人居然就是万乘之尊的皇帝。就算是真这么“寸”,就击死了皇帝一人,而目击者肯定数百,得自传闻者将上千,这个秘密怎能保住?古人讲,三人就不能共秘密,何况数百上千人。退一步说,即使保密保过了道光、咸丰两朝,待同治、光绪年间时过境迁,谁肯将这等“蒙料”烂在肚子里,继续保密?更匪夷所思的是清朝灭亡后清史专家、学者继续为清王朝“保密”,居然保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以,雷击身亡说应不可信。

我认为,嘉庆皇帝属猝死无疑。什么病可能导致猝死呢?

我们分析一下,当时,嘉庆皇帝处在四种状态中:

第一,《清宣宗实录》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嘉庆皇帝“天体丰腴”,也就是说他较胖。不仅身体较为肥胖,而且好喝酒,再加上清朝帝王的御膳以肉为主,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胆固醇的食物,又缺少运动,由此来看,嘉庆帝可能有高血压的病史。因为肥胖、饮酒、高热量的食物、缺乏运动都对血压不利。

第二,二十多年来,嘉庆帝为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耗尽了全部心血,雄心壮志与残酷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没有一天轻松,长期处在劳累、忧伤、压抑和烦躁之中。后来,道光帝说他爸爸嘉庆一辈子“宵旰勤劳,曾无一日稍纾圣虑”",就是说顾不上吃饭睡觉,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并非十分夸张。这种心理状态对很多种疾病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一个高血压病人来说,更为不利。

第三,去世前三天感觉不适,但未引起注意。其不适的症状有两个:首先,“偶感喝暑”--出现轻度的中暑情况,头晕、头疼;其次,二十四日起感觉“痰气上壅”,应该说的是胸闷、心痛,而且,越来越严重。

第四,此时年逾六旬,又经长途跋涉,身体处在兴奋和疲劳之中。在这种状态下猝死,病因最有可能是心脏病或脑溢血,而这两种病又关系密切。

从下午发病,傍晚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偶感喝暑”,出现头晕、头疼的症状来看,脑溢血的可能性大;从“痰气上壅”,胸痛、胸闷的角度来看,心脏病的可能性大。

那么,到底哪种病可能性更大呢?我认为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脑溢血不可能胸闷、胸痛,而心脏病不仅胸闷、胸痛,也可能头晕、头疼;嘉庆帝可能死于心脏病中的冠心病急性心功能衰竭。

可以肯定,嘉庆皇帝是因病猝死,不是遭雷击身亡。也算正常死亡,只是太突然了。

清文宗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皇帝,因为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又撞上了英法联军侵华,最终签署了包含《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丢失了广大土地。

不过比起咸丰在任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他的死因则更具争议性。不管是在《清实录》还是在《清史稿》中,咸丰皇帝的死因都是语焉不详,甚至只是一句病死就一笔带过。

那么咸丰皇帝到底是怎么病死的呢?

关于咸丰的猝死之谜,总结起来只有八个字,那就是纵欲过度,虚不受补。具体来说就是纵情声色、吸食鸦片、过度饮酒以及滥用药物。

咸丰好色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上位后,后宫妃子的数量便急速增加。咸丰在位的11年间,光是记录在册的嫔妃就接近20个,更不要提后宫中那些没有名分的女子。

当时的后宫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四春”,即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武陵春。这是四个裹小脚的女人,咸丰对其非常喜爱,在召进宫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召集四春侍奉。

在农民起义和洋人侵华的战争中,身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咸丰帝更加声色犬马,在热河甚至在太监的带领下逛窑子,与风尘女子双宿双飞。

除了纵欲,咸丰帝还是大烟的忠实粉丝,咸丰对于鸦片非常依赖,吸食的计量越来越大,对身体造成了严重影响。大臣们对于咸丰吸鸦片的行为非常不满,但咸丰直接称呼大烟为“益寿如意膏”,对大臣的反对充耳不闻。

在鸦片瘾的衬托下,咸丰饮酒过度反而显得不那么严重了。然而就算是普通人,过量饮酒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更不要提咸丰这幅被鸦片、美色掏空了的身子。据史料记载,咸丰是饮酒必醉,醉后还要耍酒疯。这样的过度饮酒,使得咸丰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大烟膏就酒,加上每日纵色,以上三种行为,直接导致咸丰在不到30岁的年纪整个人就形容枯槁。

为了解决身体问题,咸丰召集太医,而太医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直接用大补之物进补。据说鹿血是天下至阳之物,因此太医建议咸丰每天饮一碗鹿血,于是在满清的后宫中多出了几百头梅花鹿。在咸丰生命中的最后一两年,喝鹿血成为了他的每日必备。至于这些鹿血有没有用,恐怕只有那些为咸丰检查过身体的太医才会知道。

但就算是不懂医术的普通人,也都知道中医中有一句古话,叫虚不受补。咸丰本身就是一个早产儿,身体素质孱弱不堪,因为打猎时不慎坠马,还是个跛足。再加上后来沉迷酒色和大烟,能活到30岁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清穆宗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是咸丰帝和慈禧太后的亲儿子,是咸丰帝唯一的独生子,6岁继位,在位13年,享年19岁。论及到他去世的原因,坊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他得了天花,也有人说是得了花柳病,一直以来也没有个定论。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农历十月份,同治帝就病倒了。这一病,同治帝就再也没能好起来,一个多月之后,同治帝便病逝了。同治帝从病发到死亡,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让人十分疑惑。而关于同治帝的死因,虽然清政府官方对外说法一直都是天花所致,但是民间一直有传闻,同治帝实际上是死于花柳病,也就是现代所说的梅毒;还有的书说,是天花和梅毒同时病发的。

同治帝死于天花说。

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天花之喜,经惇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地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行“”动“痘神娘娘”人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长五七”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帝死于梅毒说。

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同治帝死于天花兼梅毒说。

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

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病逝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清宣宗道光皇帝病逝于圆明园慎德堂,享年69岁。这两位皇帝都是因为年纪大了,诱发疾病后病逝没有争议。

清德宗光绪皇帝

光绪帝自幼多病,脾胃虚弱,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他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但此后则日见恶化,出现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此时他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不一而足。有研究者指出:光绪帝可能患有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等病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范畴。

光绪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当时,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不少,众所周知,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也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再加上光绪帝警惕性很高,往往不吃太监端来的汤药,这样一来,自然收不到什么效果。

提起光绪帝的病情,还必须考虑到精神因素。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压抑。尤其是戊戌政变以来,他处于被软禁状态,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助,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没有康复的希望了。

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这年的九月中旬,达赖喇嘛从西藏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这时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

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发热、身痛等症状。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从此,光绪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光绪帝咽气后,慈禧立即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桃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规定:“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在慈禧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噩耗公布,天下震动。为什么年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过二十个小时相继去世,世界上有这么蹊跷的事儿吗?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近百年来,光绪皇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

1谋杀说;

2正常死亡说;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光绪帝死于谋杀,谋杀的嫌疑人有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崔玉贵等。

清朝在皇帝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方面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制度,袁世凯身为大臣,无法接近皇帝,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若起意谋杀,只能买通太监下手。李莲英和崔玉贵身为太监,但如果不奉旨意,也难以接近皇帝;更何况李莲英缺乏谋杀的动机,他平素对光绪帝多有关照,光绪帝曾说过“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今日”这样的话,可见,即使光绪帝上台执政重翻旧案也跟李莲英无关,所以,他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光绪帝若死于谋杀,主谋元凶基本可以断定是慈禧太后,因为按常情推断,若没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胆量下这种毒手。执行者很可能是崔玉贵等一帮太监,因为在庚子年间崔玉贵就奉旨杀了珍妃,以此类推,他无疑嫌疑最大。但应该强调,谋杀说属于推断,并无过硬的证据做支撑,是一种基于情理和既往事实做出的自圆其说的猜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谋杀说”被推翻,光绪帝的死因被学者们定论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专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出现,应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死亡,并无中毒和其他伤害的征象,这一说法较为广泛地被史学界认同。

然而,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取得了进展,“正常死亡”说似乎被颠覆,“谋杀”说获得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家单位的专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附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此认定光绪死于急性砷中毒,应为他杀。2008年初冬,在北京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此时恰逢光绪皇帝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别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虽然凶手是谁不能通过检测证明,但专家们一致认同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

那么,光绪帝的死因就此获得广泛认同了吗?事情也不是这样简单,对光绪帝之死依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尽管史学家对“检测报告”难以置喙,但这一说法与脉案不合。光绪从病重到逝世,每天医生几次前来诊治,脉案中不仅没有呕吐、腹泻之类的砷中毒症状,反而有八九日不解大便的相反记载。

人们固然可以怀疑脉案被伪造或篡改,因为太医院要看慈禧的脸色,并且在戊戌政变后,也曾奉命伪造过光绪帝病重的脉案。但跟凭空捏造不同,此时光绪帝确实病情严重,治疗正在展开,给皇帝看病,责任极大,按宫廷制度规定,往往几位医生和内务府官员、王公大臣同时在场,反复斟酌,集思广益,方才落笔,写好脉案之后,皇帝也可能过目。当时,负责治疗的医生人数不少,轮班诊治,既有中医,也有西医,既有太医院的御医,也有各省举荐的临时效力的医生,想操纵这些人篡改脉案,谈何容易?更何况光绪死后的次日慈禧就病故,四年后清朝亡国,改朝换代之后,这些医生依然在世,留有日记或回忆录,其中若有篡改、伪造脉案的黑幕,很难被继续隐瞒,至少也会透出些蛛丝马迹。

再者,毒杀说也跟情理不合。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处于慈禧的幽禁之中达十年之久,按说慈禧随时可以将他置于死地,既然光绪帝此时已病入膏肓,不过拖时间而已,慈禧还有必要做这种良心泯灭、天理难容的勾当吗?至于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的判断也难令人信服,新统治者上台后重翻前朝旧案本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规,并不足怪。对年迈的统治者来说,可怕的是死,而不是死后被翻案,既然两眼一闭,撒手西归,还管谁如何翻案?况且慈禧立溥仪为帝、命载沣摄政的时候,特意强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可见慈禧尚未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临近终点,就更没必要将光绪置于死地了。

有学者对“检测报告”提出了商榷。无疑,光绪遗体早已腐化,科学家提供的是现在附着在遗骨、遗物上的砷含量,能多大程度上说明当时光绪身体里的砷含量呢?光绪帝的陵寝曾被盗掘,地宫环境和遗体惨遭破坏,又经文物部门的清理,几十年之后,还具备检测的条件吗?

笔者并非断定光绪帝肯定是正常死亡,也不抹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是认为光绪之死的一些环节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其死亡的真相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最终的证实,也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团。史学家没有能力,也不奢望揭示出所有的历史真相,这或许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吧。

据太监回忆,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这指的是光绪生前未营建陵寝。其实,慈禧流下的是鳄鱼的眼泪,不论光绪到底死于什么原因,都是慈禧迫害的结果。

光绪帝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势,也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戊戌政变后被长期幽禁,生死难料,命运莫测,正值奋发有为的壮年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光绪无子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都没有,命运的悲惨超乎常人想象。

最后是爱新觉罗·溥仪,1967年10月17日,因尿毒症等多种疾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此时,他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所有不算清朝皇帝序列中。

清朝皇帝的死,有个很奇怪的现象,除了末代皇帝皇帝溥仪,我们不在这里细说,光绪皇帝是十月份死亡以外,剩下的十个皇帝,大部分集中在两个时间段(农历)冬天腊月和正月;夏天的七月和八月。

后来,我又查了一下明朝,除了建文帝失踪,景泰帝或是毒杀,崇祯帝是自杀身亡,其余的13位皇帝因病死的,冬天在(农历)腊月或者正月,夏天在七月或八月。

这两个时间段,为什么会成为明、清皇帝的“死亡之月”?这是历史的巧合?命运的玩笑,还是另有玄机?《黄帝内经》说“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人体有病,阴阳失调,在他跟时间的节律相违背是时候,就加重,引发死亡;而冬天和夏天,又是老年人死亡率增高的时候。综上看,清朝皇帝死亡的时间,和气候节律,生活作息,饮食习惯有一个内在的联系。

冬季是患天花的高发季和不好治疗的季节,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死亡率。冬天因天气严寒使得人体的抗病抗菌能力下降,血液循环也变得缓慢。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人体抵抗力低的时候一旦接触到,病毒就可以趁虚而入,古代医学没有那么发达,没有可以快速治疗的药物控制病情,所以连皇室成员也不能幸免。

除了疾病外,清朝皇帝的饮食问题,清朝的统治者为满族。在制定一日三餐的御膳时主要也是以满族人历来的饮食习惯为主。《膳底档》里记录了清朝皇帝平常吃饭的套餐,就拿乾隆皇帝的晚饭来说,摆在桌子上的有:酒炖鸭子热锅、燕窝肥鸡丝、鸭腰口蘑、锅烧鸭子、冬笋爆炒鸡、摊鸡蛋、蒸肥鸡鹿尾攒盘、百果鸭子攒盘,象眼小馒头、鸭子馅提折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子。十道硬菜和一盘小馒头,硬菜就是大荤菜。如果偶尔吃一次还会觉得很美味,如果天天吃即便是觉得好吃那么肠胃能承受得住吗?

健康的饮食讲究荤素搭配以及水果,他们的饭桌上蔬菜水果是少见的,即便有也没人爱吃,平日也是以糕点为小吃。不过道光皇帝除外,他是出了名的省吃俭用的皇帝,两个饼就着一碗茶都能饱餐一顿。

据《满文老档》记载菜肴,一般是火锅配以炖肉,猪肉、牛羊肉加以兽肉都是算非常简单的,当然清朝是马背上的王朝,顿顿吃肉是因为他们通常活动量大,骑马射箭很快就消耗了,但是严寒的冬季皇帝皇子们其实很少出门,主要都是些室内的活动,并没有什么大幅度的身体运动。老人常言年关难过并不道理,清朝皇帝可是深有体会。所以清朝皇帝在冬季去世主要原因一是常年的饮食不健康导致,再一个就是天花是冬季的高发时候。这两个因素不太起眼,但是日积月累的便成了致命的主要原因。

那为什么夏季清朝皇帝的死亡率也那么高呢?清朝皇帝喜欢吃肉食,所以容易肥胖并得心脑血管疾病,而夏季炎热的天气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大概这就是清朝皇帝多数死于冬夏两季的原因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吃蔬菜水果,加强运动,饮食清淡,对于健康长寿是大有裨益的。

附录:历代帝王死亡时间表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到1912年清王朝覆灭,中国历史上共产生了408个皇帝(含正统皇帝和自立皇帝)。

统计了自秦朝到清朝共13个朝代和历史时期共223位正统皇帝,以下时期的皇帝、君主不包括:

1.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朝王室,如商纣王、周武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如楚庄王、秦武王

2.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十六国的皇帝,如前秦皇帝苻坚;五代十国时期十国的皇帝,如南唐后主李煜

3.没有真正即位被后人追封的皇帝;王朝灭亡后残余势力拥立的皇帝,如北元、南明;农民政权、地方割据政权的皇帝,如大顺皇帝李自成、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

【秦朝】

一直都说秦朝二世而亡,可秦朝实际上却有三个皇帝。三位皇帝中,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病死在了东巡的途中,其余两位皆被人杀害。

【西汉】

西汉共有15位正统皇帝,7位皇帝非正常死亡。

【新莽】

新莽王朝只有王莽一位皇帝。

【东汉】

东汉共有13位皇帝,各位皇帝的命运相比西汉要好得多,仅有3人死于非命。

【三国】

三国时期,曹魏共历5帝,一人死于非命;蜀汉历2帝;孙吴历4帝,废帝孙亮被权臣孙綝废杀。

【两晋】

西晋共历4帝,仅开国皇帝司马炎得以善终;东晋共历11帝,6人死于非命。

【南朝】

南朝共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共产生28个皇帝,有17人死于非命。南北朝作为中国最混乱的历史时期之一,皇帝们的死法也是千奇百怪,堪称大型作死现场。

【北朝】

北朝共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27个皇帝,共有20个皇帝死于非命,在作死的路上比南朝走的还要远。

【隋朝】

隋朝共历二帝,著名暴君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部将宇文化及勒死。

【唐朝】

唐朝共历21帝,7人死于非命。

【五代】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其中五代分别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共产生14个皇帝,7人死于非命。

【两宋】

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共有产生16个皇帝(不含宋端宗、宋怀宗),其中死于非命的仅有3人。

【辽朝】

辽朝为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对立,共历9帝(不含西辽皇帝),2人死于非命。

【金朝】

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与南宋对立,共历10帝,5人死于非命。

【西夏】

夏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神秘的存在。因为缺乏史料,曾经辉煌一时的它,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从最初的奠基者到末代君主,西夏皇帝中只有3人是正常死亡。西夏朝太祖李继迁1002年,李继迁攻下西凉,潘罗支假装投降,却在李继迁出行时暗藏伏兵偷袭,李继迁中箭逃回。两年后的正月,李继迁箭伤久治不愈,含恨而终,年仅42岁。

李继迁去世后,作为长子,23岁的李德明继位。他在政治上依附辽和宋,着重发展国内经济,专力向西发展。实力稳固之后,他西向进兵,杀吐蕃大首领潘罗支,夺取西凉府,算是报了杀父之仇。几年后派儿子李元昊领兵消灭了甘州回鹘,掠取了瓜州和沙州。西夏势力直抵玉门关,据有整个河西走廊。晚年营建宫室、馆驿,制定礼仪制度,追尊李继迁为皇帝,立李元昊为皇太子。一切称帝准备完成后,李德明去世,时年51岁。

西夏末代皇帝李睍,面临亡国的危局的他,虽然率领军民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依然无法挽回王朝衰败的命运。1227年春,蒙古军围攻西夏都城。李睨坚守半年后,城中粮食用尽,军民死伤无数。之后又发生强烈地震,城中宫室都被震塌。恶劣形势之下,西夏决定请降,但要求宽限1个月再献城。李睍向蒙古请降后不久,成吉思汗去世,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 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王朝灭亡了。

【元朝】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共历10帝(不含北元皇帝),2人死于非命。

【明朝】

明朝共历16帝(不含南明皇帝),6人死于非命。

明惠宗朱允炆的死因和去世时候的年纪,都是未解之谜。

明代宗朱祁钰,正如他的庙号一样,是一个“替代”的皇帝。朱祁钰的哥哥英宗朱祁镇明英宗头脑发热御驾亲征,结果闹出了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留守北京的大臣只好拥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镇被瓦剌放回去后,朱祁钰为了保住皇位,将朱祁镇软禁了起来,可后来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重登皇位,将朱祁钰也软禁了起来,更在不久后便离奇死去。

后面几位中,嘉靖帝朱厚熜热衷修仙,长期服用仙丹慢性中毒而死;隆庆帝朱载坖沉迷女色,服用春药过度而死;泰昌帝朱常洛,登基不满一个月,因食用“红药丸”丧命;天启帝朱由校,因游湖落水而染病,后服用仙药“灵露饮”中毒而亡;崇祯帝朱由检,登基时,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朱由检在煤山自缢。

根据张宏杰《中国帝王的五种命运》一书的统计,“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的339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除了死亡率比较高以外,就是活着的皇帝,他们的生命质量也不是很高。因为经常处于高压之下,所以中国皇帝出现人格异常、心理变态甚至精神分裂的概率较常人高许多。

古往今来曾在中国这片国土上出现过的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和偏安一隅的小国家,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正常死亡的,也就是死于疾病或者衰老的339人;非正常死亡的,也就是自杀或他杀的,有272人,非正常死亡率为44%,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这其中,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这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岁多。

当然,对此你可以反驳说,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过35岁。但是,你知道这是一个多低的数字吗?事实上,35岁这个数字中包括大量的夭折人口,我们知道,古代人均寿命低,主要是被极高的新生儿死亡率拉下来的,古代平民百姓,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早夭的婴儿—而咱们在统计皇帝平均寿命的时候,算的可都是已经登上了皇位的。如果除掉早夭这个因素,人口学家推算,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达57岁。

当古代中国的皇帝,说容易,任何昏庸白痴都可以凭血统登上帝位;要说难,也真是不好玩儿。你身边所有的人都觊觎着你的位置,并且为此变得面目狰狞,随时会向你挥刀舞剑,以命相拼。什么血浓于水,手足情深,忠孝礼义,在人性深处的恶遭遇权力的诱惑之时,都成了浮云。只要封建王朝的制度还在,只要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还在,这种悲剧就不会停止。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