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姚的南边,有一座山因为一个人黄宗羲而闻名, 化安山,也称剡中,

发布时间:2023-07-26 18:01:57 发布人:hao168

在余姚的南边,有一座山因为一个人而闻名。这座山叫化安山。化安山,也称剡中,这里是崇祯皇帝赐给黄尊素的坟庄。他的长子黄宗羲曾隐居于此,从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载入了他的诗篇

在余姚的南边,有一座山因为一个人而闻名。

这座山叫化安山。

化安山,也称剡中,这里是崇祯皇帝赐给黄尊素的坟庄。他的长子黄宗羲曾隐居于此,从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载入了他的诗篇。

-

01

-

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明天启六年,是公元1626年,余姚人黄尊素和其他东林君子惨死在由阉党鹰爪许显存、崔应元掌管的牢狱中,史称“七君子之狱”。这位志在除奸的竹桥黄氏后人临终一首《绝命诗》,其子黄宗羲后来一直都在诵读:“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

崇祯元年的春天,这天,天还没有亮,黄宗羲就起床了。泪迹斑驳的状子早几天就写好了。和伸冤状子一起被黄宗羲藏于袖中的,还有一把十分锋利的铁锥。这年,黄宗羲才十九岁。

当时,黄宗羲在公堂上的义勇勃发,轰动京城,让在公堂观审的人无不裂眦变容。这个年仅十九岁的余姚少年,用利锥刺八位仇人,据理驳斥许显存的狡辩,揭露太监李实的种种罪恶。最后,许显存、崔应元定了死罪,太监李实充军。

-

02

-

得拜名师,入社兴学

除了父亲所留下的绝命之诗,黄宗羲一生还时常吟诵起另一首慷慨之歌:“留此旬日死,了我平生事。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益!”这是黄宗羲的老师刘宗周在看到清军攻破山阴,痛感绝望而作,尔后他把家门一关,绝食二十三天而逝。

在老师绝食期间,黄宗羲专程从家乡前去探望。那时的老师依然从容自在,还颇有兴致地和黄宗羲大谈圣贤之道。刘宗周绝食后,黄宗羲和弟弟黄宗炎一起,把黄竹浦一带五百余名青年组织成“世忠营”,参与抗清斗争。

-

03

-

明亡抗清,兵败隐居

顺治三年六月,驻扎在四明山杖锡寺的义军被清军消灭。为了躲避清军抓捕,黄宗羲回到余姚,隐居在化安山下的龙虎山堂。后来抗清绝然无望,黄宗羲乃在化安山龙虎山堂隐居了起来。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读了《明夷待访录》后,感叹不已,“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阐发的民主启蒙思想比法国那个《社会契约》的作者卢梭还要早一百年。

顺治十八年,回到家乡的黄宗羲在发奋读书著述的同时也开始设馆讲学,这一讲,竟是四十馀年。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清政府是不允许民间“别创书院”的,但黄宗羲恢复了老师刘宗周创立的绍兴证人书院,后又至宁波、海宁等地讲学,培养了一批足以支撑起清代学术文化的人物。并在讲学生涯中,创建了清代浙东学派,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

04

-

入清拒仕,著述以终

而黄宗羲隐居的龙虎山堂,也就是现在的龙虎草堂。

龙虎草堂。由于草堂位于化安山两峰之间,东边山峰如虎,西边山峰似龙,故称之为“龙虎草堂”。这里便是黄宗羲“出而耕樵,入而诵读”隐居著述的寓所。

龙虎草堂坐落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之中,树林外面围着竹篱,却不知何处入口,绕到树林南面,才见树丛中一座庭院,院门上写着“龙虎草堂”四个大字。于是再回到院墙近处,顺着墙跟走进院门。里面是三间平房,房前草地上立有一尊黄宗羲雕像,黄宗羲束发短须,手握书卷,坐在石头上直目凝神,作沉思状。两侧廊柱上挂有对联“清峪千顷关妆镜;晴虹万丈作缠头”。再看,门外有块石碑上刻着《龙虎草堂简介》。

“数间茅屋尽从容,一半书斋一半农。左手犁锄三四件,右手翰墨百千通”。这满溪明月的剡中在当时竟成了浙东学子最向往的地方。不少求学释疑的学子纷纷来此寻访书中的那位梨洲老人。此时的黄宗羲五十三岁,正值盛年,并非一老者,后来学子们都尊敬地称老师为梨洲先生。

对于登门求学的年轻学子,黄宗羲总是倾心相授的,并注重传授治学门径。当时学子中如高斗魁者,听从老师教诲,先读六经,然后读史,学业大有长进。

黄宗羲的隐居避世,是有别于历代的隐居不仕之士的。这是他在复明希望破灭,不愿做异姓之臣,坚守民族气节的表现。

黄宗羲一生著述宏富,著作共有一百一十多钟,一千三百馀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诗文等众多学科,然而最让黄宗羲眷顾的还是历史。

黄宗羲的大半生,或许都在认真总结明亡的教训,为能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一时,他几乎访遍了浙东、浙西地区的著名藏书楼。1673年,家族规矩极为森严的宁波范氏天一阁也打开了久锁的铜锁,允许先生登楼读书。

康熙十七年,大臣叶方蔼当面向康熙皇帝举荐黄宗羲参加“博学鸿儒”之选,其时黄宗羲刚完成百万字巨著《明儒学案》不久,被当时学者称其为研究明代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的北斗之星。这次礼请是被黄宗羲在京为官的学生陈锡嘏代为力辞的。

多次礼请黄宗羲出山而皆未能如愿的康熙皇帝,便命令浙江巡抚到黄宗羲家中,将黄宗羲的著作认真誊抄送入史馆以供编撰《明史》之用。

康熙十八年,清朝“皇家修史局”在大臣徐元文的监修下开始纂修《明史》,康熙再次礼请黄宗羲参与编史。黄宗羲仍以老母年迈,自身又多病为由坚辞。但他对清朝修纂“明史”是十分关心的,“一代是非,能定于吾辈之手,勿使混淆,白衣从事,亦所以报故国也”。他让儿子黄百家、学生万斯同等赴京参与修史,并赠《大事记》和《十史钞》,临别赋诗,有“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之句。在后来整个二十五史中,除前四史外,《明史》无疑是写得最好的一部。

康熙二十七年,已是七十九岁的黄宗羲望着化安山,“一生将近数千载,百里还看九十行。”为了著述以苦作乐的黄宗羲终觉住世时日无多,便自选墓地,开始营建生圹。五年后,黄宗羲一生最大的一部著作《明文海》终于完稿,费时二十六年。

最让人敬佩的还是黄宗羲的葬礼,生前,黄宗羲就开始安排自己的葬礼,选墓地、墓周边的环境,入葬的仪式,他都一一给自己的儿子黄百家交代清楚。黄百家谨尊父亲的遗愿,从俭而葬,一褥一被,无棺入土。黄宗羲墓与父亲黄尊素墓相距两百米,遥遥相对。这苦心安排,仿佛是想让这幽静的化安山继续来吟诵那首浩气长歌:正气长留海岳愁,浩然一往复何求……

大家都在看
Copyright © 2018-2020 郓城中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24501号-2 技术:ZYY时尚网
鲁ICP备20017431号网址地图